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我在故宫修钟表

1楼
123456 发表于:2018/5/18 5:34:00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文: 杨逸男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王津在修复室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王津在修复钟表

  在古钟表界,王津是耳聪目明的“福尔摩斯”,一副放大镜架上眼睛,就能从钟表里上千个繁复勾连的零件中找出关键的疑难所在,对症医治;他也是一位手艺魔术师,尘封了上百年的古老钟表,在他日复一日地打磨和调试中,重新演绎出令现代人震惊的视听戏法。他还有个更普通的称谓——钟表修复师,进“宫”一待就是四十年。《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播出后,在网络的迅速传播下,王津也成了众人眼中温文尔雅的“故宫男神”。

  但王津的心态没有变化,“喜欢就能干一辈子”。让他感叹的是网络的力量,“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传统手艺和文化”。近日,王津来到深圳故宫分院做讲座,广州日报记者采访了五十七岁的王津,听他讲述数十年如一日的“钟表人生”。

  王津站在讲坛上侃侃而谈,从远处看仍能看到他眼角的道道皱纹,这正是钟表岁月在他脸上刻出的时间线。他的声音柔和平静,将四十年的钟表修复故事娓娓道来,只有展示视频中古钟表滴答的运转声提醒着时代的更迭。观众们也都被这肃穆的钟表声感染,除了啧啧赞叹,听不到多余的说话声。

  “老平房”一待四十年

  坐在陌生的镜头前,王津尚有些不自在,时不时地看着助理说话。但提起故宫,王津就来劲。“故宫的开放区域我基本都走遍了。”他稍稍扬起头,仿佛在比划,“从午门往西走,快到角楼那段城墙,已经开放了,但我还没有走过。”这段熟悉的道路,他已经走了四十一年。按他手中修复的时钟来算,已经转了近3万圈。

  每让一只故宫古钟表转动,王津都要花费几个月甚至一年的工夫。每天8时左右,王津会推着那辆1985年产的凤凰牌老自行车来到钟表室,直到下午5时才下班。钟表室位于故宫“西三所”的文保科技部中。这里原是失宠嫔妃的冷宫,王津称为“老平房”。

  60平方米的工作室里,师傅、学徒各占一角,“听不到说话声,基本没什么交流”。工作台上是精细拆卸的钟表零件,还有数件待修复的未拆钟表。王津手头的功夫就在滴滴答答声中打磨出来的。

  从当学徒拿非文物练手,到能完整修复比较复杂的古钟表件,这一学习过程需要十年。现在,跟着王津的大徒弟亓浩楠,已待了14年。作为第三代修复师,王津已经修复了两三百多件古钟表。

  王津笑着谈起一则趣事。“钟表馆前有一位志愿者在此工作了13年,我却是前些日子才第一次见到”。在常人难以想象般枯燥的工作室修复日常中,王津却品出了乐趣和新鲜。

  花一年修“魔术人钟”

  故宫所藏多为明末清初西洋进贡给皇宫的大型精美钟表,进贡钟表功能十分复杂,外形精美。宫内甚至成立了专门的“做钟处”,“有的从设计到最后成型甚至要花十几年时间”,王津介绍说。

  而完整地修复一座故宫收藏的古钟表,各项工序加起来有时多达上百道。在为待修复钟表除尘清洗后,需要充分分析钟表结构、传动系统,再确定修补方案,一步步调试,最后组装成型。每一步都需拍照记录,就像“医院记录病人的伤情”。看见很破的钟表,王津就想赶紧修好。“就像治病一样,先抢救病危的。”

  但他也有拿不准的时候,“不知道破损到什么程度,不拆开看不见”。四十年来,王津每年平均只能修复三四座大型钟表。而修复时间最长的是“魔术人钟”,一度让他这个“魔术师”也犯难,花了将近一年时间才“搞定”,“里面几乎都坏了”。

  “魔术人钟”一共有七套传动装置,总共一千多个零件,包括走时、音乐、鸟叫、开门等。最复杂的是联动变魔术装置。“每一套都有独立的运转模式,并通过一个连接在时间上联动起来。门打开,魔术人开碗,出来什么球,什么情况下,碗打开,小鸟飞出来,都有顺序,错一个都不行。”

  在没有图纸的情况下,王津一步步拆开零件,修复破损部件。最复杂的是调试,“看准了才敢下手”。有时候卡在某个步骤上,王津只好“在周边走走,急也急不出来”。

  钟表室还有放置了十年的老钟表,“天天摆着看,不知道怎么下手”。修复了“魔术人钟”后,王津觉得日后再修,底气就足了。而在师父手上修过的“写字人钟”如今又面临新一轮修复,再过两年退休的王津觉得有些遗憾没能修复“写字人钟”,“每座都不一样,都有新鲜感,这个还没有修过”。

  几代人的闹钟

  王津的爷爷曾是故宫图书馆馆长,少年时期,王津就每个月往故宫里跑。1977年初中毕业后,王津也正式进入故宫工作。讲座上,有观众问起传统钟表的收藏价值,王津觉得有些“说不好”,他简单地比较了现代钟表和传统钟表在制作工艺、功能化、精准性上的区别。

  王津讲到这儿又突然想到家里那个70岁的旧闹钟,他一下子兴致来了。“这个闹钟还是我爸上学时用的,就一个普通的小闹钟,只能看时间。70年前的一个闹钟,被我修好了继续在家里用。”王津意味深长地说,“可能没有什么市场价值,却有传承价值。”

  虽然平日接触的是故宫最珍贵的钟表,王津在钟表选用上却没什么讲究。“有时候我出去给家人买块手表,觉得结实耐用就可以了。”他手腕上戴的手表掩在衬衫袖口中,不仔细看察觉不出来。一问,并不是什么大品牌,“还是七八年前第一次去瑞士,买的纪念品”。

  王津的妻子也在故宫工作,如今王津的儿子也继承父业,成了颐和园的钟表修复师。两代人还在为中国的古钟表修复事业上紧发条继续工作。

  其实我也爱热闹

  《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播出后,王津因温文尔雅的形象一度被称为“故宫男神”。无论是讲座还是采访,他的站姿、坐姿都十分笔直,儒雅中透着几分匠人的韧劲、耐劲。相比过去四十年的默默无闻,被称“男神”之后王津的心态和生活方式上都没有变化,“唯一的变化是有人认识我了”。每场讲座后,不少年轻人都等着和他签名合影。而其实早在2011年,电视台就曾播出故宫钟表的纪录片,但这次的传播和影响力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想。王津感叹,“网络还真是挺厉害”。

  他还说起一件“挺厉害”的偶遇。“有次和家人去瑞士游览,碰到一个美国的小孩说,‘我见过你,你是演员’。”把王津逗得乐了。

  滑冰和游泳是王津在故宫的两大“业余兴趣”。过去他跟着五六十岁的老师傅,师傅慈眉善目,却不爱说话,王津下班后就和文保科技部的其他年轻人四处转悠,夏天游泳,冬天滑冰,到周末王津都会去父母家一块吃饭。

  几年前,他还和朋友一起去自驾游历了西藏。雪山前的王津,在宁静之外,似乎也有一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心。他最喜欢的热闹是和年轻人待在一起。成为“网红”后,向他请求学艺的年轻人不少。钟表室在去年一下子加入了三位小年轻,小平房里的钟表修复事业正在“热闹”起来。

  我们的新家

  再过两年就要退休的王津,这几年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变化。今年6月,故宫的“文物医院”就要对公众开放了,“都是现代化设备,有专门的检测团队”。钟表组也搬进了100多平方米的工作室,“恒温恒湿,防尘、密封好,亮度大”。王津一口气说了几个“非常好”。

  三个新来的徒弟,最小的不到三十岁,其中一位还是海外留学放弃拿绿卡回来的博士,王津对这些徒弟赞不绝口,“理论水平很高,能介绍国外钟表和博物馆的情况”。他希望明年还能再招一个。

  跟这些年轻人交流,王津觉得“很开心”,但在功夫上,新进人员还是从钟表修复的基础功开始重新学,“三五年基本能达到中级水平”。

  他对这个逐渐壮大的家庭十分照顾。在科室干部选拔中,王津推荐大徒弟亓浩楠为文保科技部副组长。他很清楚“未来需要这种高学历有能力的年轻人,这样钟表修复技艺才会有更好的发展”。

  而王津在闲暇之余,也会了解国外的最新方法和技术,“对传统修复会有帮助的”。

  从去年起,王津和亓浩楠还计划每年出一本钟表图册,“过去没有人做,去年我们出了英国钟表修复册,今年争取写出瑞士钟表”。临退休时,故宫还有三百多座钟表没有修完。退休后,王津将参加故宫返聘,择一事,爱一行,做一生。

  对话

  年轻人关注 我很高兴

  广州日报:修复好的古钟表能够实现天天走时的功能吗?

  王津:天天走时代价太大了。天天走时的话钟表肯定会有磨损,有些钟表两百多年了,发条老化,而且零件坏了不可修复,只能换新的,修来修去就几乎变成新的了。我们现在会做些小视频、照片等资料,不然下一代人可能就看不到了。

  有些人提出仿制、复制演示品展示。但是复制十个、百个钟表的成本太高,有的大型钟表有一千几百个零件,调试、设计、制作都太难了。

  广州日报:西方的钟表修复技艺和故宫有什么不同?我国在这方面的人才储备如何?

  王津:其实技术都差不多,目前的修复还是得靠人力。英国有几千件钟表藏品,但八九成是怀表。故宫是大型钟表比较多,都收放在地上和地下库。好多人没见过,以为我们只有几百件藏品。

  国际上收藏钟表的博物馆不多。有修复师的更少,像俄罗斯的修复组,有六七个人,最小的修复师年纪跟我差不多。大英博物馆,只有一个人负责维修钟表。每周上四天半班。他们更多的是做日常保养、清洗。我们现在有五个人,人才储备还是很不错的。

  广州日报:四十年做一件事,会不会觉得枯燥?

  王津:看到钟表活起来是很高兴的。有些钟表是孤品,有些钟表是一对,每一对都不一样,修起来挺有新鲜感的,谈不上枯燥。

  广州日报:在工作室待了几十年,一下子受到很多关注,会不会有些不适应?

  王津:一开始有点。纪录片拍摄以来,我陆陆续续适应了三年。讲座基本上在周末,没有影响正常工作。重要的是年轻人感兴趣。这些年轻人开始关注传统文化,去参观博物馆,有些人会带着孩子来参观,我觉得这是很好的事情。

  广州日报:你觉得现代社会的工匠精神应该是怎样的?

  王津:还是要静心做,喜欢做这一行。现在的年轻人都有压力,但人的追求不一样。追求住别墅的,在这一行做也待不住。现在的人才流动大,心不在这的话我们也不会强求。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09375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