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女性的唇饰

1楼
123456 发表于:2018/5/8 22:00:00

  来源: 中国书画报 文:李安乐

  口唇的美容很早就有,其与画眉、盘结发饰一起出现在早期人们的审美活动中。“点唇”是古代女性对口唇化妆修饰的一个专用词汇,以致后来发展成词牌——点绛唇。所谓“点唇”,就是将唇脂涂抹于口唇上。由于唇脂的颜色具有较强的覆盖力,故而可以对原来口唇的厚度、形状进行修饰或改变。这些行为的背后,蕴含着女性审美的变化。

  在敦煌莫高窟壁画中,有着非常丰富的女性唇饰图像,展现了女性唇饰史的艺术脉络。

  一、点绛唇的材料

  唇饰的材料名目较多,有古代的唇脂、唇膏、口脂、口蜡、蜡脂、胭脂以及现代的口红等。

  古代上层的有钱人家,男女皆用唇部防护品,以防止嘴唇开裂。唇膏即为唇脂,涂于口唇以助姿容,女性所用红色较重。唐以前叫唇脂,唐之后叫口脂,明清时流行的叫胭脂。这三者中,唇脂和口脂基本差不多,只是在制作工艺上略有不同;而胭脂与上述两者不同。胭脂是以红蓝花为主要原料提炼而成的。下面分别介绍。

  唇脂:常以朱砂加脂膏制成。《外台秘要》中记载了其制作方法:“蜡(二分)、羊脂(二分)、甲煎(一合须别作自有方)、紫草(半分)、朱砂(二分),上五味,于铜锅中微火煎蜡一沸,下羊脂一沸,又下甲煎一沸,又纳紫草一沸,次朱砂一沸,泻着筒内,候凝任用之。”

  口脂:古时又称唇脂,装在小盒或者小罐中,用手指直接蘸取、点涂。白居易的诗中对此有具体描述:“朱唇素指匀,粉汗红绵扑。”

  胭脂:用红蓝花、紫草、山花等提炼出红色,以丝绵浸蘸红色阴干而成。或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使用时只要蘸少量清水即可涂抹,既可涂面部又可点唇。

  二、敦煌壁画中的唇饰

  古代各种绘画,由于绘制本身以及褪色等原因,人物的唇色辨认已极不可靠,只能借助文字资料来一探究竟。唇色主要有肉色唇、红色系唇、黑紫色系唇和白色系唇,其中红色系唇最多。早期唇色大都为鲜艳的朱红色,唐宋时期曾流行过檀色。

  敦煌壁画中的唇饰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得不太一样,总的来说是围绕口唇的唇色和图案来变化的。在大多数的壁画中,女性唇色以红色为主,但也有其他颜色。如第276窟(隋代)的菩萨唇色接近黑色,第334窟(初唐)的天女唇色为桃白色,第46窟(盛唐)菩萨的唇色为粉白色,第321窟(中唐)《阴处士父母供养像》及第98 窟(五代)《于阗皇后供养像》中的唇为白色,第201窟(中唐)《观无量寿经变》中的两身菩萨唇色为黑红色,第232窟(晚唐)的菩萨为肉色唇等。

  就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图像资料来看,点唇形式主要围绕嘴唇的形状有以下几种。一是修饰口唇的大小。如第112窟(中唐)《金刚经变之乐队》中的弹琵琶者、第85窟(晚唐)的听法菩萨等。二是以形状修饰口唇。如《都督夫人礼佛图》中的女性,有的将唇画成了上、下两片的小月牙形,有的画成了上、下两片半圆形,有的则加强嘴角唇线的效果,使整个唇形呈菱角状。第64窟(隋代)女供养人的下唇为花瓣形,第144窟(晚唐)女供养人像的下唇为两个花瓣形。第258窟(西魏)菩萨中,上唇突出呈圆点状,下唇绘有两个大圆点呈“∧”状分布。三是点唇部位变化。如第44窟(中唐)《伎乐飞天》中只点上、下唇中间部位,第112窟《报恩经变》之舞伎的上、下唇整体成圆圈状。还有一种形式,在点唇中只点下唇不点上唇。比如第112窟《观无量寿经变》中的箜篌伎、《金刚经变之乐队》中的菩萨只涂下唇。四是点唇色彩的深浅变化。一般来说,下唇色彩深而上唇色彩浅,比如第112窟《金刚经变之乐队》中的持器者、弹琵琶者和第108窟(宋)中的侍女等。也有上唇比下唇红艳的,如第468窟(中唐)《文殊变》中的帝释天。

  从描绘技巧上来看,有的口唇直接用红色涂绘,不勾边缘,如第275窟(北魏)南壁的伎乐、第285窟(西魏)着袿衣的女供养人等。有些在涂绘之后会强调口缝及嘴角,以线条勾勒,比如第154窟(中唐)《报恩经变》中的供养菩萨及乐舞、第159窟(中唐)《普贤经变》之舞伎、第17窟(晚唐)中的近事女、第108窟(宋)中的侍女等。另外,还有描绘露齿形象的,比如第159窟《文殊经变》中的乐队执快板女、第112窟《金刚经变之乐队》中的菩萨。这种表现形式是极为罕见的。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第一五四窟(中唐)《报恩经变》乐伎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第一0八窟(宋)侍女

  三、唇饰的嬗变

  从文字与图像文献来看,唇饰的变化非常丰富,在漫长的历史中演绎成形式多样的唇史。其嬗变主要有两部分:唇色和唇形。考察文献资料,各种演变的红色唇占据了历史的主流,此外还有一些旁出的黑唇、紫唇、白唇等独特审美。唇形的变化会随着不同时代审美的变化而改变,或变大、变小,或变得圆润、尖利,或以深、浅区分上、下唇的颜色,或者描绘成花瓣形、元宝形、马鞍形。

  敦煌莫高窟壁画中最早出现唇饰的图案化,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如在第285窟(西魏)中的菩萨,以花瓣形来修饰口唇,将上唇中间突出的地方处理成了圆形。

  承接南北朝时期的花瓣化妆饰风格,隋代也流行这种唇饰。如在第62窟的女供养人中,人物唇色深红,下唇绘成花瓣状。唐代除了流行过花瓣形唇饰外,还流行过半圆形、月牙形。这一点在第130窟《都督夫人礼佛图》中有所表现。

  唐代是历代妇女点唇最为丰富的朝代,名目有万金红、大红春、天宫巧、石榴娇、露珠儿、淡红心等,且唇饰样式繁多,如上唇点唇比下唇浅、只点上唇、口唇点成圆圈状或只点上、下唇中间部位等。这些形式的变化反映了唐代女性的开放心态和对审美的多元尝试。唐代的唇色也是最为丰富的,红色系的唇色有浅红、粉红、桃红、朱红、深红、橙红、暗红等,极为全备。白唇在中唐和晚唐也一度流行,晚唐还曾经流行过黑唇。

  五代延承唐代点唇风尚,亦崇尚华丽繁复、花样翻新。

  两宋唇饰趋于平淡,崇尚小巧、淡雅,点唇样式比唐代少得多,檀色点唇成为主要流行的颜色。北宋秦观在《南歌子·香墨弯弯画》中写道:“香墨弯弯画,燕脂淡淡匀。揉蓝衫子杏黄裙,独倚玉阑无语,点檀唇。”第98窟《各国王子》中的侍女就妆檀色唇。这一时期的唇形以圆巧为主,最为出名的是“樱桃樊素口”(白居易家蓄养的家伎樊素的“樱桃小口”)。第98窟中的舞乐伎都是圆小唇。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第98窟(五代)《曹议金家族贵妇像》

  唇饰的嬗变主要围绕女性修容审美观的变化而变化,而古人对红色的迷恋更是将各种不同的红唇推向极致。这种反复而又丰富的审美观,又与时代紧密相关。

  四、唇饰的文化及审美

  如果探究唇饰的文化隐喻,就必须寻找审美背景下的文化内涵。描绘女性人物,对口唇的特写无可逃避。某种意义上,唇隐喻着性。唇的魔魅就在于对女性魅力的重新塑造。在这个再造工程中,敦煌莫高窟壁画把其变成了宗教之唇。

  宗教之唇是情色之唇的另一面。在宗教壁画中,女性庄严而肃穆,女性之唇也被描绘得充满神圣感,完全摒弃掉世俗的情色意味。那些笼罩在神性光芒下的神圣女性形象,或法相庄严、或虔敬端庄,口唇或宽阔或小巧、或红润或白嫩,生动但不轻佻,始终保持了时代的主流唇饰。

  唇的美感主要来源于其形式美和象征意义。其本身有着奇妙非凡的曲线,同时又蕴含着情感的美。在面部美学上,唇占有相当的分量,有时甚至胜过眼睛。宗教的一大功能在于说教,通过宗教内容的传谕让人以另一种形式超凡脱俗。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唇之美亦是宗教说教的完美诠释。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第45窟(盛唐)南壁菩萨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第158窟(中唐)《金光明经变》之供养女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第61窟(五代)《回鹘公主供养像》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第36窟(五代)菩萨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09766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