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故宫馆藏唐朝瓷器欣赏

1楼
123456 发表于:2018/5/22 8:20:00

人民网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邢窑白釉皮囊式壶,唐,通高12.5cm,口径2.2cm,底径12.5cm。

  壶提包式,上窄下宽,形似袋囊。顶端一侧为短直小流,中间有一曲柄,另一侧饰一曲尾。袋囊的转折处饰有凸起的摺线纹,中间亦饰凸线一道。此壶通体施白釉,在有装饰线的积釉处,釉泛青白色。平砂底,以行草书体刻划工匠名称“徐六师记”四字。

  此壶的造型源自唐代金银器,具有稳重、大方、实用的特点。

  白瓷至唐代已自成一个系统,可与青瓷分庭抗礼,陆羽在《茶经》中以“类银”、“类雪”赞美其釉色之白。它不以纹饰取胜,而注重造型与釉色的相互衬托。唐白瓷以河北邢州所产最负盛名。这件精雕细琢并带有工匠名款的器物是研究唐代白瓷的珍贵的实物资料。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越窑青釉直颈瓶,高22.4cm,口径2.3cm,足径7.3cm。

  瓶直口,长颈,颈上细下略粗,硕圆腹,圈足。通体施青釉,釉色莹润细腻,发色纯正。

  唐代越窑青瓷以其釉色之美著称于世,为当时全国青瓷之冠。唐代越窑青瓷釉质细腻,透明度好,釉色极为优美,青绿色调,浑厚滋润,其胎体灰白色,浅淡的胎骨使釉色愈加亮丽幽美,釉面犹如一湖清水。当时许多文人纷纷吟诗作赋予以赞美。唐人陆羽《茶经》中,形容越窑青瓷“类玉”、“似冰”。诗人陆龟蒙有“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之颂。此瓶应为晚唐烧制的越窑精品。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越窑青釉八棱瓶,高21.7cm,口径2.3cm,足径7.9cm。

  瓶直口,长颈,腹部呈八棱形,圈足外侈。灰白色胎,质致密。釉呈浅青绿色,唐人陆龟蒙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道出了越窑青瓷的釉色特点。

  1988年考古工作者在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中发掘出类似的越窑青瓷器14件,其中一件八棱瓶与此件相似,说明这些越窑器的制作从选料、淘洗,及至成器、施釉、烧制等各道工序一丝不苟,应为当时越窑的上品,可能是供奉宫廷的佳器。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青釉凤首龙柄壶,通高41.3cm,口径19.3cm,足径10.2cm。

  壶盖与壶口吻合成凤头状,使得壶整体颇似一只挺立的凤鸟。壶柄塑成一直立的蟠龙,龙口衔住口沿,作窥视探饮状,前肢撑于壶肩部,后肢立于喇叭形底座上。壶体以塑贴和刻划技法装饰。腹部塑贴主体纹饰两层,上为6个联珠纹圆形开光,内有手舞足蹈的力士,下为宝相花6朵。口沿、颈、肩及胫部饰以联珠纹、莲瓣、卷叶或垂叶纹。各组纹饰间以弦纹相隔。此壶胎体厚重,釉层凝厚,玻璃质感强,带有北朝以来北方青瓷的遗风。其装饰纹样繁复,结构严谨,层次清晰。

  六朝至唐代,我国与西亚各国文化交流频繁,波斯的一种鸟首壶传到我国,影响所及,在唐代的青瓷、白瓷及三彩釉陶中出现了凤首壶,其中以这件青釉凤首龙柄壶最为精美。此壶既吸取了波斯萨珊王朝(226-642年)金银器造型的特点,又融入了我国传统的龙凤装饰艺术,集塑贴、模印、刻花、划花等装饰技法于一体,体现了唐代制瓷工匠的高超技艺。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三彩烛台,高29.8cm,口径7cm,足径12cm。

  烛台分上下两部分,上盘小,下盘大,中间承以起弦圆柱,圈足外撇,上盘中心立杯形烛座;通体施蓝、黄、绿、白彩釉,底素胎无釉。

  烛台的使用早见于春秋时代,《楚辞》中引“室中之观多珍怪,兰高明烛华容备。”战国时已有各式精制的铜烛台,至三国、两晋时,青瓷烛台便已出现,造型颇多。这件唐三彩烛台造型实用古朴,施釉均匀,色彩深沉雅致,又在三彩中点以蓝彩,更增添了器物的华贵韵致,是三彩器的上乘之作。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邢窑白釉瓶,高14.4cm,口径6cm,足径7.2cm。

  瓶口外撇,肩下渐收,底足平实。通体施白釉,釉色无杂质,瓶体除肩部刻划两组弦纹外,别无纹饰。

  邢窑白瓷传世品以盘、碗居多,瓶类非常少见。此瓶器型虽小,釉面又无刻划纹样,但纯净洁白的釉色,端庄秀美的造型,仍能使人感受到大唐盛世雍容华贵的气质,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邢窑白瓷以其实用的造型、洁白的釉面在唐代成为最受欢迎的瓷品种之一。唐朝人李肇《国史补》中就曾记载:“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不仅如此,邢窑白瓷与越窑青瓷都被作为地方名瓷向宫廷进贡,并成为最早的贸易用瓷运往海外,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鲁山窑花瓷腰鼓,长58.9cm,鼓面直径22.2cm。

  腰鼓广口,纤腰,鼓身凸起弦纹7道。通体以花釉为饰,在漆黑匀净的釉面上显现出片片蓝白色斑块,宛如黑色闪缎上的彩饰,优美典雅。

  腰鼓是由西域传入中原的一种木腔乐器,历经两晋、南北朝、隋、唐,不仅被吸收进唐乐,且又烧制成陶瓷腰鼓,别具特色。20世纪70年代,故宫博物院与河南省博物馆的文物工作者根据唐人南卓撰《羯鼓录》中有关“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鲁山花瓷”的记载,赴河南鲁山调查窑址,发现了黑釉花瓷腰鼓残片,其特征与传世腰鼓完全一致,从而证实了这件黑釉花瓷腰鼓确系河南鲁山窑制品。

  此腰鼓造型硕大规整,线条柔和,纹饰奔放,通体漆黑明亮的黑釉与变幻多姿的蓝白色釉斑相互衬托,如云霞飘渺,似水墨浑融,装饰效果很强,堪称传世唐代瓷器中的精品。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定窑白釉花口碗,晚唐,高4.1cm,口径12.9cm,足径5.1cm。故宫博物院藏。

  碗口呈五瓣葵花式,斜壁内收,圈足。里外施白釉,釉色白中泛青,外壁底边有不规整的垂釉痕。

  晚唐时期,定窑逐渐发展成为以烧造白瓷为主的瓷窑,此时的定窑白瓷已相当精致,胎质洁白细腻,造型规整而优美,釉色显白或白中泛青,碗、盘类器采用正烧法,工艺比较精细,此碗即为代表。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定窑白釉穿带瓜棱壶,五代,高23.5cm,口径7.6cm,足径10.1cm。故宫博物院藏。

  壶盘口,短颈,溜肩,鼓腹,肩部和近底处均对称置有双系。腹部四面凹进,呈瓜棱状。圈足外撇。通体施白釉,釉质莹润。

  穿带壶是我国北方民族在游猎生活中使用的贮藏容器。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定窑白釉执壶,五代,高6.8cm,口径3.6cm,足径3.8cm。故宫博物院藏。

  壶敛口,鼓腹,圈足。肩部一侧置一小短流,相对一侧置曲柄。通体内外施白釉,釉面均匀,釉质莹润柔和。

  执壶又称注子、注壶。据唐李匡义《资暇集》“注子便提”条云:“元和初,酌酒犹用樽杓……居无何,稍用注子,其形若罂,而盖、嘴、柄皆具。”唐前期注子的口部一般呈浅盘形,短颈,鼓腹,置圆筒形或六角形短直流及曲柄。五代至北宋时期的注子,器身渐高,器形修长秀美,并多与温碗相配,合称注碗。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定窑白釉刻划花莲瓣纹“官”字款盖罐,五代,高6.7cm,口径5cm,足径4.9cm。故宫博物院藏。

  纹,然后再施釉装烧。就装饰效果而言,刻花常见一侧深一侧浅的刀锋,立体感较强;划花线条纤细,婉转流畅。刻花与划花常结合使用,以刻花表现图案轮廓,再用划花描绘细部,称刻划花。

  此罐纹饰简练明快,是定窑刻划花装饰发展初期的代表。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10449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