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艺术品鉴
周昉,中国唐代画家,字仲朗,初年学张萱,亦长于文辞,擅画肖像、佛像。
《簪花仕女图》的作者是周昉似乎已成为一个常识,可实事真的是这样吗?

流亡的名画
《簪花仕女图》流传过程中经历的两次空白,为它的断代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如果此画的创作年代并非中唐,那作者当然也另当别论了。
1、唐中期到南宋高宗时期。这300多年的空白使有些人认为这卷画是宋摹本。

宋高宗曾命人对绍兴内府收藏的所有的书画藏品重新进行了一次重裱。《簪花仕女图》也在其列,而这一次的重裱也导致此画的原貌被改变。
《簪花仕女图》原本并非是我们现在见到的整幅长卷。1972年,由于画心开裂问题,文物保护专家对它进行重裱修复,就在揭裱时发现画心原是由三段画绢拼接而成。并猜测《簪花仕女图》很可能是画在三座屏风上的。
2、元、明两朝。400多年间,此画一直不知去处,直到清代才出现在大藏家安岐那里,并被他断为周昉所作。之后人们也都沿袭了这种说法。

谢稚柳的质疑
1958 年谢稚柳,对《簪花仕女图》的年代提出质疑,认为此画的断代大致应为五代南唐时期。
年代从“头”看
谢稚柳认为画中人物的发髻与敦煌藏经洞的《引路菩萨》的女子发髻形式相同。


他将《引路菩萨》定为中唐笔墨风格,更进一步提出《簪花仕女图》整个艺术风格和形式已与唐代有所出入,属于五代时期的一种写实风格。但它的结构、用笔和用色仍存在一些传统性,是从唐代而来。
后期也有人从头上的发髻与发饰对《簪花仕女图》的年代进行了分析。他们的目光首先落在了仕女发髻那的朵大花上。认为南唐确实有发髻插花的习俗,只是对比敦煌莫高窟130 窟唐代壁画中发现,那时人发髻上的花本身不会太大,数朵鲜花融入发髻,两者相协调,而《簪花仕女图》中大朵花簪于髻上的形象,在唐墓壁画中是看不到的,对比许多唐代画作,这种簪花方式确有出入。


另外,有学者认为,《簪花仕女图》中女子的花钗与安徽合肥南唐墓葬中的花钗样式相似,为双组垂饰,而唐代都为一钗悬挂一组。


服饰
谢稚柳认为《簪花仕女图》中仕女的形象、打扮、装束等,与南唐二陵的陶俑类似,应该是五代南唐时期的作品。

另外,谢稚柳还认为辛夷花和薄纱衣体现了南方的物候。(不过之后也有人认为唐代绘画艺术作品不像宋徽宗时期皇家画院那样讲究时令物候的真实性,并且辛夷花也有可能被移植到长安宫苑和贵族庭院之中,所以不能据此断定此画只能作于江南。)

另外,图中女子的打扮与南宋陆游在《南唐书》中叙说后主李煜的大周后“创为高髻纤裳首翘鬓朵之妆,人皆效之”相符合,画中人物应为南唐李煜时期的贵族妇女。
由此,谢稚柳的观点成为《簪花仕女图》五代南唐说的代表,从而引发之后许多人的关注,在对谢先生观点的反驳与与继承中,《簪花仕女图》的断代观逐渐发展为四类——中唐说,中晚唐说,五代南唐说和宋代说。
虽然一切尚无定论,但《簪花侍女图》的“失踪”经历与由此而来的断代分歧更为这幅传世名作增添了一抹传奇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