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原地邮品”与“原地集邮”,收藏原封封的您了解这两个名词吗?

1楼
123456 发表于:2018/1/24 3:43:00

原地邮品原地集邮

按: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曾向原地封研究会去函,要求该会撰写【原地邮品】、【原地集邮】二个集邮名词,并作比较全面和深入的阐释。陈佩南会长召集了上海几位骨干讨论了数次,最后由方忠民执笔定稿。

原地邮品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1

概念

在邮资凭证上的图、文所展示的主题或主图直接确定的地点(邮票上所反映内容的事件发生地、实体所在地)邮寄或销戳的封、片、卡、简等邮品。这样的邮品,我们相应称之为原地封、原地片、原地信卡、原地邮简等。而首日在原地邮寄或销戳的邮品,我们相应称之为首日原地封、首日原地片、首日原地信卡、首日原地邮简等。

原地邮品强调应经过实寄,只在原地销票而未经实寄的邮品,称为原地销票邮品,这种邮品不宜编入原地集邮类参展邮集(公认的收集难度极大的原地销票邮品除外)。

2

分类

原地的选择确定是原地邮品收集的基础和原地集邮研究的重点。经过多年的实践,对邮资凭证(邮票或邮资图,以下简称邮票)的原地,大致分类如下:

1.人物诞生邮票的原地是人物诞生地。

2.人物逝世邮票的原地是人物逝世地。

3.会议邮票的原地是会议召开地。

4.运动会邮票的主题原地是运动会开幕式举办地。有的运动会邮票有主图原地,比赛项目的主图原地为该比赛用场馆所在地,邮票图中体育场馆的原地为该体育场馆所在地。

5.纪念活动邮票的原地是权威性纪念活动举行地。

6.建设成就邮票的原地是具体成就的发生地、所在地。

7.风光邮票的原地是风光所在地。

8.建筑邮票的原地是建筑物所在地。

9.动物邮票的原地是动物的主产地、原产地。

10.植物邮票的原地是植物的主产地、原产地。

11.文物邮票的原地是文物的原产地、出土地。

12.工艺美术邮票的原地是作品的完成地。

13.美术、音乐、文学作品邮票的原地是作品的完成地。

14.历史事件邮票的原地是历史事件当时发生地。

一般来讲,对应于每套邮票的主题直接确定的地点只有一个,少数邮票主题原地由于权威单位根据史实确定二个及以上纪念地的,可以有二个及以上原地。而主图原地则对应于一套邮票中的各枚邮票的主图,其存在的前提是满足下列条件之一:邮票主图上有客观存在的实体且地点明确;邮票有背景图案且背景图案有确切原地的;邮票图案采用摄影照片且照片摄制地明确的。

对集中多位政治、科学、文化等领域的杰出人物而发行的邮票,主题是彰显他们在历史进程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及其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在科学、文化上的发明创造和卓越建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有背景图案或摄影照片的,背景图案有确地原地,照片摄制地明确的,存在主图原地;无背景图案、背景图案无确切原地或照片摄制地无法确定的,无主图原地。可以从人物主要事迹发生地、长期生活工作地、诞生地、逝世地去选择,这些地方往往建有纪念馆舍,则应以最能全面反映该人物主要事迹的纪念馆舍作为原地;长期居住在中国的外国友人,可以其长期生活工作地、在中国的主要事迹和成就发生地去选择。

动植物邮票、文物邮票、美术、音乐、文学作品邮票,如不能根据上述规定确定原地的,可按以下方法去选择。动植物邮票,首选以其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主要自然保护区,欣赏类和经济类动植物邮票首选主产地或原产地,泛指性动植物邮票原地首选其模式标本采集地;文物邮票的原产地、出土地未能考证,可选择其收藏地;美术、音乐、文学作品的完成地无法确定的,则可选择其作者长期工作生活地、诞生地、作品手稿收藏地;文学作品故事主图情节往往是虚构的,但若已传承为当地的口头文化遗产,可取此传承地。

原地邮品的寄发时间和原地的精度是衡量原地邮品优劣的主要依据。一般以邮票发行首日或原地准首日为佳,其它日期以尽可能接近首日为好;对于原地的精度,应力求选择该原地直接所在地的代办点、邮政所、邮政支局、邮政局。(从代办点开始,以此为选择的次序),有临时邮局或流动邮局的应优先考虑。同时该代办点(所、局)必须具有办理相关邮政业务的资质,该代办点(所、局)不能办理的邮政业务(如国际航空、挂号、回执邮件等)必须追溯到其具有相应邮政业务的直接上级邮政局(邮政支局)。有的代办点、所只办理挂号等业务,不办理平寄业务的,则应在该处办理挂号业务邮件,不应到上级邮局办理平寄。

3

要素

构成原地邮品的要素有三个:

1.邮票——是指有确切原地的邮票或邮资图。

2.邮戳——是指用于销票邮寄的原地所在处邮政局(所)的邮戳。

3.载体——是指供邮票贴用或印有邮资图的信封、明信片、信卡、邮简等。

有确切原地的邮票或邮资图必须贴在或印在信封、明信片、信卡、邮简等载体上,用原地所在处邮政局(所)的邮戳,销票后邮寄的邮品才成为一枚完整的原地邮品。

4

载体

载体的选择:印有邮资图的邮政用品是不必选择的。供邮票贴用的信封、明信片、信卡、邮简等是完全可以根据收集者的需要选择的。一般可供选择的载体有邮政局监制、发售的普通封、片、卡、简和普通美术封、片、卡、简。其中带有与邮票主题和主图相关图案的普通美术封、片、卡、简是原地邮品的良好载体,它既保持了邮品的自然性,又增加了邮品的欣赏和收集价值;符合邮政法规的公函封,而且是所在单位正常使用的。公函封的选择单位必须是和邮票原地处于同一个邮政辖区。由于公函封的使用范围较小,因此,用公函封制作的原地邮品往往数量较小,收藏价值亦较高;邮票公司、邮政局为邮票发行特别印制的封、片、卡、简,这类邮品印有详尽准确的文字说明和与邮票直接相关,往往是相映成趣的图案,具有丰富的原地知识性。所有载体的选用,必须符合邮政法规规定的尺寸和印制要求,从组集的要求出发,应尽量选用尺寸规格较小的载体(必须满足贴票、书写、销戳均衡、清晰的要求)。

5

选戳

邮戳的选择:用于原地邮品销票的邮戳必须是原地所属辖区的邮政局(所)日常业务用的相应邮戳,包括常用日戳、临时日戳、纪念邮戳、风景邮戳。原地邮品应尽量采用纪念邮戳和风景邮戳,由于纪念邮戳无可换日期字钉,因此只能用于戳示日期寄发,同时必须旁盖当地邮政日戳。应注意落地戳必须属收件人地址所在辖区邮局。还应注意收寄戳、落地戳的清晰程度,这是影响原地邮品收集价值的重要环节。

6

贴票

邮票的选贴:印有邮资图的邮品,如不符合现行邮政资费需要加贴的,加贴邮票的选择不受限制,只要注意版面均衡美观,当然如有与原地相关的邮票(应符合加贴面值)的应优先选用;邮票的选贴必须遵循“符合现行邮政资费”的原则,所谓“符合”,应采用基本单位资费(基本单位资费是国家邮政局规定的首重范围内的起始资费和附加业务资费之和),尽量避免超重资费。在保证寄发地点高精度的情况下,一套邮票的原地邮品总件数以少为佳,但必须注意:同一套邮票中几枚邮票合贴,它们各个单枚的原地寄发处应为同一邮局。还应尽可能保证寄件人落款和原地的一致性。

原地集邮

1

概念

对原地邮品进行收集、研究、展览的集邮方式和集邮活动。

2

历程

1

萌芽阶段

20世纪八十年代初,在收集实寄封的过程中,集邮者逐步认识到除应考虑寄发时间(一般取邮票发行首日)因素外,还应考虑寄发地点这一因素。不少集邮者开始收集在与邮票上反映事物内容有密切联系的有关地方实寄或销戳的封,这就是相关封。收集首日实寄相关封比收集普通的新邮发行首日实寄封更有难度,有助于人们对人文地理和历史的了解,因而知识性、趣味性和史料性更强,也就更有欣赏和收藏价值。但相关封的地点限制较为宽泛,由邮票内容及标题引伸和联想的有关地点较多。集邮者开始精益求精,有意识、有系统地收集在由邮票的主题或主图直接确定的地点寄发的首日实寄封,1984年10月香港朱桐先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地首日封及原图卡图鉴》一书中,首次将这种首日实寄封称为“原地封”。

虽然对原地邮品有意识地制作、有系统地收集和研究至今不过二十年的历史,但原地封却早已有之。根据现有资料和实物,以中国邮票为例,1909年清政府发行《宣统登极》纪念邮票,有贴此票从北京邮寄的信封就是该邮票的原地封。1929年5月30日,中华邮政发行《孙总理国葬纪念邮票》,以纪念二日后(1929年6月1日)在南京隆重举行的孙中山先生灵柩移椁大典,贴此票首日从南京邮寄的信封就是该邮票的首日原地封。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10月1日发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一周年纪念》邮票,有从北京邮寄的该邮票的首日原地封存世。1957年10月1日发行纪43《武汉长江大桥》邮票,有集邮者用同图案的普通美术信封贴此票销武汉邮政局刻制的长江大桥通车纪念邮戳,这实际上就是一枚原地封。1957年11月起,中国集邮总公司开始发行专印的首日封并办理首日实寄业务,其中有不少原地为北京的首日原地封。1979年,中国邮票总公司和北京邮票分公司各自发行了T38《万里长城》邮票的“三关封”(三关指山海关、居庸关、嘉峪关),这可以说是官方原地意识的萌发。1980年10月25日,邮电部发行T56《苏州园林——留园》,有苏州和上海的集邮者到留园所在邮局寄发首日原地实寄封,这是我国集邮者自觉进行原地集邮活动的标志性事件。1981年起,某些地方邮政局、邮票公司及集邮组织开始发行首日原地封,如1981年4月15日,磁州窑所在地邯郸地区集邮协会印制了T62《中国陶瓷――磁州窑系》首日原地封;1981年9月25日,绍兴市邮电局集邮门市部发行了J67《鲁迅诞生一百周年》首日原地封;1981年10月10日,武汉市邮政局集邮门市部发行了J68《辛亥革命七十周年》首日原地封。由此,原地封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集邮者,随着原地封发行品种和数量的增多,收集原地封逐渐形成声势,在中国集邮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群众性集邮活动的标志之一。

2

组织建立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每次新邮发行,集邮者要完全靠自己的力量收集原地封,在时间、精力和经济上都有困难,于是各地集邮者逐渐形成了一个共识,应建立一个以收集、研究和互寄原地封为宗旨的人员网络,从而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1985年底至1986年初,上海、北京、江苏、浙江、云南、吉林等地的一些原地集邮爱好者,本着共同爱好,经沟通和协商,组织了原地封收集通信网,拟名“邮乐原地封研究网”。随着通信网的发展壮大,1986年6月16日,在著名集邮家张包子俊先生的支持和指导下,遍布全国各地的100多名集邮者,在上海成立了我国第一个纯民间的、迄今规模最大的原地集邮组织——“原地封研究会”。原地封研究会成立伊始,就提出以收集、研究首日原地实寄封及相关邮品为本会宗旨,同时创办了会刊《原地封知音》(16K小报),开展有关原地封的学术研究与讨论,就原地封的定义、要素、分类、制作、收集、原地的确定、原地邮政史等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长期的、认真的、多方面的、系统的研究和探讨。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原地封概论》(2001年修订为《原地集邮概论》),明确了原地封(后扩展为原地邮品)的定义并初步系统论述了原地集邮的基本理论问题。这一成果,使“原地封”、“原地集邮”等条目得以进入《中国集邮百科全书》和《中国集邮大辞典》。收集、研究和总结并重,一步一个脚印。原地封研究会在成立一、三、五、十、十五周年之际,相继编印了《原地封研究会文集》的第一、二、三、四卷和《原地集邮研究文集》(即:《文集》第五卷),公布不同时期阶段性研究成果;1995年6月16日,在原地封研究会成立九周年之际,为加强学术理论的研究,在会内组建了专门的学术研究机构-——学术委员会。目前,全国重要集邮报刊一般都辟有原地集邮专栏,稿件大多由学术委员会的成员提供。截止2002年底,原地封研究会出版文集5册,文字达50万;会刊(正刊和信息刊)共为243期,16开幅面992页,文字达200万。这些文献,为我国原地集邮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史料。

3

专题邮展

集邮活动除收集、研究外,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将收集和研究的成果制作成邮集并举办展览。在各种级别的邮展中,用原地邮品充实和深化专题,表达主题思想的明显作用在专题邮集中已经得到展示。但至今FIP尚未将原地集邮列为一大集邮类别。尽管如此,随着集邮形势的发展,也不能完全排除FIP今后将原地集邮作为新的集邮类别增设的可能。原地封研究会近年来也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尝试完全用原地邮品组织成邮集,并先后举办了多次原地集邮展览。1991年10月1日,首届原地封集邮展览在江苏南通举行,共展出原地邮集34部1152张贴片;1995年7月20日,为配合《太湖风光》邮票的发行,在江苏无锡举办了“1995无锡原地封集邮展览”,展出33部邮集(共1222张贴片,164框),其中原地封类23部;1996年6月15-16日,原地封研究会为纪念其成立十周年,在其诞生地上海举办了“1996上海原地集邮展览”,共展出邮集19部67框(共1070张贴片),涉及人物、历史、风景、建筑、植物、动物、体育等诸多领域,在本次展览中还首次出现了原地集邮文献展品;1997年12月13日,在江苏南通市又一次成功举办了“1997南通原地集邮展览”,共展出28部(1248贴片,78框);1998年10月1-2日,在江苏扬州市举办了“1998扬州原地集邮展览”,共展出各地集邮者送展的23部邮集。这些以原地集邮为中心内容的邮展,以及每次邮展后的交流和学术研讨,对我国的原地集邮的研究和发展起了极大的推进作用。这些邮展的成功举办,证明了原地邮品不但可参与其它集邮类别邮集的组集,而且也能用不同的形式以纯原地邮品组织原地集邮类邮集,向人们展示了原地集邮的强大生命力和广阔发展前景。尤其可喜的是1999年8月下旬,在中国北京“1999世界集邮展览”展览大厅中,由原地封研究会会员组集的一部名为《北京的故事》的原地邮集(3框48片)作为“开放类”展品亮相。这表明,原地邮集已经登上了国际邮展的殿堂。经过多次原地集邮展览的经验积累,目前原地封邮集大致有四种组集形式:其一,借鉴传统集邮的形式,分票种、按编号逐一排列,可在时间上截取。这样的原地封邮集应强调品种的多样和尽可能的齐全,适宜于有较好原地集邮基础的人制作;其二,以邮政用品组集,即以原地实寄的邮资封、片、简、卡等组集;其三,以专题的形式组集,如“中国革命史”这样的专题,有关的人物、会议、事件等原地封均可通过主题串联在一起,这是叙事性专题原地封邮集,又如“中国古代文物”这样的专题,有关中国古代的建筑、雕塑、绘画、陶瓷、青铜器等文物题材的原地封均可列入,这是资料性专题原地封邮集;其四,以原地邮政史研究为内容的原地封邮集,主要研究原地邮品上所盖的各类邮戳、副戳及签条等其它内容。为了原地集邮展览及综合性邮展中原地集邮类展品的评审工作有个标准,使评审工作能公正、公平地进行,原地封研究会在1996年制定了专用于原地集邮类展品的评审规则--《原地集邮评审专用规则》,2001年在此基础上又作了修订,2015年又再次进行修订,于2016年2月14日由原地封研究会会长例会通过并改称《原地集邮类展品评审专用规则》,并制定了《〈原地集邮类展品评审专用规则〉实施要点》。这将对原地邮集的制作和原地集邮展览起到指导和规范作用。北京市集邮协会邮展委员会曾于2004年6月1日起颁布试行《原地集邮类展品评审专用规则》,这是第一个由官方制定的原地集邮评审规则。

作为全国最大、最早、目前尚在坚持正常活动的原地封研究会的成长、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是我国原地集邮事业的发展的一个缩影。经过多年来的不断发展,原地封研究会现已拥有全国各地(包括港澳台)会员1400多人,其中有不少会员是各地邮协的骨干,有的还是主要负责人。有36位会员在2002年被评为全国集邮先进个人,受到全国集邮联的表彰。此外,原地封研究会在许多地方还相应成立了分支组织:1986年12月1日,在浙江杭州市成立了原地封研究组;1989年10月1日,成立原地封研究会江苏分会;同年12月7日,原地封研究会广州分会成立;1990年5月29日,原地封研究会(香港区)成立;1993年11月5日,原地封研究会山东分会成立;1994年4月24日,原地封研究会甘肃分会成立。作为一个自发形成的民间性质的集邮组织,能发展到如此规模,这足以说明原地集邮在我国已具有了相当广泛的群众基础。《中国集邮史》已将“原地封的研究”与极限集邮、航空集邮、附加费集邮、火车邮戳、航天集邮、侨批的研究并列为全国集邮联成立以来重大课题之外的七大学术研究活动,还具体叙述了原地封研究会及其会刊《原地封知音》和《原地封研究会文集》。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集邮复苏以来至今,全国集邮民间组织已近千家,而在《中国集邮史》中能得大树一笔,这足以说明原地封研究会对原地集邮研究、发展的贡献。(原地封研究会目前还不能大量吸收会员一个主要原因是新邮在首日的来源和办品工作量限制。)今天,“原地封”(“原地邮品”是其概念的延伸)、“原地集邮”已成为必备的集邮术语。当前,我国纪念和特种邮票的发行时,循例要选择首发地,举办隆重、热烈的首发仪式。这种惯例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归因于原地集邮(包括极限集邮)在我国的兴起与发展。

3

前景

原地集邮作为形成于八十年代的集邮界新生事物,时间不长,却已为众多集邮者所钟爱,这足以说明它具有广阔的前景。原地邮品是在邮票的基础上,将邮票所具有的信息通过原地邮局实寄盖上有时效性邮政日戳(包括新邮首发戳、临时邮戳、纪念邮戳、风景邮戳及近年来盛行的邮政宣传戳)这样一个邮递过程,从而将其所包含的信息更加地丰富了。这不但增强了知识性、史料性和趣味性,还达到了深化邮票主题信息的效果。现在的原地邮品的收集和研究已扩展到带有图案的邮资机符志等邮政用品,这给原地邮品带来了更广阔的收集和研究天地。目前,原地集邮形势就是一句话,方兴未艾!虽然FIP尚未将原地集邮列为一大集邮类别。但我们应当看到,任何一种集邮类别得到确认,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一个过程。拿极限集邮来说吧,起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它经过极限集邮爱好者几十年的努力,于1974年才被国际集邮联批准为正式集邮参展类别,而现在却已风靡全球;现代沙龙集邮类别被国际集邮联确认也只是近十几年的事。需要指出的是,原地集邮尽管带有中国特色,但并不是中国集邮者的专利,它也具有一定的世界性。在美国,从1938年起,邮政当局每次发行新邮票都要选择一处与邮票有较强相关性的邮局作为邮票的首发地,并特制纪念邮戳,以供集邮者制作首日封等邮品;在比利时,新邮发行总要提前两天在邮票的相关地出售,便于集邮者制封,然后在发行日统一办理邮政实寄;在日本每发行一套新邮票都规定某一邮局作为新邮相关发行局,并有特制的新邮首日戳用于新邮首发当天上午的加盖实寄。这些邮品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原地邮品。因此我们不必担心原地集邮是否能为世界各国的集邮者所接受。目前我们也要把自己创建并日臻成熟与完整的原地集邮理论介绍给国外的集邮者,以期在国际上形成一支原地集邮大军。我们完全相信,通过原地集邮者努力,原地集邮作为一个专门的集邮类别得到国际上的确认一定会成为现实。

(来源:原地封研究会)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14063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