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来源:收藏快报 文:刘东
文:刘东
柳斗,就是将柳条去皮编织的,用来盛放谷物的农家用具,其起源于何时,已难以考证。而在宋代瓷器中却有一类仿柳斗纹饰与造型的产品,屡见于江西赣州窑、景德镇窑、陕西耀州窑、河北定窑等诸多窑场,本文介绍一件景德镇窑柳斗纹镶银口小钵。
这件景德镇窑柳斗纹小钵(图1),高4.3、口径7.5、底径2厘米,安徽省六安市东门外护城河出土,现收藏于安徽博物院。此器呈钵形,直口,弧腹,近似于圜底的小平底。腹部装饰细密的柳斗纹,施青白釉,釉面匀净、莹润,釉色接近于“湖水蓝”,口沿不施釉,原先包有银边,出土时银边已腐蚀大半,露出白而细腻的胎体。
从口沿不施釉,底部(图2)无支烧痕的情况来看,此器采用覆烧工艺烧造,即将器物口部向下,入窑装烧。覆烧法为北宋中期定窑首创,采用匣钵与支圈组合装烧,一个匣钵内可装烧多件器物,节省了空间,提高了产量。随后,定窑覆烧技术很快传播到景德镇窑等诸多窑场。而覆烧唯一的缺陷是器物倒置于窑具内,口沿部不可施釉,所以就造成了“芒口”。为了弥补这个缺陷,有的高档器物采取芒口镶金边、镶银边。那么,这件柳斗纹镶银口小钵显然也是在这种制瓷工艺背景下出现的,而镶银边也充分显示出其高档器物的特征。
两宋时期这类柳斗纹小钵较为多见,器型也十分相近,都是这种弧腹下来接一个小平底,几乎不见圈足器,造型也似一个柳斗,只是尺寸缩小了,真可谓“源于生活”。上世纪90年代,陕西耀州窑窑址曾出土过柳斗纹的印模陶范,这说明为了批量生产,有些柳斗纹可能是采用模印方式印在瓷坯上的,属于印花纹饰。因为这类器型多无圈足,且形体小巧,所以也是比较易于使用印模在外壁装饰纹样的。
景德镇窑青白瓷胎体轻薄,釉色白中泛青,是宋代著名的八大窑系之一。北宋中前期的景德镇窑青白瓷,釉色接近于白瓷,微微泛青,而到了北宋晚期及南宋时期,其釉色泛青程度增强,呈“湖水蓝色”。所以,这件青白釉柳斗纹镶银口小钵应属于北宋晚期至南宋时期景德镇窑产品。
关于这类柳斗纹小钵的用途,如今也没有明确的说法。从这般小巧的器型来看,作为一般盛食物的碗、钵使用的可能性不大。笔者认为很有可能是茶具,1954年陕西省彬县窖藏出土过一件带盏托的柳斗纹盏,盏的尺寸(口径5.2、底径2.7厘米)和器型都与这件柳斗纹小钵形近,带有盏托应当是一种茶具。北宋中晚期,社会上饮茶之风日兴,宋徽宗亲自著有《大观茶论》,上行下效,文人士大夫更将饮茶作为重要的文化活动,瓷质茶具愈加精美而雅致,以柳斗纹作为茶具的装饰,无疑体现了文人的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