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海上丝路普惠两千年前的岭南人

1楼
123456 发表于:2019/3/28 18:42:00

2019年03月28日   人民网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古代画家笔下的亚洲棉。

  “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谁知严冬月,肢体暖如春。”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新制布裘诗》中的几句。诗人倾情赞美的对象是在今人眼里十分平常的棉被,身居高位的白老爷子,居然因为“一觉醒来,脚丫还是暖的”而惊喜不已,难免让人感慨古人生活的不易。据学界研究,作为舶来物种的“亚洲棉”(今天广泛种植的棉花原产地在美洲,与“亚洲棉”有所不同),早在秦汉年间就已在南粤“安家”,但直到宋末元初,随着棉纺技术的进步,才渐渐“北上”,使越来越多的普通人享受到“暖暖和和睡到天明”的舒适。

  南宋广州旅店 棉被最讨欢心

  让我们根据从故纸堆中“刨”出来的史实发挥一下想象力,假如咱俩生活在南宋末年的一个中原城市,平日里做做小生意,一个偶然的机会,受隔壁富商王老五雇佣,帮他运货,在冬日一起南下广州,住进城外大通镇的一家中档旅店。猜一下,这个旅店里最讨咱俩欢心的会是啥?说起来,你一定会大吃一惊。不是门外错落有致的花园,不是优雅的字画与瓶花,甚至不是留下了不少名人墨宝的墙上“朋友圈”(注:宋代的旅店,为了招徕客人,大多会提供一块大大的墙壁,供客人在上面写诗作文,互相唱和,称之为“诗壁”),而是客房里那一床温暖的棉被。这床被子看上去一色白,摸上去又软又暖,不知道是什么材料做的,夜里盖在身上睡觉,第二天一早醒来,还是暖洋洋的,比家里用芦絮、草絮填充的衾褥真是好太多了,如果不是王老五催着干活,真是一点不想起床。整个旅店,就数这床被子最抓人眼球,这样的好东西,来上一打都不嫌多。

  乍一读这个想象出来的场景,你会不会从鼻子里哼一声:“净瞎扯,不就是一床棉被吗,至于这么让人一惊一乍吗?”嘿,认真翻翻故纸堆,你就知道了,虽说,据学界研究,早在两千多年前,原生于印度次大陆的“亚洲棉”的种子就“搭乘”商船,顺着“海上丝路”,在岭南“安了家”;但直到宋末元初,它们一直没多少机会“北上”,个中原因,我们后文再细说。反正,在长江流域乃至中原地区,直到宋代,是不太可能见到棉花种植的,棉被、棉袄更十分稀罕。富人穿丝绸,穷人穿麻衣,这是常态,御寒的被子,富人有兽皮、羽绒被、丝絮被等多种选择,像想象中的咱俩这种小生意人,收入刚够一家糊口,就只能往麻布里塞上芦絮、杨絮乃至零碎旧布头,来当被子盖了。

  麻布套里填草絮 穷人过冬真不易

  别说一般的小生意人,连比一般人提早几百年享受到棉被温暖的唐代诗人白居易,还专门写了首“棉被赞美诗”,其中有“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谁知严冬月,肢体暖如春”的句子。一觉醒来,脚丫子还是暖的,这事居然让一代文豪惊喜不已,以至写诗庆贺,让人禁不住感叹古人生活的不易。

  白居易身为高官,有机会提前享受棉被,一般人就没这个福气了。翻翻诗圣杜甫写下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的句子:“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布衾”就是填充了杨絮、芦絮的麻布被,盖了多年,已经像铁一样冷了。杜甫虽说远不如白居易幸运,但比一般老百姓还是要过得好很多,都只能年复一年忍耐“冷似铁”的破被子,一般老百姓的冬天有多么难过,也不难想象。事实上,穷人穿纸衣、盖纸被的记载在宋代文献中并不少见。宋末元初,随着棉纺工艺的进步,顺着海上丝路“远航”而来的棉花从南粤渐渐 “北上”,穷人也能慢慢穿上棉袄,盖上棉被,还真是得到了不小的“福利”。

  棉种海上来 岭南初安家

  说到这儿,要插一句,如果你恰巧在田野里看到过棉花,那我可得提醒你,现在广为种植的棉花是从美洲引进的,又叫“新世界棉”,据学界研究,是一百多年前才引种到中国的;另据学界研究,两千多年前“搭船”在岭南登陆的棉花则原产于印度次大陆,故而称为“亚洲棉”,又叫“旧世界棉”。“亚洲棉”与“美洲棉”的区别,若去请教一个植物学家,“二倍体”“四倍体”等一堆专业术语一定会听得我们打瞌睡,此刻,我们只要知道,古代舶来棉花跟现在的有所不同,就行了。

  “亚洲棉”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登陆”岭南,但直到南宋末年,才渐渐向江南以及中原地区普及。棉花“北上”之旅如此缓慢,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当时的棉纺技术停滞不前,光用手工为棉花去籽,就得把人累个半死,接着,还得拿一个比拳头大不了多少的小竹弓把棉花弹松,才能做被絮,至于织布,用的也是小纺锤、小纺车,再勤劳的女子苦干一天,也织不了多少布。

  虽说中国丝织业与麻织业自古发达,但棉花与丝麻的“脾气”完全不同,现成工具用不上,只能干瞪眼。“亚洲棉”的“颜值”又不高,“伺候”起来又如此费劲,推广困难就在情理之中。

  不过,在难以驯服的外表下,“亚洲棉”有着一颗温暖如春的心,南粤百姓对它情有独钟。根据南宋年间的地方文献,种植“亚洲棉”的农户并不少见,广州城内还出现了专门从事棉纺业的工匠。经济殷实的旅店,一到冬天,也可以用素白温暖的棉被招徕客人。只不过囿于技术的落后,这个行业想要“扩张”就困难重重。

  棉衣棉被普及 纸衣纸被绝迹

  棉纺技术瓶颈的解决,得益于宋末元初一个叫黄道婆的贫民女子,这个我们都在中学历史课本中学过,她改良技术的诸多成就,我们也不必多说,一句话,经过她的努力,棉织品可以像丝织品一样批量生产了,而且“颜值”越来越高。黄道婆的成就并非凭空而来,有前人大量的积累,遗憾的是,古代文献对于技术进步的过程总是略略几笔带过,这个被誉为“古代纺织第一人”的贫民女子,真实姓名都没留下来,“黄道婆”之称只是因为她逃难时曾在道观居住而已,至于一点点积累技术的大量前人(其中就有广州城里的一代代棉织工匠),更淹没在历史的烟尘中。但正是这些没有留下姓名的小人物,带来了真正的变革与进步;史籍中“凡棉布御寒,贵贱同之”的记载,其实是对这些小人物的无声赞美。

  据史料记载,从元初开始,“亚洲棉”逐渐北上,遍及大江南北。此后,官方开始以棉衣取代麻衣,为穷人送温暖。此外,牢里的犯人也沾了光,大德年间(1297~1307),官府开始发放棉衣、棉被,让他们安然过冬。在棉衣、棉被极其稀罕的年代,穷人都时不时要盖纸被,囚犯过冬就更难了,棉衣、棉被的确大大改善了他们的处境。一条互通有无、包容开放的“海上丝路”带来的改变,就这样深入人们的生活,不露痕迹却又扎扎实实地造福我们的祖先。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09473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