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从古画名画中看历代龙舟竞渡和各地端午习俗

1楼
123456 发表于:2018/6/17 13:42:00

2018年06月17日   人民网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诗人节”等。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是古代吴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之说。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端阳故事图》看历代各地风俗

  此图册各开分别描绘了端阳节期间的重要民俗活动,集中表现了历代各地的风俗习惯。每开均以隶书题写画名,并以行书对画作加以注释,以便读者进一步理解画面内容。乾隆皇帝作为出身于满族的清王朝统治者,将顺民心、近民俗视为稳定朝政的一条治国的根本之道,他常谕令宫廷画家以写实的绘画技法表现汉族的民俗事象,除谕令徐扬绘本图册之外,还谕令徐扬绘《姑苏繁华图》、《京春诗意图》,以及命宫廷画家周鲲绘《村市生涯图》等等,以便对汉民族的风俗传统有更为形象的认知。

  徐扬(生卒年不详),字云亭,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乾隆十六年(1751年)弘历南巡,徐扬恭献图册,得到皇帝的赏识并因此入宫供奉,在如意馆供职达26年之久。擅长人物、花鸟、楼阁,官至内阁中书 。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第一开《射粉团》

  题:“射粉团,唐宫中造粉团角黍饤盘中,以小弓射之,中者得食。”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第二开《赐枭羹》

  题:“汉令郡国贡枭为羹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第三开《采药草》

  题:“五日午时蓄采众药治病,最效验。”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第四开《养鸲鹆》

  题:“取鸲鹆儿毛羽新成者去舌尖,养之皆善语。”

  此图册构图严谨精妙,人物造型秀逸生动,线条遒劲流畅,色彩明丽典雅,显示出作者较强的写实功底和乾隆朝宫廷绘画工整清丽的笔墨特点。图册上钤有乾隆皇帝诸方玺印:“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等。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第五开《悬艾人》

  题:“荆楚风俗以艾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第六开《系采丝》

  题:“系采丝,以五色丝系臂,谓之长命缕。”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第七开《裹角黍》

  题:“以菰叶裹粘米为角黍取阴阳包裹之义,以赞时也。”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第八开《观竞渡》

  题:“观竞渡,聚众临流称为龙舟胜会。”

  龙舟竞渡过端午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唐 李昭道 《龙舟竞渡图》页,绢本,设色,纵28.5cm,横29.7cm。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唐 李昭道 《龙舟竞渡图》局部

  此图是典型的青绿山水作品,画中运用的石青石绿历久弥新。通过画中所描绘的建筑判断,画中的情景当为宫廷中欢度端午的场面。华丽的宫廷楼阁位于画面的右下角,湖水以留白的方式体现出来,远景为青绿的山峦。画面中,人小如豆却清晰可辨,生动有趣。所绘龙舟亦生动可掬,灵动飘逸。也有学者认为此图为南宋以后的临本。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北宋 张择端《金明池争标图》

  此图描绘北宋京城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金明池水戏争标的场面。画面苑墙围绕,池中筑十字平台,台上建军圆形殿宇,有拱桥通达左岸。左岸建有彩楼,水殿,下端牌楼上额书“琼林苑”三字。池岸四周桃红柳绿,间有凉亭,船坞,殿阁。水中龙船屑楼高阁,人物活动于楼内外;龙船两侧各有小龙舟五艘,每艘约有十人并排划桨,船头一人持旗;另有数只维游其间。书面左,下两侧的苑墙内外,人群熙来攘往。全图约有千余人,虽然人物微小如蚁,但仔细观察,比例恰当,姿态各异,神情生动,颇具艺术魅力。在图左下角的粉墙上有楷书小字“张择端呈进”五字款。

  经有关专家鉴定,对此图之作者与年代有两种意见:

  1、认为此图为宋画,或为张择端作品。因为此图是目前国内所藏宋画里唯一有“张择端”名款的作品,从落款看,不像后人添写。如此精细熟练的工笔画应出自高手,有可能是张择端的早期作品;从此图的风格及画中景物看,断为宋画无疑,很有可能是南宋人的摹本。此图曾为明代安国,项元汴鉴藏。

  2、另有学者认为,此图无论从画风到功力(特别是人物、宫室建筑还有柳树的画法),均与北京故宫所藏公认的宋画、张择端祖本真迹《清明上河图》相差甚远,画面气息与明代作品接近,并非张择端作品;至于画面上小字落款“张择端呈进”,很可能是由于张择端所作《清明上河图》、《西湖争标图》在历史上名气太大,绘此图的画师为了提高价值,故作伪款。这种作风在明代“苏州片”很流行。

  张择端,字正道,汉族,琅琊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居住于东京(今河南开封)。北宋画家。宣和年间任翰林待诏,擅画楼观、屋宇、林木、人物。所作风俗画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刻画细致,界画精确,豆人寸马,形象如生自幼好学,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专攻界画宫室,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后“以失位家居,卖画为生,写有《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存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尚存争议)等,皆为我国古代的艺术珍品。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元 王振鹏《龙池竞渡图》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元 王振鹏《龙池竞渡图》局部1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元 王振鹏《龙池竞渡图》局部2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元 王振鹏《龙池竞渡图》局部3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元 王振鹏《龙池竞渡图》局部4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元 王振鹏《龙池竞渡图》局部5

  王振鹏,被誉为元代界画第一人,擅长人物画和宫廷界画,被元仁宗赐号为“弧云处士”,并官至漕运千户。传世作品有,《伯牙鼓琴图》、《阿房宫图》、《金明池图》。王振鹏因画艺受知于元仁宗,令他任职于秘书监典簿( 元代掌管书画及历代图籍的主要机构)。其风格特色为准确与细致。作品迎合皇室的需要,直接以宫廷建筑为主题,专用墨线白描法画建筑,并以墨线深浅、疏密、平行、交叉之不同,来区分建筑各部的质感、材料和体积感,代替以前的设色或淡墨渲染的画法。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元 王振鹏 《龙舟图卷》1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元 王振鹏 《龙舟图卷》2

  卷左主殿屋顶为十字脊重檐歇山式,正中有火燄宝珠装饰。殿顶鸱吻、瓦陇、脊兽完备,精巧富丽。画中主殿四周全用平坐,另有平坐立在水中作为水上平台和水上建筑的基座,可以绕圈行走。此图斗栱形式多样且绘法精准,类型虽多却无杂乱之感。主殿在当心间用两至三朵补间铺作,次、梢间用一至两朵。元代补间斗栱与柱头斗栱较宋更突出,已无出跳位置不等的早期特点。 殿之内外柱头上,皆施阑额和普拍枋至角出头,并加饰脚。元代的柱比宋代细长,柱高在建筑总高中所占比例增大。卷之中段歇山顶殿前凉亭原有两排柱子,殿内柱子大量减去,紧挨主殿装设两个月梁及一个垂莲柱,支撑轩的屋顶,室内空间显得宽敞,改善室内采光效果,此乃‘ 减柱造 ’,在元代常用。

  水上台基是此卷全部建筑物的基础,四角转角处有角石、角柱石,四周沿边上面平铺压阑石,中央是踏道,由花砖或整石雕成的斜面,刻满龙凤纹样的御路,富丽尊贵,是皇宫才适用。 王振鹏根据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所载,描绘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 982 )于东京争标演习水军景象,对金明池中建筑物描写淋漓尽致,宝津楼是皇帝观看争标赐宴的所在。元仁宗尚是皇太子生日王振鹏进呈‘龙池竞渡图’为贺,过十年多至治癸亥(1323),皇姐祥哥剌吉皇姊大长公主(1283前後~1331)举行雅集请他照画一卷,今传世本都是根据原迹忠实仿制。‘ 龙舟图 ’白描未施墨染,用笔疏简随意,是未完成的样稿,或许是‘龙池竞渡图’原画样本。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元  郑重《龙舟竞渡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款署:“千里郑重”;钤有清内府收藏印:“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嘉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宝笈三编”、“宣统御览之宝”。

  此图描绘的情景正是端午时节,中国南方地区的湖区景象。画面采用马远一角式构图,观看赛龙舟的老少人等集中在画面右下角的岸边,掩映于湖光树石之间,亦有人骑于树干枝头,以便获取更好的观赛角度。而画面大量的留白则形成了烟波浩渺的湖面,湖上四只龙舟、一只凤舟正在挥桨竞渡。远山若隐若现。整幅画面精致工丽而不失活泼,为风俗画的佳作。绘画风格继承了唐代“大小李将军”华美的青绿山水画风,画面整体气韵瑞丽生动,敷彩勾勒工丽细致,并在构图及运笔等细节方面吸取了时代特征,具有明代工笔绘画构图布局灵动、画面充满动感、人物细节精致、所描绘的风俗情景生动写实的风格。

  郑重,字千里,号无著,歙(今安徽歙县)人,流寓金陵(今南京)。好楼居,日事香茗。善写佛像,必斋沐而后举笔。丁云鹏推为赵伯驹后身。亦画山水小景。摹仿宋、元体均精妍。万历四十年(1612)临王蒙葛仙移居图,顺治五年(1648)作《十月岭梅图》。《无声诗史、歙县志、故宫书画集、风雨楼扇粹》。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元  吴廷晖绘《龙舟夺标》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幅图画了三艘龙舟在河中竞渡,主龙船装饰华丽,舟中设有一亭,亭子内有许多女侍环侍著一名贵人,前後两舟则摇旗呐喊,锣鼓喧天,溪流两旁,林霏朦胧,侍卫仪仗游行于其间,场面十分热闹。画中线条有如游丝般的细致柔和,人物精密生动,龙舟工整华丽,画法近似王振鹏,但较为柔细。

  吴廷晖,元代画家,生卒年月不详,活动于西元十四世纪,浙江吴兴人,擅长青绿山水和花鸟画。

  透过古画看端阳民俗文化

  我国古籍对各地的端午节俗亦多有记载,如东汉应劭《风俗通》:“午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一名辟兵绍。”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端午,以菖蒲一节九寸者,泛酒以避瘟气。”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

  无独有偶,在我国传世的古代名画中,以“端午”为主题的也为数不少。品赏这些传世名画,独特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跃然纸上。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明  陆治绘《端阳即景图》

  北宋诗人黄庭坚在《谢张仲谋端午送巧作》中有一句诗为:“翦裁似借天女手,萱草石榴偏眼明。”南宋词人吴文英《隔浦莲近·泊长桥过重午》有“榴花依旧照眼”句,元代诗人袁桷《客中端午简善之》有“海城红忆石榴新”之咏。蜀葵多为红色,原产于我国四川,因它于端午节前后开花,故又得名“端午花”。蜀葵的花和叶,具有解毒散结的功效,外用可以治痈肿疮疡。所以,蜀葵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作用,在端午节这天人们除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外,还在家中的瓶中插蜀葵。由此可见,萱草、石榴、蜀葵,均为端午节的标志性花草。

  此图所画即是端午节时陆治亲手所植花木的芳姿。图中的湖石是背景和衬托,故仅用淡墨干笔渲染造型,复加以苔点,颇显意趣;而萱草、蜀葵、石榴等花叶,均以勾花点叶法重点刻画,勾笔细劲如铁线,而点叶则用笔较拘谨,但温润沉着;野草灌木则直接以没骨画法用色彩点染写出,显得生趣盎然。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清 任颐绘《端午图》

  任颐的《端午图》,以直立的艾草、菖蒲、蜀葵为主要表现对象,以地面上摆放的枇杷、蒜头为辅。构图取新颖之姿,用笔用色讲究韵味和文人趣味。图中物象,皆与端午习俗有关。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草具有一种特殊的香味,具有驱蚊虫之功效。每至端午节,人们将新采的艾条插于门楣上,或将艾草捆扎为似人似虎的形状,悬挂在屋檐下,或置于屋中,以驱虫避邪。《荆楚岁时记》记载:“(端午节)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五月江南碧苍苍,蚕老枇杷黄”,枇杷是端午节前后的时令水果。在江南一带,过端午节不仅要吃粽子,而且还要吃枇杷。大蒜自古就是天然杀菌剂,有“天然抗生素”之称。在湖南、河南、浙江等地区,端午节这天,人们会将事先准备好的大蒜和鸡蛋放在一起煮,作为端午节早餐食用。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清 余樨绘《端阳景图》

  清代画家余樨所绘的《端阳景图》,以挺秀细润的笔法,将菖蒲、蜀葵、豆娘、蟾蜍和青蛙等动植物生动逼真地刻画出来:在日丽水暖的郊外,野花竞相绽放,各种植物蓬勃生长,青蛙、蟾蜍和豆娘等动物在明媚的阳光中跳跃、飞翔,一派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

  此图既然以“端阳景图”为名,画中的动植物自然与端午风俗有关。菖蒲为多年水生草本植物,有香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可防疫驱邪的灵草,与兰花、水仙、菊花并称为“花草四雅”。端午节这天,人们多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并饮菖蒲酒,以驱邪避毒。

  端午与蟾蜍渊源颇深。清代《吴越风土录》记载:“端午日,药市收癞蛤蟆,刺取其沫,谓之‘蟾酥’。为修合丹丸之用,率以万计。”明代的《帝京景物略》载:“(五月)五日,南太医院官,旗物鼓吹,捉虾蟆,取蟾酥也。”可见端午捉蟾蜍的习俗不仅流行于古代民间,连皇家也不例外。据说蟾酥可用来解毒,治疮瘤疙瘩。现在我国南方和北方一些地区还保留着这一习俗。

  此图上方所绘乃两只豆娘,有人却误认为是蜻蜓。古代端午节这天,江南一带的妇女有佩戴豆娘头饰的风俗。它是用丝绢等材料做成仙、佛、虫、鱼、百兽之形,或八宝群花之类,固定在金银丝或铜丝金箔支架上,插于妇女发髻上。其源一说来自古代的步摇,一说即艾人(民间采集艾草扎成人形挂在大门或房门上,认为可辟毒气)的别样形式。根据《清嘉录》引《唐宋遗纪》的记载,江淮一带的妇女在端午节这天要在发髻插上豆娘头饰,以起到驱邪辟疫之作用。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清 郎世宁 《午瑞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这是一幅近似于欧洲静物画的作品,青瓷瓶内插着蒲草叶、石榴花和蜀葵花,托盘里盛有李子和樱桃,几个粽子散落一旁。图中的粽子、蒲草等物暗示此画是为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而绘制的。宫中档案说此图“端阳节备用”,表明当时宫廷也有端午使用菖蒲、艾蒿的习俗。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清 罗聘 端午图 1795年作

  此画所绘均为端午节常见之物,看似漫不经心,实则苦心孤诣。着色鲜丽,艳而不俗。

  名家名画与端午

  从弘治年间道万历年间,从明末陈洪绶到清朝顾沅辑……当代画家也有许多缘起屈原的佳作,比如当代画家傅抱石笔下的屈原在编者看来很是生动悲怆,而且傅抱石年轻时就有屈原情结,他取名“抱石”,就是“屈子抱石自投汩罗”之意,傅抱石先后至少创作了七帧《屈原像》,显示他对屈原的敬重。

  傅抱石(1904年10月5日-1965年9月29日),原名长生、瑞麟,号抱石斋主人。生于江西南昌,祖籍江西新余,现代画家。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执教于中央大学。1949年后曾任南京师范学院教授、江苏国画院院长等职。他擅画山水,中年创为“抱石皴”,笔致放逸,气势豪放,尤擅作泉瀑雨雾之景;晚年多作大幅,气魄雄健,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人物画多作仕女、高士,形象高古。著有《中国古代绘画之研究》《中国绘画变迁史纲》等。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傅抱石,屈原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傅抱石,屈子行吟图,1944年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傅抱石,屈原渔父图,1954年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齐白石 《端午》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张大千 《端午习俗》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陈半丁 《天中五瑞图》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唐云 《端午即景》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12500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