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导读:先秦布币简介(品泉阁主有删减)
平首布
是由空首布演变而来,铸行于三晋(韩、赵、魏)、两周(东周、西周)楚、燕、中山等国。体形薄小、首部扁平、长方形,周缘有郭。肩有圆肩、平肩、耸肩三种,腰有直腰、束腰两种,裆有方裆、弧裆、圆裆、尖裆四种,足有方足、尖足、圆足、圆足、类方足五种。钱面中间,多有一道竖纹,竖纹两侧铸地名与币值单位,背部多平素无纹,少数有阴刻足。面中间无竖纹,或中间一竖纹,两侧斜纹,铸数字或重量单位,多以“釿”为单位,有“二釿”、“一釿”、“半釿”三等制;或以“朱”、“两”为单位,有“一两”、“十二朱”二等制。
按其钱体形制,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即:弧裆方足布、锐角方足布(异形平首布)、耸肩尖足布、圆肩圆足布、圆足三孔布、平裆方足布。从出土情况来看,约有300余种。具体介绍如下:
弧裆方足布
战国早、中期魏国铸币,流通于三晋、两周等地。其特点:平首、平肩(或圆肩)、圆裆或弧形方足。钱面铸地名和币值单位,以“釿”或“寽”为单位,如:
A、“安邑二釿”、“安邑一釿”、“安邑半斩”。其中“安邑”战国初为魏国都城,在今山西夏县西北。“釿”为货币单位。钱面微鼓、铸造厚重、背无文。正书者背铸“安”字,或首部、背部阴刻文“夸”字。
1956年以来在山西芮城、阳高、湖北天门、河南新郑、洛阳等均有出土。二釿布通长6.4—6.8、足宽4—4.2、重17.5—32.3克。一釿布通长5.2—5.6、足宽3.4—3.5、重11.2—17.5克;半釿布通长4.2-4.7、足宽3.3-3.5、重6-8.1克。
B、“甫反一釿”、“甫反半釿”。“甫反”通作“蒲坂”,战国属魏,在今山西永济县东南。“釿”为货币单位。铸造厚重、背平素。1958年以来河南洛阳、山西运城、万荣等地有出土。一釿布通长5—5.4、肩宽3.2、足宽3.4厘米,重12.9-15.6克,不多见。半釿布通长4.2、肩宽2.6、足宽2.9厘米。
C、“易二釿”、“易—釿”、“半釿”。“易”通作“阳”,战国属魏,在今陕西神木县东。铸造厚重、背平素、倒书。1958年以来,河南洛阳、山西运城等地有出土。
二釿布通长6.0—6.6、足宽3.9—4.1厘米,重3l克。一釿布通长5—5.6、肩宽3-3.3、足宽3.1-3.5厘米,重13—15.9克。半釿布通长3.9-4.1、肩宽2.5、足宽2.8厘米。半釿、—釿为平肩,二釿为圆肩。
D、“垣釿”。“垣”古地名,战国属魏,在今山西垣曲东南,“釿”货币单位。圆首有穿孔、面背有周郭、背无文、弧足倒书,铸造轻薄。通长5.6、肩宽3、足宽3.4厘米。
E、“阴安”、“阴安二”。“阴安”古地名,战国属魏,在今河南清丰县北。铸造稍厚,首部有穿孔或无穿孔、面背有周郭、背无文。大型通长4.6--4.9、足宽3.3厘。
来源:新浪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