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姑苏版画和文人山水 老外更喜欢哪个

1楼
123456 发表于:2018/2/13 9:27:00

  16 世纪大航海时代带来欧洲国家对东方大陆的探索。1602 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为争取和中国的进一步贸易,于1655 年派使臣前往北京与顺治皇帝见面。使团中一位叫约翰?诺亚霍夫 (Johan Nieuhof)的使臣从广州北上,将途中所见绘制成插图日记,并在返回荷兰后于康熙三年(1665)出版。(注1)书中描绘的中国图像很快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插图版画,在17 至18 世纪引起欧洲观众对中国艺术品的极大关注,史称“Chinoiserie”(中国风),也叫“中国趣味”时期。

  1685 年康熙皇帝宣旨开放海禁,设立江、浙、闽、粤四处海关管理对外贸易,大量欧洲商人、植物学家、医生、传教士从开放口岸进入内地。姑苏版画应是在这一时期以私人贸易方式从中国东南沿海被直接带往欧洲。1757 年为了控制私人贸易,乾隆皇帝宣布广州一口通商,广州十三行逐渐成为生产和出口中国艺术品的中心。因此姑苏版画流传欧洲的时间大约可以断代在17 世纪80 年代到18 世纪中期,也正是姑苏版画风格造诣上的“黄金时期”。

  英国大英博物馆(The British Museum)和德国德累斯顿国家艺术博物馆(Staatliche Kunstsammlungen Dresden)是藏有清代初期姑苏版画数量最多的两大国立收藏机构。这些版画都是清代早期最有代表性的彩色木刻版画。

  清初姑苏版画与小说、戏曲插图的关系

  笔者在查看英、德两处博物馆藏品后发现其收藏的姑苏版画有诸多相似之处,藏品多以人物类居多,并显示出与明末插图版画的密切联系。

  藏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组戏出版画。这一系列在德累斯顿收藏中有三幅,大英博物馆藏有四幅。画面刻绘均为明末清初流传广泛的小说、戏出故事,有昆曲《牡丹亭?游园》戏出、明杂剧《昆仑奴?昆仑盗红绡》、戏曲《金雀记?潘安掷果》、昆曲《万事足?梅氏巧换》《寻亲记?李员外送台卿集》《桃花记?崔护偷鞋》等,还有出自戏曲《唐明皇秋叶梧桐雨》中的《杨贵妃游花园》。(注2)这套戏出版画人物造型、色彩运用极为相似,每幅画面以套印加手绘完成,除人物脸部、衣纹等处手绘,其余均以四色套版印刷。其中的墨绿色并非原色,是第一版槐米黄加墨蓝色叠印而成,这种双色合印法是早期姑苏版画色彩运用的独特之处。

  值得注意的是德累斯顿一幅藏品上印“十美图”,旁边印“游园”(图1)。在1980 年出版的Sch?tze Chinas(《中国宝藏》)一书中,Herbert Br?utigam 将画面解释为“董卓遇吕布貂蝉”戏出,实属有误。(注3)经笔者考证,这幅画面实出自汤显祖的戏曲《牡丹亭》,描写的是杜丽娘与柳梦梅亦真亦幻的爱情故事。题款“游园”指的就是《牡丹亭》的《游园惊梦》一折,说的是杜丽娘深夜游花园不觉中熟睡花亭下,睡魔神奉花神之命勾取杜丽娘与书生柳梦梅香魂入梦,二人梦中萌生爱慕,梦醒后杜丽娘惊魂独自花园寻梦的故事。(注4)画中花亭下绘一对男女就是梦中的柳梦梅和杜丽娘,身后出现的女子为现实中杜丽娘花园“寻梦”。画面右方一男子,,两鬓须髯,手持一对圆镜,便是睡魔神勾取两人魂魄入梦。背景绘湖畔垂柳,雕栏石秀,一幅深闺花园景致。而图上方的“十美图”实则与《牡丹亭》没有关系,笔者推测此为一个系列十幅美人图的总题款,预示这幅《游园》是“十美图”第一幅,其后应有九幅单张版画组成“十美图”系列。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1,《十美图?游园》,清康熙, 套印加手绘,产地:苏州,德累斯顿国家艺术博物馆版画陈列室(Kupferstich - kabinett, SKD)藏

  

  在对其他同类作品的研究中,似乎也证实了这一点。德累斯顿其余两幅藏品同样以戏出题款:《潘安掷果》和《昆仑盗红绡》。古典文学中潘安被描写为美男子,最早记录潘安的作品见于南北朝时期。晚明戏曲《金雀记》有《潘安掷果》一折,描述潘安车行街市,众女子见潘安美貌,将果子掷下,装满一车。1624 年又有小说《蔬果争奇》中的插图版画“掷果盈车”,描绘潘安坐马车,高墙上簇拥着装扮一新的仕女们,纷纷向潘安掷下水果。而《金雀记》中描述了井王孙之女文鸾见潘安心生爱慕,将一对金雀抛出,并最终与潘安成就姻缘的故事。因此图上描绘人物或许是《金雀记》中潘安和文鸾的原型。画面虽然没有直接拷贝《蔬果争奇》的插图,但构图形式相似,潘安的姿态也有几分相像之处,同时笔者推测作者也借鉴了其他版画的人物造型,比如手推人力车的侍从和挑担的书童,在明万历刻本《徐文长评北西厢记》的插图“送别”一章中可以见得同类斑迹(图2,注5)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2,《潘安掷果》, 清康熙,套印加手绘,产地:苏州,德累斯顿国家艺术博物馆版画陈列室(Kupferstich - kabinett, SKD)藏

  清代早期姑苏版画的年画属性

  清代早期的姑苏版画除了具有书籍插图的特征,同时也表现出年文化的吉祥观念。目前所知“年画”一词最早出现在清代道光时期李光庭著《乡言解颐》“新年十事”词条中(注6),清代早期并没有“年画”的叫法。宋代,民间多称年画为“画儿”或“纸画儿”。《武林旧事》翔实记录了南宋安成四时风俗,上至皇家仪轨,下至百姓阡陌,其中第六卷“小经纪(他处所无者)”记载:“……卖字本、掌记册儿、诸般簿子、诸色经文、刀册儿、纸画儿、扇牌儿……”(注7)宋代以后至清道光以前,“纸画儿”因时因地之异,有过诸多称谓,如元代的“消寒图”;《红楼梦》中刘姥姥称“画儿贴”;明代北京一带也称“画贴”,清初则改叫“卫画”,特指天津卫杨柳青版画;杭州一带称“欢乐图”;四川绵竹称“斗方”;至今陕西关中称之为“画张”。(注8)除门神、钟馗图、神像画具明显的年画特征外,清初姑苏版画与绣像、画谱的相似性,以及它们同时作为收藏品、外销品的功用,在历史上具有独立的艺术性,因此从广义来说可以把清代早期,即康熙到乾隆初期(17 世纪中叶到18 世纪中期)的套色版画、大幅尺寸美人图以及带有“西洋铜版画风格”的胜景图概称“姑苏版”。

  尽管如此,不能否认姑苏版画同时具有的年文化特征,其最明显的标志就是画中吉祥图案和谐音手法的运用,但是对比乾隆之后杨柳青年画中直白、突出的年俗表现似乎更多几分含蓄。从德累斯顿藏两幅“童子图”可以看出。两幅画面各绘两名童子于花园嬉戏,一幅绘童子争抢盔帽,寓意“金榜夺魁”;另一幅绘一童子读书,另一人正朝地上的三枚石榴拉弓射箭,寓意“连中三元”(图3)。作品以半印半绘形式,以墨色、蓝、槐米黄、土黄四色套印,再敷朱红、藤黄,表现民间传统观念中对“童子”寄予长大后科举夺魁、加官晋爵的美好愿望。另有《美人童子夺魁图》呈现书籍插图尺寸,六版套色,作品风格独特,应是雍正时期代表作。图绘仕女一手拈香、一手持葵花立于太湖石桌旁,四名童子争抢母亲手中之“魁”,寓意“金榜题名”。这类趋吉求富的画面都是木版年画常见题材,表明早期姑苏版画具有年画属性。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3,《连中三元》,清康熙,套印加手绘,产地:苏州,德累斯顿国家艺术博物馆版画陈列室(Kupferstich - kabinett, SKD)藏

  

  德累斯顿藏一对康熙时期《天仙送子图》,人物形象、尺寸与明末插图版画极为相似。画中绘一对男女进香求子,天仙护送童子踏云而至。童子手持桂枝,以谐音寓意贵子。另一幅绘天仙持幡伴驾“麒麟送子”。“天仙送子”是木版年画中流传最广的求子题材,在清中期及之后的杨柳青、高密、朱仙镇、杨家埠等地木版年画中可见诸多版本,而这一对清代早期多版套色、插图形式的版画或为至今所见最早的《天仙送子图》,也是六色套印运用到极致的作品,画面右下角刻“季明台发客”,是清康熙时期姑苏版画的著名画店之一。

  清代早期姑苏版画画店

  两馆其他藏品还可见横三裁版画,多为戏文故事情节,并带有画店题款,例如德累斯顿藏一幅《今古奇观图》(图4),以连环画式构图,描绘24 幅不同戏出画面,全图共50 个人物造型。勾勒刀法刚劲素朴,人物形象各不相同,一草一木、一桌一榻无不意态生动、各尽其意。上方题“今古奇观图”,每个空间内刻有题字标明该戏出名称,如《卖饼》出自《水浒传》,画中人物绘武大郎与潘金莲;《秋江》出自《玉簪记》尼姑陈妙常与书生潘必正道别场景;《赐环》出自《三国演义》“连环计”一章;《獒奇犬》原自《昆仑奴》戏出情节;《寄书》来自《西厢记》等。画中虽景物稠密,却不失飘逸之感,其设色简雅,独具风格,是目前存世十分稀少的清代早期作品。画面左下方刻“姑苏北寺前吕云台发行”。姑苏“北寺”原名“报恩寺”,始建于南北朝时期,坐落于苏州桃花坞大街巷尾。目前仅在日本和冯德保(Christer vonder Burg)所藏版画中可见“姑苏吕云台长子君翰发行”字样,“君翰”便是“吕云台”长子。如日本海杜美术馆藏《清明佳节图》《二十四孝图》及《昭君和番图》,在继承其父“吕云台”的风格之上又增添潇洒飘逸的剔透风格,色调也更为高雅绚丽,是康熙时期姑苏版画艺术成就最高的代表作。据此也说明吕氏家族至少有两代以上经营姑苏版画,且是业内颇有名气的集创意、刻印、销售于一体的画店。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4,《今古奇观图》,清康熙,六版套印,画店:吕云台发行,产地:苏州,德累斯顿国家艺术博物馆版画陈列室(Kupferstich - kabinett, SKD)藏

  

  还有一个格外值得注意的名字就是“王君甫”。大英博物馆也藏有王君甫画店印制的《万国来朝》(图5),画中绘域外14 国人,身穿异邦服饰,携四方珍奇,举幡前来东土朝贡。(注9)左中边缘刻“姑苏王君甫发客”,上方刻“正阳门”或为清初北京内城南正阳门,并绘两尊白象象征皇权。作品创作年代为康熙,但事实上其原版可能更早,或已在康熙早期就开始了彩色套印版画的制作和销售。根据《大明九边万国人迹路程全图》可见出版发行者就是“姑苏王君甫”,创作于康熙二年(1663),地图左边“外国”一栏刻31 国,其中包括部分《万国来朝》刻绘的亚洲古国,在每一国名下方注有该国的地理方位、简要风俗、物产描述。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5 ,《万国来朝》,清康熙,六版套印,画店:王君甫发行,产地:苏州,大英博物馆(The British Museum)藏

  

  诸如此类描绘异域国的版画可见另一罕见遗存——德累斯顿版画部藏一幅《四方夷人图》(图6)。画面分48块空间,每一格上方刻国名,下方刻简略描述,与王君甫大明地图的外国部分内容相似。画中无画店落款,但从人物造型、套色风格上来看应该属于康熙早期姑苏版画。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6, 《四方夷人图》,清康熙, 五版套印,画店:王君甫发行,产地:苏州,德累斯顿国家艺术博物馆版画陈列室(Kupferstich - kabinett, SKD)藏

  

  这幅藏品是目前所知中国民间版画中描绘异域古国最全的孤本,对研究亚洲国家的外交关系以及世界地理在中国民间的普及性、认知性具有重大价值。其中交趾国、高丽国、老挝国、天竺国都是历史上的亚洲古国。贺兰国即荷兰,也是17 世纪作为中国朝贡国之一的欧洲国家。另外有小人国、穿胸国、长人国等,则取《山海经》记录的神话国度。据笔者考查,该版画是基于弘治年间(1489)明人所作宁波天一阁藏本《异域图志》插图而来,并在晚明建阳地区流传甚广。(注10)19 世纪英国人Thomas Francis Wade 曾在中国辗转得到一本《异域图志》,现藏剑桥大学图书馆,书***有168 国,共171 幅插图,和天一阁版本的158 国不类,因此剑桥藏本并非天一阁原版,而是晚明之后的翻刻本,可见插图人物与德累斯顿《四方夷人图》也有类似之处,各国目录下注物产、地理描述相似。(注11)《异域图志》的内容同时收录于康熙三十五年(1697)《广东通志》大清朝贡国目录之下。

  综合明末刻本和清初姑苏版画,尽管其内容多有错漏,但从这类收藏中可见民间对朝贡国的认知度已相当普及。也可以看出清代初期在对外贸易和文化输出方面所占有的主动地位。

  姑苏版画对欧洲“中国风”创造的启发

  姑苏版画进入欧洲市场同样是主动的文化输出,深入欧洲市场的过程,也是西方艺术家对中国图像的模仿和演变过程。同样在德累斯顿藏品中有七幅萨克森宫廷画师对《四方夷人》版画的临摹绘本,每幅单张水彩画,风格近似17 世纪末、18 世纪初欧洲流行的异国人物写生(图7)。至于为何选取这几幅作为摹本,不得而知,也许只是随机抽选,并曾经在萨克森宫廷被用来装饰举办皇室活动的房间。另外还有两幅水彩,在原作版画中并未找到临摹之本,笔者猜测应该还有一幅《四方夷人图》绘其余各国,而原版已丢失。大量的仿作也被发现用于室内装饰物上。维拉诺夫宫是位于波兰华沙的皇室殿堂,18 世纪初属于奥古斯二世家族,室内一扇漆器壁饰制作于1731 年,由波兰工匠绘中国人物,其中有“昆仑奴”獒奇犬一幅,或是直接受到《昆仑盗红绡》的图像启发。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7,《水彩画?高丽国人》,18 世纪初,手绘,产地:萨克森宫,德累斯顿国家艺术博物馆版画陈列室(Kupferstich - kabinett, SKD)藏

  另有《西厢记?送别》戏出也被欧洲画师搬上了装饰。如匈牙利布达佩斯特应用美术馆藏18世纪初一件漆器衣箱,绘张生与莺莺饮酒作别的画面。同样张生的形象也被搬到墙体装饰。还有德累斯顿藏一幅康熙姑苏版画《双美玩纸牌》,由荷兰人彼得申克二世摹刻为铜版画,并在德国莱比锡和荷兰阿姆斯特丹市场销售。其铜版画作品,是将原版姑苏版变形、摘取、重组后的画面,其中背景参考了中国版画中的花园景致,配有屏风、吉祥动植物和奇石山水景(图8)。以上这类中国趣味的图案就是被欧洲人称作“Chionserie”的中国风艺术品,这种风格主导了19 世纪前的欧洲审美品味近两个世纪,而其中的姑苏版画或是最早影响欧洲的出口艺术品。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8 -1《双美玩纸牌》,清雍正,套印加手绘,产地:苏州,德累斯顿国家艺术博物馆版画陈列室(Kupferstich - kabinett, SKD)藏。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8 -2 “中国风”(Chinoiserie) 版画,1720s—1770s,铜版画,彼得申克二世(Perter Schenk the younger ,1693—1775)作, 阿姆斯特丹国立美术馆(Rijksmuseum Amsterdam)藏

  

  结语

  以上列举两大博物馆清代早期姑苏版画藏品尚未看到明显的西方绘画之影响,然而清朝康熙末至雍正年间,江南苏杭一带出现了“仿泰西笔意”版画,即模仿西洋绘画技法。(注12)一些大幅尺寸的美人图、胜景图的姑苏版画吸收了西洋透视法和铜版画线刻技法,以斜线、交叉线来表现人物衣纹褶皱和家具、建筑等物体上的阴影变化和立体感,但人物面部保持传统中国画的肖像画法,女子的发式、衣裙仍旧保持了明末时尚。这类带有西洋铜版画风格的姑苏版画也是欧洲市场很受欢迎的艺术奢侈品,一般用于收藏和房间壁纸装饰,其大约仅存于康熙末至乾隆中后期(1700—1770),之后随即消失。(注13)

  明末清初,欧洲人登上中国沿海口岸,在奇特的东方世界里,吸引他们目光的中国绘画不是当时代表精英美术的文人山水,而是民间绘画、版画中的普通人物图像。他们以异文化的眼光看到了姑苏版画中描绘的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无比鲜活的故事情节。清代初期姑苏版画流传到欧洲之前就在国内市场有明确的实用定位,比如用作画谱、新年张贴等。欧洲社会对姑苏版画的追崇从17 世纪开始一直持续到乾隆后期才逐渐势弱,因此在东西方艺术交流史上,清代康熙至乾隆早期可谓姑苏版画输出海外的“黄金时期”,也是中国版画史上的重要篇章。

  文?图∣王小明,德累斯顿国家艺术博物馆版画部、德国亚历山大?冯?洪堡博士后

  注释

  1。 Johannes Nieuhof, An Embassy from the East-India Company of the United Provinces, Published by Hendrik and the Amsterdam-based Publisher and Printer Jacob van Meurs in Dutch in 1665

  2。 《万事足梅氏巧换》《寻亲记李员外送台卿集》《杨贵妃游花园》图片可参见The British Museum Online Database, Museum Numbers: 1964,0411,0.8;1928,0323,0.19;1928,0323,0.33

  3。 Herbert Br?utigam,Eva and Erne Eggebrecht, Sch?tze Chinas aus Museen der DDR, Printed in Germany, 1990: P194

  4。 (明)汤显祖,《牡丹亭还魂记》,明末古本,哈佛大学图书馆藏

  5。 《徐文长评北西厢记》,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刻本,参见郑振铎,《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 年,第110 页

  6。 (清)李光庭,《乡言解颐》,北京:中华书局,2006 年,第65 页

  7。 (宋)周密,《武林旧事》卷六,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年,第140 页

  8。 王小明,《民间美术的模式化特征——以中国民间木版门画艺术样式为例》,博士论文,天津大学,2013 年,第8 页

  9。 图片参见The British Museum Online Database, Museum Number 1928,0323,0.32

  10。 鹿忆鹿,《〈臝虫录〉在明代的流传——兼论〈异域志〉相关问题》,《国文学报》2015 年12 月,第58 期,第129—166 页

  11。 剑桥大学图书馆藏《异域图志》,参见https://cudl.lib.cam.ac.uk/view/MSFC-00246-00005/1

  12。 泰西泛指西方国家,清昭梿《啸亭杂录?善天文算法》:“自明中叶泰西人入中国……”模仿西洋版画技法称为“仿泰西笔意”或“仿泰西笔法”

  13。 有关欧洲藏“仿泰西笔意”姑苏版画和其消失的原因参见笔者撰文:《18 世纪欧洲藏“仿泰西笔意”姑苏版画考析》,《年画研究》,2016 年11 月,北京:中国文化艺术出版社,2016 年,第29—41 页

  来源: 典藏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12695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