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原载《赵孟頫胆巴碑》,古吴轩出版社1998年7月第1版)
宋人书法,在唐人的“法度”经外另辟蹊径,形成“尚意”的书风。但南宋以降,士人多“趋时贵书”, “恶札流饰”。就当时的条件而言,恢复晋唐传统也许是最好的药方。元大德至延祐间,赵孟頫、鲜于枢等人崛起,提倡广泛师法古人名迹,并特别强调直接取资晋唐,“托古改制”,使晋唐法度得到恢复并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最突出的是赵孟頫。他不仅是元代书法的代表,而且是晋唐以后“二王”一派成就最大的人。董其昌甚至说他的书法超过唐人,直接晋人。董不是随便说说的,他在晚年才说:“余年十八学晋人书,便已目无赵吴兴;今老矣,始知吴兴之不可及也!”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水精宫道人,吴兴(今浙江湖州)人,为宋太祖子赵德芳(秦王)后裔。早年以父荫补官,任真州司户参军。宋亡,居家潜修,一生基础就此打定。后来,程钜夫奉诏至江南搜访“遗逸”,列赵孟頫为第一人。元世祖忽必烈见面后称他是“神仙中人”,因为他的相貌真是英俊得很。后来赵孟頫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封魏国公,谥文敏。
赵孟頫是绝顶聪明之人,既谙熟理财、行政、司法,又是经学家、文学家、画家、书法家、音乐家、鉴赏家,旁通佛道经典,造诣极深。
就书法而言,赵孟頫是下了苦功学古的。他惟妙惟肖地、几百遍地临摹下去,在篆、隶、真、行、草系统中,凡古人名迹,几乎无所不学。他不仅守法,而且能廓大古法,强调古法,特别能将其中最精的部分提炼出来。比如《十七帖》中有许多“也”字,他都弄得极熟,散见在他的作品中;《兰亭叙》中的“左”字,上面一横接着向左一挑,接处提笔向上翻出一个小圈,这个并不太明显的地方,他却细心学出,并加以强调。《书谱》上说“察之尚精、拟之贵似”,赵孟頫是做到家了。
厚积薄发。赵孟頫在对古代名迹广泛探索和认真临摹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自己“遒丽”的风格。他最擅长的是大楷、小楷、行书。鲜于枢、倪瓒等人都说小楷是他各体中的第一,并对他写小楷又快又好钦服不已。据说他每天可以写小楷一二万字,黄公望说,如果没有亲眼看见他落笔如飞的样子,不会相信世上有这样的事。这当然是熟能生巧的结果。而影响最大的还是他的大楷,世称“赵体”。在唐人已将大楷的院门锁定之后,竟能“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只有赵孟頫。他突破了唐楷过分森严的法度,而吸取李北海之长,将行书笔意融入其中,笔势流转,活泼生动,笔力又很遒劲。以前有不少人说他“媚俗”,是“书奴”,或出于偏见,或人云亦云。焦竑所说还比较公允:“吴兴不可及处正在韵胜耳。世人效之,多肉而少骨力,至贻墨猪之诮。书病至重,积学渐成。以次解脱,乃入三昧。世徒见公一种趁姿媚书而不知其他,由见书不广也。”
《胆巴碑》为赵孟頫六十三岁时奉敕撰书,是其大楷书的代表作。笔法精劲流丽,神采奕奕。结体秀美,于规矩庄重中见潇洒超逸。胆巴是西番突斯旦麻人,元至元七年忽必烈赐号“帝师”。《京畿金石考》谓碑在河北正定县,未言存佚;沈涛《常山贞石志》不载;孙星衍《寰宇访碑录》据嘉定钱氏拓本著录。似石已佚,拓本亦罕传。有真迹本传世,纸本卷装,前有“许乃普印”、“太子太保”、 “自在堂”、“遐闇心赏”等印。篆额八行十八字“大元敕赐龙兴寺大觉普慈广照无上帝师碑”,亦出自赵孟頫之手。全文百廿五行,行八字,毫无缺损。现藏故宫博物院。今据真迹本影印出版。
《赵孟頫胆巴碑》部分欣赏
作者简介:
陆衡 1963年生,苏州人。1984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章太炎再传弟子。得林散之亲熏。曾任古吴轩出版社副总编辑。2003年受聘江苏省国画院院长助理。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江苏省国画院、江苏省书法院专职书画家,东南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厦门大学国学院副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来源:宝典艺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