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如果您生活在明清时期的扬州,想要一夜暴富的最好办法,就是跟着盐商混,或者想方设法成为盐商。
据学者何炳棣先生的估计,在1750至1800年间,一名盐商每年可获得高达500万两白银的利润;一些盐业巨头,用短短两三代的时间,便可以攒下上千万的家底,走向人生巅峰。
▲ 扬州个园住秋阁景色。个园为两淮盐业商总黄至筠在明代寿芝园旧址上创建。图自个园官网
然而,这些有钱的盐商们也有有钱人的烦恼。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可不像现在这样谁有钱谁就是爸爸,那个时候的人们对一个人是否尊敬,主要看三点:
1。有没有当官;
2。科举成绩是否优秀;
3。文章写得好不好。
至于盐商么……
一般会送给他们三个字:暴发户。
当时的人对盐商鄙视到什么程度呢?
举个“栗子”,明代的松江华亭县,有个文人叫钱福,在华亭的时候就听说,扬州有个妓女,色艺双绝,怎么怎么好。于是钱福特地跑到扬州,去见这个妓女。可惜,到了扬州才知道,这个妓女已经嫁给盐商,做了阔太太了。
钱福并没有因此止步。他又去了那个盐商家,声称自己是你家太太没嫁人时候的脑残粉,现在偶像嫁人了也没关系,只想见偶像一面。盐商听了也很大度:见一面就见一面吧!便把老婆叫出来,三人一起喝酒吃饭。
喝到差不多了,盐商的太太看钱福是个读书人,便请钱福题诗一首做个纪念。钱福一看,女主人今天穿得很素雅嘛!一下有了想法,提笔写下:
淡罗衫子淡罗裙,淡扫蛾眉淡点唇。
可惜一身都是淡,如何嫁了卖盐人!
emmm……不知道钱福是怎么离开盐商家的,估计是被人打出去的吧。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盐商虽然腰缠万贯富可敌国,但看看自己的金钱,再看看别人的诗文、藏书,两下一比较,内心总会油然而生一种强烈的自卑感:
唉,挣再多的钱也没用,有钱不如有文化啊!
为了消除这种自卑感,也为了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一些盐商开始努力结交当时的文人名士,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改善“暴发户”的名声。
这方面最著名的当属盐商马曰琯、马曰璐兄弟。
半槎道人是马曰璐的号,扬州博物馆藏
他们除了自己本身具备一定的真才实学,朋友圈里还聚集了金农、郑板桥、厉鹗、杭世骏、方世举等一批当代著名文士。兄弟俩对这些文人极为照顾,不仅常常开诗社、文会,满足文人们的创作欲望,在生活上也尽力为他们排忧解难。
范镇、楼锜二位学者,认识马曰琯的时候是大龄未婚男,每天为结婚的事发愁,马氏便为他们各自找了老婆;全祖望得了重病,马氏重金悬赏,请高明的医生治病;家在湖北天门的唐太史客死扬州,马氏给了太史的家人一大笔钱,帮助他们扶灵归乡;石交死后,马氏兄弟每年都派人去给他的家人发慰问金……
还有一些文人学者,穷尽毕生精力写出一部著作,但因为自己实在没钱,无法出版,这在当时是比较常见的事情。马氏兄弟如果知道此书确有学术价值,也会慷慨解囊,帮助出版。
比如说,朱彝尊《经义考》是一部研究古代经学流派、版本目录的重要著作,当时的文人听说朱彝尊写了这样一部书,都想看一看。就连康熙皇帝,也表达了自己想看《经义考》的愿望。
但朱彝尊这部著作写了足足300卷,实在是太多了。以他个人的财力,根本无法自费出版。当时又没有出版基金,怎么办呢?这时,马氏兄弟表示:我们出资千金帮助你,放心大胆地出版吧!《经义考》这才得以刊行。
马氏兄弟刻书,并不是为了赚钱(人家卖盐已经够有钱了好嘛),而纯粹是出于对文化的热爱。他们不仅在刻书之前多方校勘,力求内容准确无误,在刻书时也十分注意版框是否整饬、字体是否美观、墨色是否均匀等细节问题。
放到现在,俩人妥妥地就是热爱本职工作的出版社资深编辑。最终刻成的书籍广受好评,被人尊称为“马版”。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清廷开《四库全书》馆,下旨搜罗善本古籍。马曰璐之子马裕向乾隆皇帝献上了家中的藏书776种,位居南方藏书家献书TOP排行榜前列。乾隆皇帝非常高兴,第二年赏赐了马家一部《古今图书集成》。马家因此又火了一把。
若论盐商对文化事业的赞助,马氏兄弟可谓做到了极致。
而另外一些盐商,知道自己的技能树都点在了商业上,一见书本就头疼,便花大力气教育自己的后代,让子孙去考科举、做官。这样不仅可以大大提高盐商家庭的社会声望,还能借着子孙的官职,保护自己家的生意。
有的盐商不仅决心让自己的孩子接受优质教育,还积极捐资兴学,建立书院、学校,为整个社会培养更多的精英。由两淮盐运使胡文学与扬州盐商共同出资建立起来的安定书院,就为清朝的学术界输送了大量人才。
安定书院初建于清康熙六年(1662),在扬州旧城三元坊附近。虽然是由盐业人士出资建立的,但学生来源广泛,远远超过了盐商子弟的范畴。
著名经学家段玉裁及其弟段玉成均肄业于安定书院。精通训诂学的高邮王念孙、王引之父子也受业于安定书院。其他曾在安定书院求学的杰出校友还有洪亮吉、孙星衍、梁国治、顾九苞……
乾隆年间,安定书院经费不足,还是由盐商汪硕公的妻子捐资数万,才使得书院的教学活动能够继续下去。从这个角度来说,安定书院可谓是货真价实的“扬州盐业附属学校”。没有盐商的支持,就没有当时的安定书院。
很长时间以来,现代人对明清扬州盐商的印象都停留在土豪的层面。殊不知,扬州盐商虽然有钱,但并没有耽于物质享受,在文化方面也投注了很多精力。
盐商们虽然自身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但普遍爱惜人才,不惜花重金揽才、引才、养才,为文化的发展营造了宽松开放的环境。
盐商也是清代扬州教育事业的资助者,用他们长远的眼光为整个江南地区培养了大量人才。在文化教育领域,他们的想法与实践值得人们敬仰、深思。
来源:博物馆丨看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