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紫砂小史》 一本书通读紫砂前世今生

1楼
123456 发表于:2019/3/14 14:21:00

  来源:扔书 微信号:art-sharin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紫砂小史》

  陈传席 著

  世纪文景 活字国际 2019年3月

  一本书通读紫砂前世今生,

  1000年紫砂演变,60位制壶大师,139件紫砂名作,尽显紫砂韵味与文心。

  明代蔡司霑在《霁园丛话》中说:“余于白下获一紫砂罐,有‘且吃茶,清隐’草书五字,知为孙高士遗物,每以泡茶,古雅绝伦。”“白下”即今之南京,距宜兴不远;“紫砂罐”即紫砂壶,古人常称紫砂壶为紫砂罐、紫罂、紫瓯等;孙高士即元代隐士孙道明,他博学好古,喜饮茶,其居处又叫“且吃茶处”。如此看来,紫砂壶至迟也在元代就存在了。 但元代的紫砂壶并不是最早的紫砂壶。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南宋刘松年《撵茶图》局部

  据文献和考古双重证明,紫砂壶在宋代就被大量生产且传之甚远。北宋诗人梅尧臣《宛陵集》卷十五中有《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居谟寄茶诗》,其中有云 :

  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

  另外,卷三十五《答宣城张主簿遗雅山茶次其韵》中有云:

  雪贮双砂罂,诗琢无玉瑕。

  梅尧臣,字圣俞,宣城(今安徽宣城)人。宣城 古名宛陵,故人称梅宛陵。他诗中说的“紫泥”“砂罂”即今之紫砂壶。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宋代陶茶撵

  梅尧臣的友人欧阳修有一首《和梅公仪尝茶》,其中有云 :

  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

  欧阳修晚年自号六一居士,也是好品茶的名士,诗中“紫瓯”即紫砂壶。

  北宋画家米芾《满庭芳·绍圣甲戌暮春与周熟仁试赐茶,书此乐章》,末云:

  窗外炉烟自动,开瓶试一品香泉。轻涛起,香生玉尘,雪溅紫瓯圆。

  宋人诗词中还有一些紫砂壶的记录。这里不再一一列举,以上足以说明紫砂壶至迟在北宋已出现的事实。

  最能说明问题的还是考古发现。

  宜兴市丁蜀镇蠡墅村西北,有一座不太大的石土山,名叫羊角山,与盛产甲泥(紫砂和日用缸器等主要原料)的黄龙山余脉相接。羊角山东北端有座龙窑。1976年7月,宜兴红旗陶瓷厂于基建施工时,挖掘出一座古代紫砂窑址,其宽约十米,长约十米多,南北走向,在当时属小型龙窑。窑侧有两排用砖砌成的垛子,其砖经测也是北宋中期的砖。从这座古龙窑遗址中发掘出大量早期紫砂壶残片,其中有的还可以复原。经考古证明,很多紫砂壶属宋中期之前烧造。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羊角山出图的松原残陶碎片

  羊角山古窑中发掘出的主要是紫砂壶遗物。原南京博物院副院长宋伯胤先生研究认为:

  第一,论其质地,原料是从蠡墅附近黄龙山采集的甲泥,胎质较细,是经过选择和精炼的。这种紫泥含铁(三氧化铁)量达9.11%。

  第二,论其形状,根据碎片复原主要是壶形器,还有少数钵子。壶大小不一,有带把手的,也有提梁的。壶把还可以分为双系把和单系把两种。壶盖亦有平盖与罩盖之分,平盖似是早期的形状。早期的壶身浑圆,晚期就出现了六角形的壶身。

  第三,论其制法,主要是手制,且经过打磨。羊角山紫砂艺匠最突出的工艺是对壶嘴与壶身、提梁与壶身粘接处理的技术,其采用了钻孔塞泥法,到晚期则出现了用竹刀刮削的技术。

  第四,论其装饰,壶身基本是素面无饰,显得十分洁净和素雅,只在壶嘴部分饰以兽头一类的圆雕,也有用贴泥手法来装饰器腹上部的。

  第五,论其烧成,紫泥因含三氧化二铁量高,所以烧成温度较低,约摄氏一千二百度左右。在废窑基内没有发现匣钵,可以断定它是直接与平焰火接触烧成,还原气氛较重,器胎断面呈紫黑色。

  根据实物考查,这五点总结是完全正确的。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南宋周季常等《五百罗汉图》局部

  北宋的紫砂壶和明清直至当代的紫砂壶比较,一般显得胎质较粗,制作也不若后代精细,而且都是较大型,很少有明清近代小巧玲珑式,其实用性大于欣赏性。这些紫砂壶多用作煮茶或煮水,既不是几案上的陈设用具,也不是用于泡茶,因为北宋人饮茶虽已渐近于清茶,但和后来的泡茶方式仍有别。

  还要补充说明,北宋紫砂壶的制造主要是继承越窑系统的成型工艺,其中包括宜兴的均山窑瓷器工艺。紫砂壶的很多形式在晋代的青瓷中皆可见到,有的类似商周的青铜器。当然,青瓷的制造也吸收了青铜器的形式。总之,其造型基本上来源于传统器皿的形式,而不是凭空创造。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揭秘东坡提梁壶  

  “苏东坡提梁壶”乃是清人摹古之作,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明清迄今,这类壶不断出现,都叫“苏东坡提梁壶”。壶身有时有异,但凡称苏东坡提梁壶者,必备一个最主要的特点:上有弯弯的三叉梁。此壶壶身作球形,上有款字 :

  “时在壬午孟冬之吉,立信陶厂出品。逸公氏摹古并镌。”逸公是何人 ?尚不敢确定。清朝乾隆至道光年间有一位惠逸公,是当时壶道高手,尤善造大壶,泥色沉着奇特,壶形古朴可爱,刻镌亦佳,皆和此壶相类。但此壶内盖上却有“郭记”一印,也许是监制者或预购壶者的印,因同时类似的壶中也有“郭记”印。如另一提梁壶乃“陈昇和制”,盖内亦有“郭记”印,亦是仿古之作。此壶上注明是 “逸公氏摹古”,可知非自创。其提梁、壶嘴、盖纽皆作树枝状,用绿泥制作。

  这种造型传为苏东坡设计,绝非完全无因。苏东坡曾四次到宜兴。我们现在常能见到苏东坡墨迹《楚颂帖》,很多书法家都临写过,其内容便是叙述苏东坡到宜兴的愉快心情,以及他在宜兴“买一小园,种柑橘三百本”的事。苏东坡对宜兴太留恋了,以至于最后在宜兴买田置宅。他喜爱宜兴的山水花草,亦喜爱宜兴的名茶,其诗《次韵完夫再赠之什,某已卜居毗邻与完夫有庐里之约云》说 :

  柳絮飞时笋箨斑,风流二老对开关。

  雪芽我为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山。

  竹簟水风眠昼永,玉堂制草落人间。

  应容缓急烦闾里,桑柘聊同十亩闲。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北宋宋徽宗《十八学士图》局部

  其中毗陵、阳羡都是宜兴,雪芽是宜兴茶中的名品。苏东坡请人在宜兴买田的信笺至今仍存于故宫博物院。苏东坡于元丰七年(1084)被命迁汝州团练副使(按:在此之前,他因为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谪至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于是离开黄州北上,九月间到达宜兴。元丰八年正月,东坡行至泗州,乃向神宗上《乞常州居住表》,要求回宜兴休养。其中有云:“臣有薄田在常州宜兴县,粗给饘粥,欲望圣慈,许于常州居住。”宜兴隶属常州,“许于常州居住”即在宜兴居住。神宗准许了他的请求。同年五月,苏东坡到了扬州,住竹西寺,马上就要到宜兴家中,他写了三首诗,名为《归宜兴留题竹西寺》。正因为他在宜兴有田,才在诗中说 “此去真为田舍翁”。其弟苏辙为苏东坡写墓志时也说:“常州人为公买田。”苏东坡在宜兴品茶,曾有“松风竹炉,提壶相呼”之句,人们便想象,苏东坡用的茶壶是提梁壶。再从考古发现来看,北宋也确实有提梁壶。于是,这种特殊的提梁壶便被称之为“东坡提梁壶”。

  本文节选自陈传席著《紫砂小史》第三章“滥觞的紫砂壶——宋代”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11328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