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在西方绘画作品被封杀的岁月 这样的插画不啻珍宝

1楼
123456 发表于:2018/12/10 18:12:00

2018年12月10日   新京报

  五四新文化时期,鲁迅等文化人就曾以搜罗、收集插画、版画为长期的兴趣。最近出版的一本书——《爱看书的插画》,是出版人汪家明所写。他回忆说:“对于我这个迷于美术的少年来说,在西方绘画作品被封杀的岁月,这样的插画不啻珍宝。”

  在摄影技术普及、影像时代到来以前,精美的图画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一种稀缺的资源。我们可以想象,当一个爱书人经过一番寻觅,终于入手了一本向往已久的名著,而翻开来看,里面竟还有精彩的插画,那是一种怎样的欣喜。

  五四新文化时期,鲁迅等文化人就曾以搜罗、收集插画、版画为长期的兴趣。最近出版的一本书——《爱看书的插画》,是出版人汪家明所写。在书前的《小引》中,他回忆自己几十年来对文学经典的阅读史:

  其实细想,几十年前,我辈读经典的时候,并无什么目的,不过是,青春萌动,无可打发,唯有读书。若说独特之处,则是读的虽杂,却视外国经典最为高上。理由不好说,反正是我切身的体会。那些《少年维特的烦恼》们,《巴黎圣母院》们,《爱伦·坡故事集》们,《大卫·考坡菲》们,《安娜·卡列尼娜》们,把我带到遥远的异国他乡,神奇的历史深处,在我面前展开了一个波澜壮阔浩瀚无垠的陌生世界。

  这世界有血有肉,有人物有建筑,有爱情有仇恨,有奇思和妙想……让我沉思,让我辗转反侧,让我大志满腔!记得写过一句诗:“惯于夜午奋读毕,心潮汹涌下长江……”说来也怪,那时“文革”正酣,极左盛行,怎么说这偏好也有悖于时代……也许有十分个人化的原因?——这些经典往往配有精彩插画。

  对于我这个迷于美术的少年来说,在西方绘画作品被封杀的岁月,这样的插画不啻珍宝。经典加插画,无疑强化了文学对我的影响。

  在汪家明看来,“插画之于文学作品的运用,当然不仅是阐释。常常是,插画内容的丰富性超出了文本,表达着画家独立的艺术精神。”书中所谈及的,是《十日谈》、《少年维特的烦恼》、《巴黎圣母院》、《爱伦·坡故事集》、《安娜·卡列尼娜》、《傲慢与偏见》、《白鲸》、《约翰·克里斯朵夫》……等文学经典,和其经典版本中的精彩插画。

  《十日谈》:人的幸福本能

  我所存的旧版《十日谈》是1988年5月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版权页注明“新二版”、“原上海文艺版”,精装,书前有铜版纸印的二十二幅插图,书中每个故事前还有一幅题图。书前插图艺术水平高,印的也精美,有几幅内容比较“色”。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十日谈》插画,《第一天·故事第四》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十日谈》插画,《第五天·故事第十》

  据译者方平介绍,除前两幅外,十幅是萨佛其(Steele Savage)的作品,十幅是哈舒伯格(Mac Harshberger)的作品,但不知二位是哪个时代哪个国家的画家;前者画风细腻活泼,后者有装饰风格。一百幅题图的画风古朴稚气,取自1492年《十日谈》最早的插图本,原作为木刻。虽然是故事内容的演绎,但比文字表达含蓄多了。

  那时读外国小说的标准是很“高”的,如托尔斯泰、狄更斯、雨果之类,对《十日谈》这种近似“民间文学”的作品不看重,之所以读它,是因听说是“色情小说”,可是由于读得粗,而且不了解中世纪时代背景,也体会不到其中的深刻思想和风趣,正像李银河说的,“读这本书的时候太年轻了”。80年代末再读,深为其尖酸刻薄、胆大包天、正话反说的观点和文字风格所吸引,对这位卜迦丘先生不由得喜欢起来。

  据卜迦丘讲,《十日谈》中的故事都是有根有据的,或取材于历史事件、意大利古罗马时期的《金驴记》、法国中世纪的寓言、东方民间故事(阿拉伯、印度、中国),或取材于宫廷传闻、街谈巷议。在这些故事中,塑造了国王、贵族、骑士、僧侣、商人、学者、艺术家、农民、手工业者等不同阶层人物,展现出复杂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尽情抒发了他对人生、爱情、财富、自由的见解。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十日谈》插画,《第二天·故事第八》

  全书有一种摧枯拉朽的力道,其中有对封建教会的批判,有对人的欲望的宣扬,有对人生来平等的认同,也有对人的全面发展才智的肯定——这一切,都是针对中世纪教会统治而发的。历史学家研究认为,中世纪教会统治非常黑暗,教士不能结婚,主张禁欲,要求人们将一切献给上帝;另一方面,圣职买卖、僧侣淫乱的现象又很严重。教会还严格控制科学思想的传播,设立宗教裁判所惩罚“异端”,学校教育也都是为了服务于神学。

  正是在批判教会和神学的意义上,后世评论界把《十日谈》和但丁的《神曲》并列,称之为《人曲》。我如今记得的故事,大多是关于男女、夫妻关系的,有的曲折离奇,很像中国的唐宋传奇(比如《李娃传》)。

  《鲁滨孙飘流记》:一则寓言

  算起来,鲁滨孙这个可爱的文学人物,诞生快300年了(1719),比贾宝玉、林黛玉都早,离我们已经非常遥远。他也是欧洲文学最早的中下层人物形象。奇怪的是,至今读他的故事,我们仍然津津有味,仍然没有距离感,似乎是,在我们身边还会发生这样的事情,还会遇到这样的人。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鲁滨孙飘流记》插画,发现一艘新失事的大船。

  奇怪的还有:我少年时代读《鲁滨孙飘流记》被深深吸引(那时读的是方原译本),几十年后读它仍旧被深深吸引。如今,世界各国都把它作为儿童必读书之一,可是它并不是“儿童文学”,正如比它稍晚的《格列佛游记》一样。

  作为一部有300年历史的名著,为《鲁滨孙飘流记》插图的画家很多,但英国画家理查德·弗洛特的作品别具一格,以木刻手法、装饰风味表现,明快、简约、可爱,有童话意味,对人物和风景的刻画很概括,是对故事很好的诠释。说实在的,由于年代久远,故事离奇,要画好《鲁滨孙飘流记》的插图是很难的。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鲁滨孙飘流记》插画,把摩尔人推下船去。

  《少年维特的烦恼》:年轻的歌德

  以我个人的阅读体会,虽然几十年前就收藏了新文艺出版社1953年版的《浮士德》(两卷本),1982年又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文革”后新版,但只是简单翻过,一直束之高阁。这么大的部头(16000行诗句),包罗万象的内容,令人望而却步。不过有一部歌德作品例外,那就是中篇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 我手头有杨武能的译本,1983年第三次印刷,印数已达557000册,至今发行早已超过百万册。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少年维特的烦恼》插画:维特见到一幕最动人的情景。

  写《少年维特的烦恼》时,歌德二十五岁,已是小有名气的诗人。和维特一样,他出生在富裕而社会地位低下的市民家庭。此前他刚经历了一场恋爱和失恋:在乡村舞会上邂逅已有未婚夫的少女夏绿蒂·布甫,在狂热单恋三个月后,为了摆脱这无望的爱的痛苦,他不辞而别。

  这一感情创伤还未平复,又传来朋友、公使馆秘书耶鲁撒冷,因单恋友人之妻而自杀的噩耗,这噩耗深深刺激了他,使他魂不守舍,辗转徘徊。终于有一天,“经过了那么久那么多的暗中准备,我奋笔疾书,四个礼拜便完成了《维特》,而事先并不曾写下全书的提纲或者内容的一部分……我像个梦游者似的,在差不多是不自觉的情况下写成了这本小册子。”据歌德自己说,这部小说发表后(1774),他只重读过一次(1786),做了一些文句方面的修改,“我当心以后不要再读它,它简直就是一堆火箭弹!一看到它,我心里就感到不自在,深怕重新感受当初产生这部作品时的那种病态心情。”可见当年的失恋对他的打击有多么大,也可见这部小说之中饱含他的心血和真情。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少年维特的烦恼》插画:维特忍不住第一次吻了绿蒂的手。

  《少年维特的烦恼》发表差不多一百五十年后,在中国始有郭沫若的译本(1922)。当时五四运动余绪仍在,此书在中国青年中产生巨大影响。杨武能的新译本出版于1981年,1998年修订。修订本增加了法国画家托尼·若阿诺(1803~1852)的十幅插图,都是精细的铜版画。从年代看,也许歌德本人看到过这些插图,所以,其对作品人物的刻画和对当时社会风貌的再现都值得我们重视。

  《巴黎圣母院》:浪漫派的号角

  雨果是我青少年时代最早读到的外国作家之一。我的读书笔记上记载着:1972年9月读《巴黎圣母院》,10月读《悲惨世界》第一册、第二册;1973年2月读《九三年》——这三部书正是雨果小说的代表作。在我当时收藏的画片里,有四幅《巴黎圣母院》的插画,都是精细的铜版画。一幅是月色下的巴士底监狱,隐约的小桥、河水、树丛和土路,土路上有人和马在夜行;一幅是被锁在牢中石柱上正被一伙男人审问的爱斯梅拉达,披散的发,铺展的裙和扭曲的身子,尤其是那光着的脚,使吉普赛少女看上去柔弱娇小,与小说中女主角的野性不尽相符;一幅是神父克洛德把吉普赛女郎领到绞刑架下,问她是选择绞索还是选择他的爱;还有一幅则是伽西莫多为了保卫藏在圣母院的爱斯梅拉达,将烧红的铅水从高高的塔楼中间倾泻而下,下面是黑压压的人群……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巴黎圣母院》插画,夜色中的巴士底狱。

  值得一记的是,2002年1月14日,我到北京拜访三联书店老前辈范用先生,在他家见到了我早年所读《巴黎圣母院》的同一版本,并且得知,此书初版于1949年4月的上海,出版者是生活书店的二线单位骆驼书店,印行1500册,编者和设计者则是范用先生。打开一看,精致的线刻插画,黑蓝色印制,拉·爱斯梅哈尔达

  (该书的译法)

  、一半是人一半是钟的怪物、审问、绞架、巴士底……都在其中了,多达43幅!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巴黎圣母院》插画,伽西莫多将爱斯梅拉达从刑场救进巴黎圣母院。

  范用先生说,这些插画是他托朋友从法国购得的画册复制的,不只是一幅画家的作品,而是多人的插画凑在一起,镌刻者也不同,这从每幅插画下方的签名即可看出,所以画风多样。据说,这些插画大多数收在1882年重版的《巴黎圣母院》中,那么,雨果生前是看过的了。有意思的是,雨果本人也是一位不错的画家,一生作画近3000幅,其中就有很多为自己的作品画的插画。

  弗里茨·艾肯伯格:《爱伦·坡故事集》和《呼啸山庄》

  孔夫子旧书网雷天兄送我一本1944年纽约兰登书屋版的《埃德加·爱伦·坡故事集》,我很喜欢:灰黄亚麻细布面平脊精装,书面图案压凹烫黑,书脊黑色块上,书名出版社名都烫金;正文足有560多页,版式按西方传统,天窄地款,书眉、页码在上(这种版式是为了阅读时手握下方)。扉页书名之下注明:“哈维·艾伦编选,弗里茨·艾肯伯格木刻插画”。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爱伦·坡故事集》中的《黑猫》插画。

  我早就关注弗里茨·艾肯伯格这位风格独特的职业插画家了(李文俊先生译为“艾岑贝格”)

  ,他曾为勃朗特姐妹的《简·爱》《呼啸山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群魔》、托尔斯泰、莎士比亚的作品,以及《格列佛游记》《旧约》、经典寓言故事等作了大量插画。从他选择的文学作品,可看出与一般“接活儿”的插画家不同,有着明确的偏好和执着。他的木刻风格突出,总是黑多白少,甚至看上去满纸黑墨;线条细密粗犷;造型夸张,富有戏剧性,极力渲染痛苦的人物、恐怖阴森的环境,但又不脱离写实的视觉效果。唯其写实,才更震撼。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呼啸山庄》插画,被感情搅得心智混乱的凯瑟琳满脑子希思克利夫。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希思克利夫和垂死的凯瑟琳紧扣着抱在一起。

  作为一位具有典型哥特艺术风格的画家,他擅长营造阴森、诡异、恐怖的气氛,而哥特艺术的主要元素蝙蝠、玫瑰、孤堡、乌鸦、十字架、鲜血、黑猫等,恰与爱伦·坡作品相契合。可以判断,他为《埃德加·爱伦·坡故事集》作插画时一定得心应手,毫无滞碍。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爱伦·坡故事集》中的《斯芬克斯》插画。

  (本文整合自《爱看书的插画》,图文内容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授权使用。)

  作者:汪家明

  整合:小盐

  编辑:风小杨

  校对:李立军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12109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