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艺术与使命:黄建华1952-2017”即将在京开幕

1楼
123456 发表于:2018/11/21 20:45:00

  “艺术与使命:黄建华1952-2017”将于11月25日在侨福当代美术馆·北京开幕。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艺术与使命

  展览信息

  展览题目:艺术与使命:黄建华1952 - 2017

  策展人:罗兰·艾格(Lóránd Hegyi)

  现担任侨福当代美术馆艺术总监,曾任法国圣埃蒂安美术馆馆长

  黄笃(Huang Du)

  独立策展人,《鲨鱼与人类》全球艺术项目策展人

  参展艺术家    

  贾尼·德西、拉兹罗·费赫尔、安德烈·福利、吉赛普·戛洛、乌戈·吉莱塔、何汶玦、姜亨九、费利斯·勒唯尼、刘小东、毛栗子、阿洛伊斯·莫斯巴赫、蒙泰安/罗森布拉姆、那危、玛丽娜·帕里斯、王广义、王鲁炎、王玉平、杨千、杨韬、曾梵志、张洹、郑路

  开幕式:2018年11月25 日(周日)下午3点30分,侨福当代美术馆·北京

  展览时间:2018年11月26日—— 2019年3月15日

  展览地点:侨福当代美术馆·北京,北京市朝阳区东大桥路 9 号侨福芳草地 D 座 10 层

  展览简介

  北京,2018 年 11 月 25 日,侨福当代美术馆宣布展出《艺术与使命:黄建华 1952-2017》。本次展览由两位国际知名策展人罗兰·艾格(侨福当代美术馆艺术总监)与黄笃联合策划。

  《艺术与使命:黄建华 1952-2017》系为致敬黄建华先生在生前所展现出的非凡人格和远见卓识而举办。黄先生既是一名商人,也是一名文化人,一名艺术赞助人和收藏家;他坚信艺术的感化力量,相信艺术能够给予我们一种普世的眼光,揭示出深刻的人性,体现人类的辨别力、责任感与团结精神,同时传达出一种强烈的情感和伦理上的积极参与。

  黄建华相信艺术中隐含着讯息,并希望将这一讯息传达给公众。他明白,创建一项艺术收藏并将其呈现给公众,这不仅是一种私人的热诚,更是一项公众的使命,为此黄建华成立了侨福当代美术馆,奠定了这项事业的组织架构。

  侨福当代美术馆在北京和新加坡各设有馆址,并通过举办常规性展览将其对亚洲、欧洲以及美洲艺术的不同收藏系列逐步呈现。由罗兰·艾格以及黄建华进行概念构建的展览项目分别以两条主脉络展开:《相遇亚欧》系列展览,以及基于重新思考当代艺术叙事的不同主题展。

  展览《艺术与使命:黄建华 1952-2017》分为两部分。美术馆 C 区通过大量的纪录性档案、照片、视频、文本以及出版物,真实的讲述着黄建华的生平及其在建筑、艺术、教育、公益、环保等各项活动中所留下的记忆片段,包括黄建华生前全力投入的由黄笃策划的《鲨鱼与人类》全球艺术项目,以艺术与公益相结合的全新的独特角度出发,通过艺术家的行动以多维度和跨学科的方式深入探讨解析人与海洋的关系。美术馆 D 区集中呈现他介入当代艺术的不同视角,该展区藏品的甄选反映了黄建华的个性,也反映出他所强调的艺术在人性教育方面的效果,他对构建不同文化与地域之间的“桥梁”的使命,以及他对传统和当代文化之间关系的思考。展览还反映出黄先生与向美术馆捐赠作品的艺术家们的个人关系。

  《艺术与使命:黄建华 1952-2017》呈现了其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使命和文化遗产。侨福当代美术馆将继续探索和发展当代艺术丰富多样的潜能和人文价值,通过构建全球性与国际性的桥梁,拉近不同国家和人民之间的距离,从而将黄建华的视野与雄心发扬光大。

  关于策展人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罗兰·艾格 (Lóránd Hegyi)

  1954 年生于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是当前欧洲最杰出的策展人和艺术史学家之一。

  罗兰·艾格现在担任侨福当代美术馆艺术总 监,曾任法国圣埃蒂安美术馆馆长(Musée d‘art Moderne et Contemporain de Saint-Etienne)和维也纳路德维希基金会美术馆馆长(Museum Moderner KunstStiftung Ludwig Wien),同时也是新落成的那不勒斯当代艺术中心(PAN)的创始人之一。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黄 笃 ( Huang Du )

  独立策展人,1965 年出生于中国陕西,1988 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微博)美术史论系,2004 年获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博士学位。曾任《美术》杂志编辑和副编审,策展过许多国内、国际艺术展。

  《艺术与使命:黄建华1952-2017》作品素材

  [D1展厅]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何汶玦 He Wenjue

  黄先生 Mr. Wong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300 × 150cm

  2013

  何汶玦是当代艺术界中比较重视以绘画为本体进行创作的艺术家,曾在2012-2013几年之间创作了大量以“日常影像”为主题的实验性绘画作品,这幅黄先生的生活肖像也是创作于这一时期。艺术家使用了貌似传统的写实的创作技法呈现了黄先生坐在桌前饮茶小憩的日常一刻,然而整个人物却如同纪念碑一般凝重,仔细观察不难发现画面有被刮刀大幅刮扫过的痕迹,人物手臂处甚至有颜料流淌的柱痕,这使得原本完整的画面立刻被注入了一些不可知的模糊性,这种模糊性既是对原有叙事逻辑的解构,又是出于对油画语言的迷恋,那些被刮刀刮到画面边缘的厚堆颜料,记录了曾经的叙事建构过程,艺术家善于以这种方式赋予绘画以哲学性思考。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意义上的重叠(蓝)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意义上的重叠(红)

  意义上的重叠——GW  Ambivalence—GW

  布面油画 Oli on canvas

  每幅 218 × 290 cm  each 218 × 290 cm

  2015

  “当画中眼睛开始正视我的时候,我就知道完成的时刻来临了。”

  肖像画的意义无外乎为纪念或表现被观看者的身份地位或权势荣华。姜亨九舍去了具有隐喻性的衣着等具体附加物,仅把关注点集中在人物面孔上,或眼眸中。眼睛比起单纯的“看”更重要的是自我表现,艺术家通过窥探双眼而察觉到的人类复杂性与身份多样性常常作为其画作的一个重要阐释主题。《意义上的重叠》中面孔为侨福建设企业机构执行者黄建华先生,深沉或热烈的色调,凌厉或温和的面孔皆存在于同一个体,由其眼神诉说着叱咤商界的气场和慈善老者的柔和都是本我,而观者则陷入注视与被注视的立场转换之中。

  [D2展厅]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王鲁炎Wang Luyan

  《被锯的锯》Sawed Saw

  布面丙烯Acrylic on canvas

  250 × 350 cm

  2002

  “矛盾”、“冲突”、“悖论”是困扰性的问题,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它们存在于事物的错综复杂关系中,将本质深藏于表面与假象的背后,于是,探究其本质的哲学以及社会学应运而生。悖论是自然科学、哲学、社会学、文学以及艺术普遍面对的问题,如果当代艺术的意义在于面对问题,那么最为绝对、纯粹、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就是悖论。悖论即是走不出来的困境,它远比出路复杂、深刻和本质,人类社会的发展将无可避免地面对许多困境。我在艺术中持续性呈现悖论景象即“质疑的视觉”的原因,在于置身于困境的思考才不会得出肤浅的答案。任何答案都是可被质疑的,或者,任何思考也可被质疑。然而,对思考的质疑也是一种思考,只有置身于悖论的思考才能彻底否定答案获得思考本身。我不相信任何结论性的东西,因为任何结论都可以从相反的角度加以诠释。

  作品《被锯的锯》中有一组锯在对锯。但是,究竟哪一把锯是锯锯的锯?哪一把锯是被锯的锯?这一疑问不可回答,因为,该装置令是与非的判断进入了否定之否定。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3 Dessì_Gianni_TuxTu_2010_251x133x115cm

  贾尼·德西 Gianni Dessì

  你x你 Tu × Tu

  综合材料 Mixed Media

  251 × 133 × 115 cm

  2010

  这件作品的灵感来源于美国著名诗人埃兹拉·庞德。与庞德同时代的文学家称庞德为“无法预测的一团电流”(乔伊斯),“二十世纪诗歌革命的主体”(艾略特),“孤独的火山”(叶芝)。庞德在创作文学作品的同时,还写了大量的批评社会的文章,通过广播对物质主义和工业主义进行了抨击。因其过激的反政府思想表态,美国政府于1945年判他为叛国徒,直到1958年联邦区法院撤销叛国罪起诉,庞德被软禁在一家精神病医院。

  德西说,“黄色是所有颜色中最不听话的,它从不仅停留在表面上。从光学角度看,黄色一直处于运动中。它不属于自己所停留的位置。”但德西善于驾驭黄色,他的多数代表作通过黄色巧妙地互换画里画外对立关系的元素,模糊了二维和三维之间边缘。

  不过,贾尼·德西在艺术创作中追求的并不是像魔术般立刻颠覆平面和立体的手法。因为他认为原本就不存在绘画应该怎么样或雕塑不得怎么样的问题,对于艺术家来说重要的是艺术家要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不应受任何艺术语言和媒介的束缚。在这件作品中,黄色固有的光学特征更加鲜明地突出了庞德的狂人气质,接着这位诗人的不拘束缚引导观众思考艺术家和艺术在社会上的价值及作用。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刘小东 难民refugee

  刘小东 Liu Xiaodong

  难民  Refugees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200 × 180 cm

  2015

  侨福当代美术馆藏 The Parkview Museum collection

  中国当代艺术家刘小东以其对当代社会及其历史的记录性描绘而闻名。他相信直接观察是分析现实的重要来源;他在画布上所捕获的图像,源自于他在日常生活中的直接接触,抑或是过往生活中的某项经历。

  他的实践结合了人类学和艺术研究,并因此受邀前往意大利弗洛伦萨郊区的普拉托开展一段时间的生活和创作。普拉托是欧洲最大的华人社群集中地之一。从这里出发,他逐渐将视野扩大,继而开始关注叙利亚难民试图穿越土耳其、希腊和巴尔干地区,以抵达北欧的旅程。

  《难民I》属于他通过这项研究生产出的系列作品之一。在这件作品中,刘所关注的并非难民的危机或者悲剧性的一面,而是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在画中,他描绘了意大利一个火车站的场景,他从人性的角度来刻画这些难民,表现出他们每天为了生存而付出的挣扎,同时如何试图维持着一种体面和尊严。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MUNTEAN ROSENBLUM

  蒙泰安/罗森布拉姆Muntean/Rosenblum

  无题Untitled

  布面丙烯、粉笔 Chalk, acrylic on canvas

  200 × 250 cm

  2015

  蒙泰安/罗森布拉姆的纪念碑式绘画作品展现了青少年在其成长的晚期阶段,被大众媒体打造成的刻板形象。画中的青少年年轻诱人,穿戴时髦,通常还使用一些数码设备。绘画中的场景涵盖日常室内,空旷之地,建筑场址等当代社会的都市空间到自然风景。

  这些画面镶在白色边框中,其下方还配有文字,整体形式看起来类似漫画书。作品中的文字是大众媒体文化中常见的陈词滥调,但这些文字并不是理解作品视觉元素的关键。

  使观者受到震撼的是这些画中人物的非理性姿态,以及不自然的动作。他们通常以群体的形式出现,但却表现出孤独以及相互之间无法沟通的特征。他们流露出了空间、时间、行动与语言之间的断裂,以及隐藏在这些受困扰的场景中多种元素之间注定的混乱关系。迷一般不可思议的存在充斥着这个非理性、持有异议、无序的剧场。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王广义 Wang Guangyi

  大批判:信仰的面孔 Great Criticism: Face of the Believer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150 × 120cm

  2003

  《信仰的面孔》是王广义的大批判系列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作为中国当代艺术领域中最受认可的艺术家之一,王广义在国际上以其通过混合相互对立的元素所形成的辛辣风格而著称,并与政治波普发生关联。通过将革命图像与消费标语进行并置,艺术家创作了具有冷战和媚俗色彩的美学;这无疑成为了对政治、经济与社会政策中的叙事所作的注解。王广义常将中国革命时期宣传海报中的美学和西方盛行的身份符号以及商业品牌结合在一起:其作品以这种具有讽刺意味的方式揭示出一种矛盾——当来自过去革命时期的价值与当代消费文化元素相互并存时所体现出的矛盾。

  [D3展厅]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Alois Mosbacher big_home

  阿洛伊斯·莫斯巴赫 Alois Mosbacher

  大宅 Big Home

  布面油画oil on canvas

  300 × 570 cm

  2010

  亨利·大卫·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是活跃于十九世纪中期的美国小说家、哲学家。他在其著作《瓦尔登湖》中,讲述他自己隐居于自建小屋的两年时光。这间小屋虽近波士顿但与世隔绝。尽管梭罗沉浸于大自然,身处社会之外,但他经过自身的内省,更客观地理解社会。梭罗通过思考和写作,萌发出乌托邦世界的理念,这种理念仍作为模范影响至今。像莫斯巴赫所说,“我的作品曾多次指涉梭罗。大约二十年前,我花了整个夏天在小森林里创作一张描绘儿童木屋的大画。后来我拿无名网民上传到网络上的照片作为素材,画了一系列小木屋。”《大宅》这幅作品,像是总结了艺术家以前所画的小木屋和小房子一样,由多个画面形成拼图般的布局。但其中某些背景又互不相连,而画面的前景又给人带来已完成的感觉,由此营造出颇为超现实的场景。这看起来并不太协调,但这种明显的非理性之感,正是绘画所需。艺术可以提出问题,可以为创想乌托邦和更好的社会提供想象的空间。只不过,绘画从来不能提供任何预定的答案。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王鲁炎Wang Luyan

  《W 双向自动***》W Fire at Both Ends Automatic Revolver

  布面丙烯Acrylic on canvas

  300 × 360 cm

  2012

  《W 双向自动***》正反装弹,双向同时发射——向对方扣动扳机即是向自己扣动扳机。其图像是简化、本质的“战争逻辑示意图”——杀戮不是杀戮与被杀戮的关系,而是杀戮与杀戮的关系。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红色长椅上的人

  拉兹罗·费赫尔 László Fehér

  红色长椅上的男人Man on Red Bench

  布面油画oil on canvas

  180 × 250 cm

  2015

  一个男人的轮廓线成为作品的主体元素。人物身体用白色线条进行勾勒,但身体的主体却是黑色的,映射出画面黑色的背景。这个男人坐在长椅上:长椅上白色的石头、红色的木板为这幅画的构图添加了一种超现实的维度。人像的幻灭感与长椅实实在在的物质性之间的对比,令观者产生了一种迷惑。正如艺术评论家亚历山大·波洛夫斯基所说:“正如评论家亚历山大·波洛夫斯基所指出的那样,费赫尔比任何人都能创造出孤独感。在他的作品中,人像与物体都是孤独的,它们似乎与环境相隔离,就像是沙漠中的海市蜃楼。”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道 士

  王玉平 Wang Yuping

  道士6  Daoist Priest 6

  布面丙烯、油画棒Acrylic and oil pastel on canvas  

  150 × 120 cm

  2007

  2007年,艺术家根据在游历玉泉观时的所见所感创作了《庙》和《道士》系列作品。

  玉泉观是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天靖山脚下道教古寺,建于中晚唐时期,距今有近千年的历史,其间几经摧毁、重建,保留至今,作品《庙》以简洁的色块勾勒出这座古庙宁静、古朴的气质。与此同时,艺术家以玉泉观里真实道人为模特,创作了《道士》系列作品,通过对他们神态、衣着等细节的刻画表现出不同身份的道士在庙中的地位与处境。此作品为《道士6》,其中穿黑色衣服的是道观里职位最低的师傅。平日里,他甚至不敢正眼看人。做模特时,他偷看了艺术家一眼,那个瞬间被艺术家无意间捕捉到了。

  宁静的古庙,穿着道袍的老者承载着时光,承载着上千年的道教文化。他们是中华文化的一种标志,这些标志里蕴含了中国人对“清静无为”、“见素抱朴”、“坐忘守一”等玄秘思想的仰视。然而作为当代社会中的一部分,他们又有着最切实际的利益诉求和最普通的情感。玄秘的精神气质与尘世里烟火气就这样不动声色地碰撞、融合,这就是当下最真实的文化,所以艺术家说:“道士这个职业一点都不神秘。”

  [D4展厅]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杨韬Yang Tao

  《平行·密码》 Parallel Password

  木头、丝线Wood, silk

  145 × 78 × 45 cm

  2014

  平行系列

  艺术家将中国传统塑像佛像作为媒介,用平行划分的方式改变原本维度与时间性的状态,在平行中抽取与现实相悖的部分,原本立体佛像被丝线平行切割后视觉上呈现出来平面化的错觉,这是艺术家近几年研究雕塑的表皮化和去表皮化的结果。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郑路 闻语心觉 

  郑路 Zheng Lu    

  闻语心觉Revelation

  不锈钢 Stainless Steel

  100 × 78 × 60 cm

  2008

  艺术家郑路对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充满兴趣,受中国古代青铜器以及铭文相互结合的启发,郑路创作出了一种以传统书法为基础的雕塑并把这种雕塑命名为“文雕”。顾名思义,文字雕塑,艺术家在整块不锈钢板上雕刻文字,并把不锈钢打造成与古文字相关的形象,如佛像,水滴等,又以文人雅士之词命名。

  作品《闻语心觉》雕塑即是在佛像上刻满了佛教经典《金刚经》中的文字,艺术家将传统书法的形态美,佛像雕塑自身的美相结合,传统书法的意境又与雕塑的内容相结合,二者相互辉映。最终,以文字构成的雕塑作品,成为艺术家感悟思考现实,进行艺术表现的媒介。其中既突出作品自身存在的一种文韵、意韵,又映射着一种“空”、“虚”、“阴”、“阳”。并且在光源的作用下,作品进一步在“存与留”、“虚与实”中无穷变幻延伸开来。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毛栗子作品

  毛栗子 Mao Lizi

  花非花 Ambiguous Flower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97 × 130cm

  2011

  毛栗子的作品游走于超级写实和超现实的虚幻之间,看似随意,而实则精心安排,大面积的空白给作品的构图留出了充分呼吸的舒畅,而中国传统文化的虚实相生、动静结合也因此展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新意与禅机。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Q Confucius No.8(280x780cm)

  张洹 Zhang Huan

  问孔子 No.8 Analects of Confucious No.8

  香灰、亚麻布 Ashes on linen

  280 × 780 cm

  2012

  从纽约回到上海定居的张洹开始以寺庙里收集来的香灰作为材料作画,内容来自他收藏的1950-80年代的旧照片,包括私人照片和刊登在报刊杂志上的领导人照片,它们记录着个人和集体的记忆。正如艺术家自己所说“这些其实是摆拍的,他们是有舞美编排,精心设计过的。”至于为什么选择香灰作为材料张洹解释说:“寺院这个传统和今天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每一个人可能都到过寺院,或者在家都有祭香拜佛,我们内心深处都有这个东西,这是中国独有的东西。”

  [D5展厅]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ugo giletta

  乌戈·吉莱塔 Ugo Giletta

  面孔 Face

  布面水彩Watercolour on canvas

  100 × 100 cm

  2018

  人物头部、脸部或躺卧、蜷伏的身体是乌戈·吉莱塔的绘画题材。艺术家自己的脸部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出现,形成乌戈·吉莱塔作品中基本的叙述手法,在这种手法中与他者等同的神秘特征产生出强烈的情绪。艺术家曾表示,在创作之前,并没有初步构建呈现和表达某种情感的图像:起笔之时是画出椭圆形和最终呈现出眼、鼻孔、嘴轮廓的五处染迹。每幅作品最终视觉效果各不相同,导致每个脸孔在视觉上都独一无二,也反映出人的状态。

  乌戈·吉莱塔以其对人性原始而令人窘迫的感受持续绘画人脸,并几乎是仅仅进行脸的创作。他的人物形象并非肖像,并不描绘任何特定的、可辨认的个人。这些形象既非人化又陌生,既具体有形又静默无言。

  如罗兰·艾格所言,乌戈·吉莱塔的图像极为节制且高度浓缩,色彩上削弱至最低限度。

  它们神秘的陌生感拒绝一切的归类,超越所有秩序系统,回避任何明确对现实时空的指涉。它们在客观物质层面上单纯地存在,没有对关联、来源、历史或本质的任何宣示。

  尽管一种潜藏却又强烈而不可抗拒的感受让作品获得生气,但灰蓝和褐色的色调显现出古朴而疏离的质感,一种既陌生又确凿的、雕塑般的质感。它们拥有生命,却没有被赋予人格,没有个人历史、身份或具体的存在,但又维持着隐秘的张力,一股自画面散发而出却似乎有控制力的惊人能量。

  这些形式是人类的原型意象,尽管它们似乎没有时空框架,但仍然与当代生存环境保持着强有力的联系,这些是有着普世象征意义的无名脸孔。这些面孔囊括了对当代社会中个人生活的表现,在这样的社会里,由社会道德体系维系的稳定性被脆弱感和不确定性所取代。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玛丽娜·帕里斯 Marina Paris

  《我的罗马》 My Rome,

  哈内勒姆艺术纸上打印,铝板裱框 Print on Fine Art Hahnemühle, Mounted on Alluminium, Framed

  100X 70 cm

  2018

  《我的罗马》是我自2013年起开始创作的系列作品。这些作品集中探讨文献这一概念,以及文献在作为聚集和传播不同国家和民族历史的一种方式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这张照片摄于圣依华堂,是罗马的一个天主教堂。这座教堂建于1642年至1660年间,由建筑师弗兰切斯科·波洛米尼设计,堪称罗马巴洛克风格建筑中的杰作。随着时间的流逝,这座建筑成为了罗马国家档案的总部。在拍摄下这幅照片后不久,通过罗兰德·赫基的介绍,我有幸认识了黄建华先生。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黄先生不仅对欧洲文化和艺术怀有浓厚的兴趣,也对意大利的美景和建筑欣赏有加。令我同样印象深刻的是,黄先生积极推动在欧洲和中国艺术家之间建立联系和文化上的交流,并且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来分享他自身对于美的看法。

  他过去曾说道,建筑无法与其它不同形式的视觉艺术分离开来:“雕塑与绘画需要在人们中间展示”。他真诚地相信这一理念,并且真正地将艺术融入他的建筑项目中,从而创办了一座私人美术馆,以及许多画廊和展览项目。

  侨福芳草地凝结了他的眼光和智慧,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例子:一座巨大的建筑物以环境友好和可持续的姿态坐落于北京的商务中心区。在此黄先生将艺术和生活结合在一起。他在大楼的顶层设立了美术馆,在此观众既可以参观当代艺术展览,也有机会看到他所收藏的艺术作品。

  谢谢你,乔治。

  玛丽娜·帕里斯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安德烈·福利 Andrea Fogli

  《星球花园》Planet garden

  纸上石墨数量 Graphite on paper

  32 × 24 cm

  2018

  “星球花园系列”文本

  展览中呈现这一系列作品创作于2017年,题为“星球花园”。它围绕着自然为题材来展开讨论。这些画作是用蓝色蜡笔粉画的,其中还融入了有机的和植物的元素,以及我在花园、公园或是森林中散步时采摘的花草的图案。这些自然空间对于我就像是沙漠中的绿洲,它们帮助我们发现喧嚣都市之外的大自然的美。

  《星球花园》这个项目同样是一份有关旅程和记忆的日志:花草和树叶的图像被刻印在纸上,它们来自我一度想要拜访的地方,它们包含着一种强烈的情感和象征性价值:奥伯阿默高是一座巴伐利亚小城,它令人联想到基督的殉难;多德瑙伯格是黑森林中的一处地点,海德格尔曾经在那里生活并且写就了《存在与时间》;博洛尼亚位于意大利的阿布鲁佐区,保存着约瑟夫·博伊斯创作的“种植园天堂”;纳尔尼位于意大利的翁布里亚,诗人毕普·塞巴斯提曾经在那里成立了一个由艺术家和诗人组成的沙龙,取名为“房间”;最后,还有一些花来自我在罗马的工作室,它们采摘自工作室附近的植物园。

  我从这个系列中选出了六幅画,赠予侨福美术馆,以此向创始人黄建华先生致敬。这六幅画作中的植物和花朵来自我自己的花园、植物花园,以及约瑟夫·博伊斯的“种植园天堂”。这些画按照一定的秩序摆放,以形成特定的叙事线索,而每朵花,每一株植物,以及每一片叶子,它们都包含一种象征意义和一种诗意的视觉内涵。第一幅画中(胡萝卜的花)折射出一种原始的天空和混沌的意象;在第二幅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小小的球体/核,它是紫阳花;接着这幅画中的核打开了,一只鸟从蛋壳中钻出来(这里的植物名为“蒲苇”);第四幅画中,叶子从核中冒了出来,光与影开始分离(这让我们联想到石榴花);接下来这幅画中的叶子来自约瑟夫·博伊斯的“种植园天堂”,它们看起来像是朝向某个方向射出的箭;最后一幅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球形的图像,它象征着从天空中看到的地球。(Nikita 翻译)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吉塞普·戛洛 Giuseppe Gallo

  《十二》 Dodici

  木面石蜡丙烯 Encaustic and acrylic on wood

  98 × 66 cm

  2015-2016

  这件作品名为《十二》,是自2015年开始创作的一系列纸上画作之一。在这一系列作品中,葛洛对传统的蜡画法进行实验,尝试加以更新和调适。

  艺术家使用了不同的蜡来创造出无形而同质的表面。画作中显示的形状被编排成一种自然而即兴的构图,看似好像在漫不经心地漂浮,同时又呈现出和谐的空间关系

  “黑色的颜料滑落”,这一元素被融入蜡中,增加了空间的透视感,并且由于丢失了绘画中物质典型的二维空间属性,从而在观者心中激起一种疏离感。在抽象的碎片中浮现了两个具象的元素:一只准备发起进攻的公牛和一把小提琴,两者分别代表着自然的力量,以及微观与宏观的宇宙、直觉与理性、动态与静止之间的和谐关系,亦即完美的平衡。

  自然的时间尺度在实现这件作品的漫长过程中得到了强烈的彰显。通过蜡画技巧以及对天然材料的合理使用,艺术家得以赢取时间,同时亦捕获了当代艺术稍纵即逝的瞬间。

  劳拉·勒·佩拉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Felice Levini- Abstract Furor 

  费里斯·勒唯尼 Felice Levini

  抽象的狂热 Abstract Furor

  纸上数码打印 Digital print on paper

  每件 130 × 130 cm each 130 × 130 cm

  2014/2015

  在《抽象的狂热》中,列唯尼对艺术空间进行了一种建筑学上的阐释。这件作品呈现了一道巨大的门,它分为左右两扇,朝中央对开。两扇门上各自嵌有一只撞锤,显示的是公羊的头。这道门可以代表一座宫殿或庙宇的出入口。它的灵感来自雕塑家卡诺瓦的作品《来自奥地利的玛丽娅·克里斯蒂娜的葬礼纪念碑》和英裔瑞士籍艺术家亨利·富泽利的绘画《梦魇》。这道门象征着进入另一个维度,一个形而上学的空间,亦或另一种对于时间的感知;与此同时,它还可以代表在天空和大地之间的无限空间。从隐喻上看,这道门还象征着通往许多神话英雄曾经到过的冥王之境。从这道门的中央放射出一道光芒,直击观者的视线,仿佛透过这道光,观者便得以融入作品。

来源:新浪收藏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09473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