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货币是具有明确价值并被市场接受和使用的特殊商品,只有国家发行的货币才具有真正价值,拥有货币就是拥有财富。可是,货币是有限的,于是,就有一些人冒着触犯法律的风险去伪造货币。
在中国,自商代出现实物货币后,千百年来,相继流通过金、银、铜、铁等不同材质的金属货币;此外,中国还是最早发明纸币和使用纸币的国家。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中国历史上的货币造假。
铜钱造假
所谓古代铜钱做假就是偷工减料,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减轻钱币重量,二是原料掺假。
钱币造假最早出现在西汉文帝时期,至此之后,私铸、盗铸铜钱之风便屡禁不止,离奇的是,官府和民间均有私自铸造钱币的现象。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和古代铜钱的性质有直接关系。
唐代之前,铜钱是以铜的重量命名并确定其价值的,一经国家确定后不能改变,铸钱就是增加财富,越多越好。但是,铜材是有限的,因此,在铸钱时,为了牟取更大利润,通常会偷工减料。
比如,西汉初年,沿用重量为十二铢的秦半两钱,但由于铜材不足,铜钱严重匮乏,于是,铸造的半两钱其实只有八铢重。后来,更是逐渐减轻重两,铸造四铢半两和三铢钱;还有将重十二铢的钱融化,做成三铢重的半两钱当成十二铢重钱用的现象。如此混乱的币制直接导致民间盗铸私铸钱币行为猖獗。
汉武帝时期进行了货币改革,废除半两钱,铸造新型的五铢钱币。但是,东汉末年,董卓当政时又将五铢钱改成了一铢重,货币瞬时贬值了四五倍。钱币像鸡的眼睛那么大,称为“鸡目五铢”。此时,民间钱币私铸也蜂拥而起,这种钱币不仅小而且铭文几乎看不清楚。
西汉王莽时期,曾推行了几次钱币改革,发行最多的是“大泉五十”,一枚大泉五十相当于50枚五铢钱。《汉书·王莽传》中记载:“自诸侯、卿、大夫至于庶民,抵罪者不可胜数”,说的是当时官民私铸钱币之风极盛。私铸的“大泉五十”是民间自制模板仿造的,不但不如官钱那么精致,而且文字扭曲,钱本身的重量也很小,但即便是这样的货币,也依旧能在民间流通。
到了唐朝,以重量为钱文的习俗被废除,钱文改为通宝制。钱币的面值有小平(一文钱)、折二、折三、折五、折十等。之后,历代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私铸铜钱,这些私铸钱的特点就是尺寸小、重量轻,且钱文不够清晰有力,铜质不纯。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铜钱的特殊性质,无论是官府还是民间铸造的钱币其实都是可以在市场上流通的。因此,今天我们看到有不少减重和铜质不纯的粗拙钱币基本都是当时的私铸钱币。
纸币造假
北宋时期出现了世界上第一种纸币——交子,之后,南宋、金、元、明、清各代都发行过纸币。由于纸币比较容易伪造,所以,在纸币上都会印有“伪造者斩”等类似的字样,以示警戒。尽管如此,由于利润巨大,仍不乏有人铤而走险。
国家博物馆藏有唯一存世的一件南宋会子钞版。版面中间方框内刻有“敕伪造会子犯人处斩,赏钱壹阡贯。如不原支赏,与补进义校尉。若徒中及窝藏之家能自告首,特与免罪,亦支上件赏钱,或愿补前项名目者听”五十六个字,可见当时对伪造纸币的惩罚是极为严厉的。
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下令设立宝钞提举司,下辖钞纸、印钞二局和宝钞、行用二库,印制“大明通行宝钞”在市场流通。
“大明宝钞”在纸钞、图文、印信、印泥、编号等方面,都采取了防伪措施:钞纸选用特殊纸材,采用桑皮纸作为主料,并大量添加废弃的公文纸打成纸浆作为配料;采用精湛的雕刻技术,雕有各种花饰和大段的文字,令伪造者难以按照原样刻印;钞纸正面边缘印有编号,加盖印信,一是表示官府信用,二是便于防伪,这些印章中均有暗记;此外,印泥采用独特配制的硫化铅印泥,也不便仿制;同时,宝钞上印有奖惩法令:“中书省(户部)奏准印造,大明宝钞与铜钱通行使用,伪造者斩,告捕者赏银贰佰伍拾两,仍给犯人财产。”
即便如此,伪币依然屡禁不止,如“句容县杨馒头出主意,与县民合谋,叫银匠密修锡板,文理分明,与印造纸马之户同谋刷印”。(张秀民:《中国印刷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年版,第450 页)这种伪造的“大明宝钞”几乎可以乱真。案发后,明朝政府将犯人及涉案人员抓捕到官府,处以严厉极刑。
白银造假
我们在读《金瓶梅》、《红楼梦》等明清时期的小说时,经常会看到人们使用白银情景。如《金瓶梅》中,西门庆道:“等我和你们下一盘,那个输了,拿出一两银子做东道。”金莲道:“俺们没银子。”西门庆道:“你没银子,拿簪子问我当,也是一般。”
当时社会中白银价值很高,于是一些铸造银锭的铺席就会用在银子里掺入其他金属。
明人张应俞《杜骗新书》是一本专门记述市井生活的笔记小说,该书的《假银骗》一节讲述了一个骗子买布,先用真银(细丝银)买布,让布商确认是真银后,再用五两重的漂白银充之,共银六百余两,只有一百余两是真银,其余都是漂白银。
漂白银,是减低白银用量的一种假冒元宝,是在白银中掺入白铜,表面看上去和真银锭的一样,面有细丝,底有蜂窝,很难分辨。辨别办法是用火烧,烧去自然白银色泽后,就会呈现死鱼一般的白色,故称漂白。除此之外,市面上还有其他很多伪造银锭的方法。
明正德年间,明代诗人姜南在《抱璞简记》“铁胎银”条中说:“今世之造假银者,或以铁,或以铜,或以铅、锡为质,外裹以银皮,不复辨其伪也。”
综上所述,中国历史上的钱币造假可谓形形色色、不胜枚举,但无论真假,这些古钱币都是货币历史的实物,更是历史的见证。
来源: 浙江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