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兰亭序》是天下第一行书,但如果问,为什么《兰亭序》能成为天下第一行书,估计这聊天就呵呵了!
评书兼评人生,这不是闹着玩的,要说《兰亭序》,先聊王羲之还不行,得稍带摆阖一下东晋书坛。
王羲之19岁那一年,刚坐上书坛老大不久的王廙突然得病死了,而去世的这位老大是他的叔父。
王羲之,出身豪门士族,王羲之的从祖父,即当时王家的王导是三朝元老,所谓“王与马,共天下”,牛X得不行。王羲之那是正儿八经高干子弟。
高干子弟就当官吧,但王羲之不好这口,所以也没什么政绩,再加上后来王羲之在官场上被穿小鞋,这下他忍无可忍,一怒之下,不干了!
官场复杂,还是泡书坛吧
魏晋时代是个彰显个性的时代,讲好听点叫“风骨”,举止行为越怪越好,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帮喜欢搞行为艺术的人,而且各个领域都弄出一两个领袖来。比如,我们熟知的竹林七贤领袖人物是嵇康。
唯物主义说,个人是时代的产物,晋朝的书法家也玩这个。
由于书坛大哥王廙死得太早,于是大家就开始角逐老大之位,方法是先奉古人为权威,比如张芝和钟繇,然后再拿权威比附自己,这样自己就成了权威。
但书法这种事最终还是要看技术,在王廙死后二十年间,争来争去,最终还是王羲之独领风骚。
在群龙无首的二十年里,在一群行为艺术家中,王羲之活脱脱就是一励志青年,他早年写的字,实在不咋地,所以一开始处于劣势。大概公元344年,王羲之突然有了名气,学习王字的人逐渐增多,当时领先地位的庾翼很不满,扬言要比试灭他小子,结果赔了名声还帮人赚吆喝。
永和元年,42岁的王羲之终于成为书坛大哥。
去质尚研,变古为新
王羲之能当上老大,在于他对前人书法的创新,去质尚研,变古为新。当然,王羲之的伟大几个字是讲不完的,只能说重点。在王羲之之前,字中还有隶书笔意,钟繇、王廙书法中的隶书笔法保留得还较多。王羲之早年的《姨母帖》,古质的体态也较多,到了四十多岁,才写出独具一格的“新体”。
如楷书,他用一笔直下的笔势改造了钟繇楷书中那种隐含隶意的翻挑之笔,弱化了横向的笔画,强调了纵向的笔画,字形由扁变长,字变得更紧凑了。于是,一种歪歪的(欹侧),但又整饬的楷书在他笔下完成了。
王羲之的行书、草书更是爽利、研美,受到行为艺术家们的热捧,这帮人的审美时尚也是趋新附研。导致王羲之对自己的成就那是相当自负,说自己能和钟繇并列;比起张芝,那简直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永和九年一帮大佬野炊,喝酒作诗,王羲之写下《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来自“小王”的挑战
可是,王大佬毕竟资历浅。王羲之生前与古人撕,难免成为靶子,而且来的很快。挑战王羲之的不是别人,却是王羲之的第七子王献之,与他老爸合称“二王”的“小王”。
王献之是当时最有资格和实力能和王羲之一较高下的书家。王献之的书法比他爹还“新”,称为“媚趣”,王献之继承他老爸的学风家教,自信得不行,认为自己比爹高。
于是大家又在创“新”的路上竞争起来。
人算不如天算
可是这股创“新”风气到了梁朝时就突然刹车了。梁武帝偏偏喜欢古。他告诉当时的书法家,王献之不如王羲之古,王羲之不如钟繇古,言下之意,钟繇才值得提倡。
皇上一说话,底下的人当然纷纷响应,轰轰烈烈的“学钟繇”活动就此展开。但钟繇留下的作品实在太少,怎么办?王羲之与王献之比起来,当然爹要老些,那就退而求次,学大王吧。
所以,梁武帝行政干预文艺界,提倡钟繇,结果却使王羲之的书法得到了普及。陈、隋之际,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禅师以弘扬“大王”书法为己任,据说写了八百本《千字文》推广,王字又流行起来。
超级粉丝李世民的权威认证
至唐朝,牛X皇帝李世民是王羲之的超级粉丝。他的老师虞世南师从智永,所以李世民算正儿八经的王门弟子。
李世民推广王羲之的方法很是独到,在全国范围内天价征集王羲之的字,然后让宫中的“人肉复印机”复制,再赐给大臣。李世民还亲自写了《王羲之传》,以“金口玉言”的地位肯定王羲之。
这下妥妥地,王羲之从“书坛大哥”成了大神。
王羲之能有这个地位,确实因他实力非凡。欧虞褚都见过大量的王羲之真迹,这就是为什么同时代那么多书家,这仨能排前三。三人对王的不同理解,成就三个不同的风格。虽然我们今天看到的王字全是复制品,但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这就是书圣的厉害之处。
惊鸿一瞥·最美《兰亭序》
文章美、用笔精、结构美、章法美的《兰亭序》,用一句文艺的话概括,就是它“留下惊鸿一瞥的瞬间”。
文章美
伟大的书法作品一般也是一篇好的文章。体现了一个50岁的男人对人生、社会、宇宙的思考。
魏晋人士大概可以分为三类:一类嗑药喝酒追求生命的长度;一类嗑药喝酒追求生命的密度;另一类则把精力投入到无限的建功立业当中。很难说王羲之属于哪一类。他也纠结,前段写景一派仙境,语言优美。面对山川美景,对生命的美好开始留恋,不禁悲从中来,又变得有些沉重,前后过渡的如此自然巧妙。
用笔精
倘若我们把每个字放大的话,那就准备尖叫吧,每个字都写得如此精致,每一个字的起笔处,虽然细如发丝,却都很富有弹性,不飘浮,不纤弱,王羲之掌控毛笔的能力和用笔的智慧不是一般的高。
《兰亭序》精致到了什么程度?定武兰亭后面有一段赵孟頫的跋,写得也是无懈可击,一笔不用改。但是为什么说它不如兰亭?
因为兰亭精致到了开始粗糙的程度。艺术就是这样,为精致而精致只能是工艺品,艺术品恰恰是要有遗憾的。那些破笔、缺笔恰恰折射出它的艺术光芒。
结构美
以第二个“和”字为例说明王羲之的功力。
如果把第一个撇延伸一下,正好和第二笔起笔处在一条斜线上。
第一笔的起笔和下面的竖画、撇画也正好在一条线上。
右边的“口”和左边的横画,同样也在一条线上。几乎形成了一种几何美。
而更让人津津乐道的是20个“之”字没有一个相同。
兰亭的章法美几乎超出了常人的认知范围。里边的每个字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和上下左右都有关系。
“永”字的捺画很长很重,感觉有一股力量在向右下方牵引;“和”字的横画本来可以写短,但是写长后,牵引的方向就跟永正好相反了;“九”字开始向两边扩张;“年”字粗壮的竖画把牵引的方向改向下;“岁”的戈钩和“在”的左撇则有分别向右、向左牵引。于是就这么左右开弓、上下对齐、一摆一荡,在动荡中又趋向平稳。
“引”字一般我们不会写得这么开,而且“弓”字还微微向左倾斜,“竖”向右倾斜;下面的“以”字左右离得也很远,要是给外国人看,一定以为是俩字。但是当两个字连在一起的时候,奇迹出现了。“以”的左边和上边的“弓”是对牢的,右边和竖是对牢的,中间的空白就连在了一起。古人认为这空白中似乎有滔滔江水流过。
这是上下呼应。还有左右的呼应。
“所以……”这一行,“游目骋怀足”五字写得很黑、很重,下面的“以”突然变得很细、很小,离上面的“足”和下面的“极视”都比较远,所以这个“以”显得很孤单。
但是到了第二行,“夫人”两字相比上下突然变得细了,而且捺笔都伸了“以”字,这样右边的“以”字就不会显得孤单了,三字跨行融合到了一起,由此可见王羲之随机应变的能力之强。
以上四点,文章美、用笔精、结构美、章法美,使得《兰亭序》能成为天下第一行书。所以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王羲之后来反复写,写了N遍M遍,就是达不到第一次的水平。
来源:艺术品鉴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