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他曾两度火遍全国,却突然消失,之后整天与“破烂”为伍

1楼
123456 发表于:2018/5/24 6:07:00
 小C收藏 前天

1981年的夏天

《中国青年报》刊登了一篇小说

《今夜月儿圆》

一个年轻的车间工人

讲述了一段轻快明朗的爱情

故事讲述了平凡的男车工

被车间女神相中故事


也正是这个爱情故事

在文革之后

文学创作青黄不接的时节

给了整个文坛一声巨响


他,就是马未都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作为80年代初

以青年为主要读者对象

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报纸

发行量为500万

在阅读出版物匮乏的年代

一张报纸10人传阅

那几乎有半亿人看过他的小说

他的名字已然是火遍全国


随后,这个年轻车工的命运

也就随之发生巨变

从一个只有小学四年级学历的车间工人

摇身一变

成了《青年文学》杂志社的编辑


并且如今赫赫有名的作家

王朔、苏童、莫言……

都视他为伯乐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但是,他却在声名鹊起的鼎盛时期

两度悄然隐退

再出现时,

他却成了人们眼中的“神经病”

成天只会收破烂、捣鼓破烂

……

但也正是这样

他才成就了他人难以企及的自己


马未都


忧患之中的艰难生存,幼年时代里的穷困记忆


1955年3月

在北京的部队大院里

马未都出生了

本以为是个安享快乐的童年时光

然而命运的无常

总是让人难以捉摸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全家福》,骑木马者为马未都


他的父母都是军人

因为政治运动

被革职下放

到了小学四年级

他就无学可上了


也因此,到现在他的学历

也还是小学四年级


14岁时,因为最高指示

他的父亲又不得不带着他

进了东北五七干校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马未都父母


干校的条件简陋

他们一家三口和另外一家三口

只能挤在一间房里


都说:“一分钱,难倒英雄汉”

食物不充足

每天都吃不饱

他那彪悍的

在战场和日本人拼刺刀都不曾“怕”过的父亲

却为全家的一口饭几度落泪

父亲的哀叹自责

是他毕生难忘的童年记忆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年轻时候的马未都父亲


读书,是黯淡日子里的一道光


虽然学历只有小学四年级

但他却也是个求知若渴的人

干校邻居有本《红楼梦》

他百无聊赖借来一看

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


好书坏书

新书旧书

通俗的繁复的

他都字字细读

句句细品

这书中的世界

给了他黯淡日子里

一丝甜美的慰藉


1973年,他十八岁

刚从苦难的干校出来

就又被发配去上山下乡

在京郊插队落户

这又成了他的一段

艰苦到难以描述的青年经历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1973年,在北京郊区插队的马未都


1975年,他终于可以返回城里

被分配到一家工厂做机床铣工

人生最美好的青春时光

就这样全部都荒废了

命运的无常

一遍一遍地要他“认命”

“庸庸碌碌地过完一生”

可他不


他要用青春里暗淡无光的愤懑和不平

那一丝甜美曙光激励下的勇猛

去打破这所谓宿命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只要用尽全力的奔跑,前面总会有曙光


于是他每天不停地

看书、读报

思考、行文

由于长期地营养不良

他整个人骨瘦如柴

所以他给自己起了个笔名,瘦马


1981年,《中国青年报》整版

一篇爱情小说《今夜月儿圆》

一下子就赢得了万千读者的心

这篇小说的作者不是别人

正是“瘦马”马未都!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不久之后,他就从混迹市井的车工

成了《青年文学》杂志社的编辑

当时编辑都是大学毕业生

他半路出家

学历还只是个小学四年级

每天的工作就是打水扫地

然后查看来自全国各地的稿件


其中投稿者不乏如今的文坛巨擘

著名作家王朔当时还是一个小文青

他的小说《橡皮人》,开篇写道:

“一切都是从我第一次遗精开始的。”

无耻,下流……

大家都说王朔是流氓

可他当即决定推荐发表王朔的作品

甚至不惜与人拍桌子、闹别扭

之后,《橡皮人》引起了巨大轰动

让人顾目相看


此后,王朔视他为伯乐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作家苏童之前只发过一篇小说

但是苏童随后的2、3、4篇小说

也都是他发掘的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后来苏童的《妻妾成群》

被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

该片一举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

并获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莫言

他的书稿,也曾经经过他的手


除了编辑,他专心进行自己的创作

报告文学《人工大流产》

小说集《记忆的河》

……


他说:

“中青社为我和顾城举行过大型座谈会,

我是小说,他是诗歌。

只不过就是我没自杀,我要是自杀了,

我就跟顾城一样有名。”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最右:马未都。1984《中篇小说选刊》组织全国性的文学活动,他作为《青年文学》的编辑应邀参加。


鼎盛之际,,两度急流勇退


1990年,文坛繁盛之势,如火如荼

他却突然选择急流勇退

从文学圈消失了


他的理由是:

原来觉得文学十分神圣

从26到36岁

最好的青春光景全都在文学上了

本以为可以一辈子弄文学

可10年间中国的文坛堕落了

文化圈变成了名利场


于是,他拍拍屁股

潇洒果敢,头也不回


后来,他和王朔、刘震云等

一起组建“海马影视创作室”

创作室集结了

当时国内大批优秀中青年作家

堪称国内最早的编剧工会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1990年的电视剧《渴望》

首播收视率超过90%

盛况空前

就是出自他的创作室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编辑部的故事》

更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也是出自他的创作室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他还和作家海岩,

一起开办了“海马歌舞厅”

但由于经营不善,几年就倒闭了

可之后,他以此为素材

创作的电视剧《海马歌舞厅》

却大受欢迎


这部电视剧的创作阵容可谓空前强大

有马未都、王朔、海岩、刘震云、

莫言、梁左等20位作家

20位作家,共写40集电视连续剧

实乃空前绝后


可就在他的影视事业进行地如火如荼时

他清醒的发现这影视圈比文学圈

还要势利、还要赤裸

......

于是他又挥挥手,从影视圈消失了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之后,一头扎进了老物件收藏里

他觉得中国文物

包含了中国文化几乎所有的信息

文物对他的智力挑战远远超过文学


当时他的工资只有五六十块钱

可他却咬牙买下一个四扇屏,一千六

足足两年多的白干啦


四扇屏买回家不久

家里就招了贼

他惊出一身冷汗,急忙冲进房去看

电视没了,音响也没了

但凡值点钱的东西

都丢了个一干二净

唯独四扇屏完好无损


他特高兴,心想

这小偷真仗义,不偷这个

然后自个儿高高兴兴地去报案了

派出所里的人有干了几十年的

从没见过这样开心来报案的

他们后来还问别人:

“这马未都是不是特有钱,

要不怎么丢东西还高兴呢!”


他对文物的爱

也可以说是死皮赖脸了

有次他看到一户人家的瓶子,特喜欢

就天天跑去给人家

搬煤球、扛大白菜

大爷大妈的叫着

干完活就抱着瓶子看

一副爱不释手的样子

时间久了

大爷跟他说:“你喜欢就拿走吧。”

哪个大小伙子

追小姑娘的时候

不是这般死皮赖脸、硬泡软磨


一次他看中一个大桌子

可太大,家里又放不下

他居然跟媳妇商量把床挪出去

然后带着一家人就睡桌子上


这痴迷样,在许多人眼里

实在是个冤大头,“神经病”


他从没学过文物知识

就去看书,谦虚地去问懂行的人

1988年

30岁的他结识了74岁的收藏家王世襄

没事就往王老家里跑

听王老聊古董,听着入迷


他说:

“凡是专家我都去找他们聊。

等到豁然开朗的时候,就一个人偷着乐。”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马未都与王世襄先生


为了弄清历代陶瓷的基本特征

他几乎往故宫博物院里跑

那时候博物馆很少有人光顾

他就一个人在展厅里痴痴地看


天天来,每次还流连那么久

工作人员都不禁怀疑:

他是不是来“踩点儿的”


后来每次他一来

工作人员就先通知保卫部

时时刻刻防着他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时间久了,他眼力也练出来了

连馆里每件瓷器怎么摆放的

都记得滚瓜烂熟

一天,他跟工作人员说

展厢里的一个瓷瓶有人动了
工作人员说不可能

结果一查,果然有人为拍照而动过它


就这样,一路看一路买,

他全靠自己的一双慧眼和胆识

从一个不知收藏为何物的青年

玩成了有名的大玩家

兴趣这株旁枝,茁壮发展成了参天大树


90年代,

在民间收藏圈内,他的大名无人不识

人人尊称他一声:马爷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许多人搞收藏

喜欢偷偷藏起来欣赏观摩

可他却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他决定要办个博物馆

将文物的美好分享给更多人


可要让一个人完蛋

就让他吸毒

要让一个企业完蛋

就让它建博物馆


企业都难以办到的事

他却想凭一己之力去做

这不是异想天开吗

而他却铁了心

倾家荡产也要办


1996年,经过多年努力

马未都居然真的开办了

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观复博物馆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观复博物馆


观复”二字出自老子的《道德经》: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其意:世间万物的生死轮回

我在这里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看着

世间也唯有博物馆这样的地方

配得上“观复”二字


在观复博物馆里

有一张被马未都命名为

《我与古人真诚地站在你们面前》的照片

大概很能表达出马未都此时的理想

现在,观复博物馆不仅是十大私人博物馆中之一

而且在杭州(关闭)和厦门

上海设立分馆

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我与古人真诚地站在你们面前》(合成照片)


观复博物馆里的上千件藏品

八成以上来自他的个人私藏

件件都是传世珍品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铜鎏金释迦牟尼造像    康熙  观复博物馆收藏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犀皮漆圆捧盒  明  观复博物馆收藏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黄花梨木靠背雕螭龙交椅  明  观复博物馆收藏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錾花花卉纯金执壶  辽  观复博物馆收藏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哥窑纸槌瓶   宋  观复博物馆收藏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孔雀石孔雀执杯   唐  观复博物馆收藏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紫檀象鼻卷草纹宝座   乾隆  观复博物馆收藏


有趣的是,

观复博物馆还有五只猫馆长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花肥肥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黄枪枪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蓝毛毛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麻条条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云朵朵


他本无意养猫

但碰到被人遗弃的猫

他实在不忍心,就收留了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他说:

这个世界科技发展太快

人情似近却远,似亲却疏

可猫不会势利

爱我所爱,无怨无悔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随着年龄增长

他不仅没“落伍”

名气还越来越大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各种节目都纷纷找他

2008年百家讲坛的《马未都说收藏》

更是让他广为人知

他成了中国古玩界的第一号代言人

身价上亿

从一个小学四年级学历

转而身价上亿

牛逼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他经常作为鉴定专家被请去当顾问

古董的真伪、成色、估价

全都由他说了算

一次,拍卖行有件东西觉得起拍价太高

打算退回去

据说,那是一件康熙年间仿“成化”的瓷器

可他一看,顿时惊呆了:

这哪是仿品

分明就是明代成化年间的瓷器


他说:

“但凡有一点儿私心

让拍卖行退回去

自己再找底下人去接过来,轻轻松松几百万

但是,我绝不搞这种小动作。”


有眼力

有原则

截然守持

牛逼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还有一回,导演李翰祥找他

说想处理自己的古董,

给了一个清单和价钱,他说行


第二天

李翰祥猝死

原来,李翰祥跟他见完面后

就直奔拍摄场地

到那里拍了一个镜头就倒下了


李翰祥去世后,李翰祥儿子找到他

他只讲了一句:李先生将这些东西

临终前托付给我是缘分

我不讲价,照单全收


收藏,收的是人心,收的是真情

每个人都是带着使命来到人间的

无论他是多么的平凡渺小

可总有一些情支撑着我们去前行


至此境界

能与之相提并论之人

屈指可数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凡是和收藏有关的节目

你总能看到他的身影


一身中山装,花白头发

还是那张贼贼的脸儿

上台就抖文化段子……

鉴宝、出书、出席各种活动

有人说他到处捞钱,为名为利

他确实是为名为利

可他想要的名,是名副其实

渴望的利,是利在千秋


他愿意做一个布道者,

让中国人体会中国文化的妙处,

提升中国年轻人的美学认识,

他以一己之力,

承担起了古今文化延续的重任


观复博物馆创办20多年

在他的努力下

观复已从自掏腰包赔钱倒贴

到如今靠门票、讲解服务扭亏为盈

而且在几大城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可现在他将为之倾尽所有心血的观复

居然也打算全捐了


王朔、冯小刚聊起马未都“裸捐”

都很心疼

马未都说:说我不心疼,那是假的

我一辈子的心血、一辈子的情都在这些物件上

要想博物馆继续走下去

这就像病人,捐出就像动手术

手术之后,才能更健康


马未都说完

大家齐刷刷说了一句:

马爷,牛逼!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马未都先生从70年代开始收藏

一直到80年末

他的收藏就源于他对它们的单纯的本能喜爱

他从96年开创博物馆至今

艰难地维持着并不断地探索发展

为中国古代艺术品的保护、发扬光大

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有人说,马未都讲收藏

观众读者感受到的是中国的文明史

不知道这是不是歪打正着

其结果是让很多看不懂收藏的人对此发生了兴趣

这是他的博物馆、讲坛和所著书藉“火”的原因

但我们更愿意把这看作是一项功德


人生有三个阶段,年轻时趋利,中年趋名

到了名利有了,第三个阶段就是安放灵魂

只是大部分到了名利的阶段就走不动了

我不希望我这个年龄,做事还在为了钱

来源:艺术新青年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12695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