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来源:收藏快报 文:杜志政 陈文新
珠光青瓷不仅在同安窑生产,在福建、浙江以及广东等多地(县、市、区)皆有生产。在对全国50个珠光青瓷窑口进行分类,从造型、釉面、纹饰的精美程度作全面比较以后,发现金村窑、松溪窑、同安窑三窑最好,大有“三足鼎立”之势,各有特色与优势:金村窑珠光青瓷以精细规整,纹样繁缛,比较向官窑靠近;松溪窑珠光青瓷汲金村窑纹饰之“繁缛”,开创釉面之透、亮而称著;同安窑珠光青瓷以纹饰种类繁多,纹样洒脱、奔放而叫绝,它们是最典型意义同时也是最精品的窑,是珠光青瓷最高成就的代表,可誉为“珠光青瓷三大名窑”。
同安窑、松溪窑、龙泉窑概况
1。同安窑是最早发现的珠光青瓷窑,遗址位于今厦门市同安区汀溪水库及周边,大坝上下以及两侧翼,褒美村路岭、古坑村章厝山,总面积约12.49万平方米。
汀溪窑珠光青瓷最显著的成就在纹饰方面,不仅纹饰种类繁多,而且刻划方式多样。莲花纹最为多见,常以主题纹饰出现。有莲瓣纹、莲叶纹;有一把莲、缠枝莲;有写实莲、写意莲,有简化的莲、演绎的莲,不同的莲花纹样多达十几种。其洒脱、奔放、酣畅的线条,错落有致、疏密有序、一气呵成的精彩画面,无不让人拍手称奇。对莲花进行删繁就简的艺术处理,寥寥数笔,或一花独放,或两两对开,配以少量篦纹、茎叶,多姿多态,或刻或划地表达在器表上,摇曳中风姿尽显。汀溪窑大量莲纹的应用,给人以“汀溪窑特别爱莲”的感觉。“米”字形莲花纹(图1)作为珠光青瓷标志性纹饰,在汀溪窑也有一定的数量,最具代表性的是青釉刻划花盘。篦纹是同安汀溪窑最为普遍、最具特色,也最能体现珠光青瓷特点的主要纹饰,分篦点纹、篦划纹及弧形篦纹。篦点纹多以“之”字形排列,用以表现出水波荡漾的样子;篦划纹在花朵、花瓣内以细密的平行线条表现筋脉的样子;弧形篦纹用以表现激起的水波涟漪,自然逼真。篦纹多作辅助纹饰,但因其普遍使用,所以在珠光青瓷中使用最多,也最具代表性。也有不少是做主题纹饰的,器内全是组合的篦点纹。卷草纹、卷云纹、蕉叶纹、牡丹纹、菊纹以及其他花卉纹也比较多见,它们也都同莲纹一样刻划于器物内面(图2)。婴戏纹及鹅纹,多刻划于器物内壁,活灵活现。鹿纹(图3)独树一帜,多见于器物内底,以印花、刻刺的方式印刻于碗内底心,这在其他珠光青瓷窑中未曾发现,是同安汀溪窑所独有的。
2。松溪窑珠光青瓷主产地位于松溪县松源街道西门村 场,相传这里有九窑,皆呈龙状,故称“九龙窑”,又因地名廻场,所以也称廻场窑。窑场遗迹约有12万平方米,烧造年代为北宋早期至南宋晚期。主烧青瓷兼黑釉瓷,不见白瓷、青白瓷,青瓷中大部分为珠光青瓷,是很有针对性的窑场。
珠光青瓷器物种类有碗、盏、碟、钵、大盘、瓶、枕、盒、罐、执壶、注子、器盖等12种。其胎骨呈浅灰、灰白、灰色甚至灰黑,大盘一类含铁量较高,胎体厚实坚硬,俗称“铁胎”。器物底足端面平切后在内外沿分别斜切一刀进行倒角处理,状似“泥鳅背”。釉色以青黄为主,个别发绿,釉面光亮、透明,玻璃质感很强。刻划花装饰,内里常见缠枝卷草、蕉叶、莲花等图案,伴以规则的“之”字形篦纹装饰;珠光青瓷标志性“米”字形荷花纹(图4)多见,为珠光青瓷窑中最多者。碗外壁常见折扇纹或条纹,满壁刻划,繁缛稠密,少有分组。此外盘一类内底常现“张”字和“吉”字印款(图5),纹路清晰,端庄秀丽。1998年中国南海水下考古,华光礁一号出水大量的盘、碗,这类器物内外均有纹饰,似一枝枝连续的蕉叶,且内外兼饰,均为主题纹饰,十分美丽。此种双面刻划(图6),不分主次的纹样装饰,是其他珠光青瓷窑所罕见的。
九龙窑珠光青瓷大到刻划花篦纹大盘,小至刻划花篦纹水注,器型种类是所见珠光青瓷窑中最为丰富的。该窑匣钵为M型,一匣二至三器,装烧时上下叠摞置放,上下器物间以泥钉垫隔,因而器物内底留下多个“泥钉痕”。九龙窑总体工艺技术与浙江龙泉近似,有些器物标本难分彼此。该窑南临松溪河,陶瓷运输顺流进入闽江,沿江而下经福州港外销。
3。龙泉窑主要由大窑、金村、溪口、龙泉东区四大片区构成。珠光青瓷主要在金村窑发现,大窑其次,龙泉东区仅有少量,溪口窑则未发现。
纵观龙泉窑瓷历史发展,宋元时期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北宋早期,运用刻划技法、纹样纤细规整、承继越窑风格;釉色淡青、胎白质细,以瓷质垫圈垫烧。第二阶段北宋中晚期,采用双面刻划、纹样繁缛,辅以篦纹或单以篦纹作主题纹饰;釉色青黄或青绿、釉面光亮透明,以泥质垫饼垫烧,足底无釉,有“质颇粗厚”的感觉,但此时期刻划花技术水平确也发展到了历史顶峰。第三阶段南宋早中期,釉色由青黄变青灰或青绿,腹部下蹲,胎底增厚,纹饰流畅疏朗,多为内壁单面刻划,碗口多“葵口出筋”,内底常印“河滨遗范”“金玉满堂”等铭文,仍为泥饼垫烧,足底无釉,碗的内底变平坦,造型美感度降低。第四阶段南宋中期以后,改变施釉配方,采用石灰碱釉,乳浊感强,多次施釉,釉厚肥润,粉青、梅子青异彩夺目,达到龙泉窑鼎盛时期,温润如玉的釉美得到极致发挥,成为龙泉窑的主流和代表。第五阶段元代,胎质最为坚硬,色泽清亮,圈足变大、足墙变厚,器物腹部下垂,碗变“墩子碗”,元代中晚期足内常留有“火石红”痕迹。龙泉窑基本使用M形匣钵或筒型匣钵,不见漏斗形匣钵。
珠光青瓷在第二阶段,属“质颇粗厚”的那种瓷。窑场分布在金村片区、大窑片区、龙泉东区,其中以金村片区数量种类最多,规模最大。龙泉窑珠光青瓷(图7)胎壁坚薄,胎质细腻,胎色灰白或白;圈足规整,足端面转角处多作倒角修削,施釉到足根,釉色青黄带绿,釉面透亮感稍失,玉质感增强;纹饰双面刻划花较多,外壁为直条纹或折扇纹(图8);内壁主题纹饰主要是“米”字形荷花纹(图9)、“三叶纹”,内底刻划旋轮式的菊花纹或星状菊瓣纹,辅助纹饰多为并排的篦点纹、之字形篦点纹和弧形篦纹,纹样极其繁缛,满面布局不留空白,为珠光青瓷最精细产品的代表。当然,也有的胎较粗,刻划纹饰简约,甚至被认为不是龙泉窑产品。
同安窑、松溪窑、龙泉窑
珠光青瓷对比
同安窑、松溪窑、龙泉窑为珠光青瓷窑中之最,三窑既有共性,又各有特点:
(1)器型种类。松溪窑品种最多,除常见的碗、盏、碟外,执壶、大盘一类也多见;同安窑执壶、大盘等品种未见,但碗、盏、碟每一类中器型较为多样;龙泉窑珠光青瓷品种相对较少。
(2)胎质。同安窑珠光青瓷胎体较薄,胎色灰白;松溪窑珠光青瓷胎体厚实,胎色大多偏深偏灰;龙泉窑珠光青瓷胎质较白。同安窑珠光青瓷胎练泥不够,胎质较粗松,胎体多见孔隙;松溪窑珠光青瓷胎质相对精细,烧结度高,断面极少锯齿状。龙泉窑珠光青瓷虽“质颇粗”,但较同安窑更精细、更致密,烧结度也更高。
(3)釉色。同安窑、松溪窑珠光青瓷釉色青黄,龙泉窑珠光青瓷向“龙泉色”靠近,釉色多青绿。
(4)釉面。同安窑、松溪窑珠光青瓷大多釉面玻璃质,光亮、透明、开片;龙泉窑珠光青瓷釉面有些玉质感,光亮、透明度减小,少开片或不开片。龙泉窑后期,以大白岸山头窑为代表的刻划花青瓷,虽然釉面釉色似珠光青瓷,但其纹样已经大变;造型上内底上凸,腹部下垂底厚,差异很大,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珠光青瓷。
(5)纹饰。同安窑珠光青瓷多数纹饰洒脱、奔放、自由;龙泉窑珠光青瓷多数纹饰繁缛,比较规矩,往“官窑”方向多些;松溪窑珠光青瓷居中,纹饰相对规矩、工整、繁缛。同安窑珠光青瓷外壁纹饰或满壁刻划或成组分布;龙泉窑、松溪窑珠光青瓷则满壁刻划不见分组。此外,常见松溪窑珠光青瓷大盘不分内外全为华丽的主题纹样,龙泉窑、同安窑珠光青瓷则未见大盘这类器物。
(6)施釉工艺。同安窑珠光青瓷多数施釉不到底,仅少数精品施釉至足根;龙泉窑、松溪窑珠光青瓷施釉均到足根,仅足内无釉。
(7)圈足处理。同安窑珠光青瓷圈足处理不够规整,足底不平,足端平削;龙泉窑、松溪窑珠光青瓷圈足处理规整,足底平整,足端均作倒角处理,只是松溪窑倒角处理更多些,修成了“泥鳅背”。
(8)装烧方式。龙泉窑、同安窑均采用一匣一器烧成,产品成本相对较高;松溪窑珠光青瓷多为泥钉垫隔叠烧,一匣二至三器,处于下面的碗盘内底常见多个泥钉痕。同安窑匣钵为漏斗形,龙泉窑、松溪窑匣钵为M形。
(9)铭文款识。同安窑珠光青瓷鹿纹独尊,松溪窑“吉”“张”字款端坐大盘内底,龙泉窑内底心多饰一朵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