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一般来说,对于瓷器,我们首先关注到的是它的造型和颜色。之前我们已经推送了一些关于器形识别的文章,今天简要介绍一下瓷器的“釉色”。大多数瓷器以“胎”为骨,以“釉”为衣,我们所能观察到的瓷器的“颜色”,实际上是它外部所施釉水的颜色。
本篇文章主要介绍“颜色釉”,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众多的“釉色”是如何形成的?我们通过什么标准来分辨釉色呢?
PS:文末有瓷器DIY小游戏,不可错过哦!
清雍正款十二色釉菊瓣盘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颜色釉,是瓷釉的一种,在基础釉料中加入氧化金属着色剂,在相应的烧成气氛下,釉面会出现特定的色泽。按照烧成温度,颜色釉可分为“高温釉”和“低温釉”。文献中提到的颜色釉名目繁多、品种多变,反映出古代高超的制瓷水平。
颜色釉的分类
来自吕成龙:《中国古代颜色釉瓷器》
壹丨 青 釉
青釉是中国瓷器最早、也是体系最为庞大的颜色釉,有20多种派生的青釉颜色。施青釉的瓷器称为青瓷。青釉并不是单纯的青色,多为青中泛黄、泛灰或者泛绿。它以铁为主要着色元素,以氧化钙为主要助熔剂,经还原焰烧成;含铁量越高,呈色越深。
青釉始见于商代中期,此后历代都有烧造。早期瓷器均属青釉系统,著名的青釉有被誉为“千峰翠色”的唐代越窑青釉,唐、五代时期创烧的秘色,宋代龙泉窑烧制的粉青与梅子青,明代永乐的翠青、冬青,清代雍正的粉青、豆青等等。
北朝青釉莲花尊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粉 青 釉
南宋龙泉窑创烧,宋代官窑和明清景德镇窑均有佳作。龙泉窑是青瓷烧造中的翘楚,其中以粉青和梅子青为上佳釉色。粉青呈粉润的青绿色,比梅子青、冬青、豆青都浅一些,青绿淡雅,釉面光泽柔和,如半透明的青玉。
清雍正粉青釉凸花如意耳蒜头瓶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梅 子 青 釉
南宋龙泉窑创烧,釉色浓翠莹润,色调可同翡翠媲美,因颜色类似青梅的青翠欲滴之色而得名。釉面玻璃化程度高、略透明,光泽度强,如同美玉一般。
明龙泉窑梅子青釉玉壶春瓶
首都博物馆香江雅集收藏大展,摄影:动脉影
豆 青 釉
宋代龙泉窑创烧,流行于明清两代,多见于清雍正、乾隆时期。釉色青中泛黄,釉面色泽比粉青、梅子青弱。明代豆青釉基本色调以青中闪黄为主,但青色比以前淡雅。
清代豆青色淡雅柔和,色浅者淡若湖水,色深者绿中泛黄,釉面凝厚。除了作为瓷器单色釉,清代还有以豆青釉为青花色地的。
清豆青釉荷叶形瓷笔掭
现藏杭州市博物馆,摄影:动脉影
清乾隆豆青釉凸蕉叶纹四系盖罐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东 青 釉
又称“冬青釉”,据蓝浦《景德镇陶录》记载,为北宋汴京东窑(在今河南开封陈留)所烧,故名东青。今日所见东青釉为清代雍正时期景德镇烧造,釉色青中闪绿,苍翠欲滴;釉面平润,色泽稳定,以豆青为主要色调。
明永乐冬青釉高足碗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康熙冬青釉菊瓣瓶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翠 青 釉
明代永乐时期创烧,釉色青嫩如翠竹,呈色较浅,色泽光润,玻璃质感较强。釉面细腻,垂釉尤其浓艳,釉中有密集的小气泡。
明永乐翠青釉三系盖罐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天 青 釉
特指宋代河南汝窑烧制御用青瓷的一种釉色。汝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其清淡含蓄的淡天青色釉取胜宋代诸窑,谓之“雨过天青”,文献记载汝窑瓷器以玛瑙末入釉。
釉面润泽,汁水莹厚,有如堆脂。釉色青蓝如澄澈的天空,釉中显露蟹爪纹、鱼子纹,釉表有鱼鳞状的开片。汝窑釉色莹润多变,除天青色,还有豆青、卵青、粉青、天蓝、虾青等色。明清两代多有仿汝釉的瓷器作品。
明宣德仿汝釉盘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乾隆仿宋汝釉圆洗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其实五大名窑中的汝窑、官窑和哥窑所制的釉色均属青釉系统,明清时期仿制水平大为提高,几可乱真。
南宋官窑青瓷葵口碗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清雍正仿哥釉塑贴三羊瓶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贰丨青 白 釉
北宋景德镇窑创烧的高温色釉,介于青白两色之间,青中显白、白中闪青。釉质细薄晶莹润泽,质感如玉,加上胎体极薄,器上的暗雕花纹内外皆可映见,在花纹边上显出一点淡青色暗影,其余几乎都是白色,故也有影青、映青、隐青、罩青之名。
宋青白釉菊瓣盏
首都博物馆香江雅集收藏大展,摄影:动脉影
南宋景德镇青白釉鸭形香薰
现藏芝加哥艺术学院
叁丨白 釉
白釉的烧制工艺比青釉复杂,我国古代白釉其实都是透明釉,并非釉本身呈白色,视其白色是因为含铁量低的白色瓷胎或化妆土映衬的。
白釉瓷器的烧制成功,为后世彩瓷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白釉烧成是陶瓷史上的一件大事。白釉瓷一直是我国北方地区瓷窑的主流产品,最早可上溯至北朝时期,早期白瓷普遍泛淡青色,隋代之后白釉烧制水平逐渐提高,唐代邢窑烧制白瓷为诸窑之冠,洁白光润,有“类银似雪”的效果。
唐代以北方邢窑之白瓷和南方越窑之青瓷形成著名的“南青北白”局面。宋以定窑白瓷为代表,白中多泛牙黄;宋代德化窑称乳白色,光亮洁净。
隋白釉罐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唐邢窑白釉壶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卵白釉是元代景德镇窑创烧的高温色釉新品种,因釉呈失透状,色白微青,颇似鸭蛋皮的颜色,故名“卵白”。元代最高军事机关“枢密院”在景德镇订烧的卵白瓷器,在器内以印花为主的纹饰中,往往对称印有“枢”、“府”两字,所以也称其为“枢府釉”。洁白润泽的卵白釉,实为明代永乐甜白釉的前身。
元景德镇窑卵白釉印花“太禧”铭云龙纹盘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甜 白 釉
明代永乐时期创烧的一种半脱胎白瓷釉色,亦作“奶白”、“填白”,釉质洁白,温润似玉,呈半木光状,具有甜润的白糖色泽。“甜白”一说来自明万历年间,后人多认为以此命名是因为其釉质洁白甜净,给人以“甜”的感觉。
也有一说,考证其与白砂糖的颜色相似,故名。有明一代,白瓷生产从未间断,这与元代以来皇帝崇白的心态有关,同时白瓷也是最佳的饮食用瓷和祭祀用瓷。
清乾隆甜白番莲纹碗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摄影:动脉影
象 牙 白 釉
即“德化白釉”,德化窑是我国古代南方著名瓷窑,因窑址位于福建省德化县而得名。德化窑最迟始于宋代,盛于元、明,衰于清代。明代德化窑所产白瓷,在全国尤为著名,以瓷塑像最负盛名。
象牙白釉特指明代德化窑所产的白釉,其色泽光润明亮,乳白如凝脂,在光照下,釉隐现粉红或乳白。欧洲人还称之为“中国白”、“猪油白”、“鹅绒白”等。
清德化窑白釉暗花胆式瓶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肆丨酱 釉
即酱色釉,一种以铁为着色剂的高温釉,釉色如柿黄色或芝麻酱色。商代后期原始青瓷上偶有出现,东汉时期比较盛行。宋代定窑所烧酱釉瓷器,后世称为“紫定”。
明代酱釉是在元代基础上烧造的,色调似佛教僧侣穿旧的僧衣,故而称为“老僧衣”色。清代康、雍、乾时期酱釉比明代更胜一筹,被称为“紫金釉”;紫金釉是景德镇御窑厂专门生产的仿古釉色之一。紫金釉有红、黄两种,红者是呈色较深泛红的,黄者是呈色较浅泛黄的。
明宣德酱釉盘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伍丨黑 釉
釉面称黑色或黑褐色。黑釉的主要呈色剂为氧化铁及少量或微量的锰、钴、铜、铬等氧化着色剂。黑釉瓷出现于东汉中晚期,唐宋大量烧造,定窑所产黑釉瓷被称为“黑定”;福建建窑和江西吉州窑为当时流行的斗茶风气曾大量生产黑釉瓷,日本人称之为“天目”。
乌 金 釉
清代康熙时期景德镇窑烧造的黑釉又称“乌金釉”,是名贵的以氧化铁为主要呈色质的颜色釉瓷,是黑釉中最莹亮的一种——它是以含铁量高达13.4%的乌金土入釉配制而成,还含有一定量的锰和钴,黑亮似漆,晶莹可爱。
东晋德清窑黑釉鸡头壶
现藏北京博物院
宋吉州窑黑釉剔花梅瓶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陆丨黄 釉
黄釉是以适量的铁为着色剂,在氧化焰中烧成,也称铁黄,有高温与低温之分。
低 温 黄 釉
一种用低温氧化焰烧成的、含铅量很高的透明釉,即铅釉,最早出现在汉代陶器上,显橙红色泽。大约在西汉时期发明了这种施釉陶器,也就是后来人们所称的“釉陶”或“铅釉陶”。
汉代的低温釉主要有绿色和棕黄色两种,棕黄色较早,绿色出现略晚。棕黄釉的着色剂是氧化铁,绿釉的着色剂是氧化铜。
随着时代推进,唐代唐三彩的釉色除了棕黄色和绿色之外,还出现了白色、蓝色和紫色;蓝色着色剂是氧化钴,紫色着色剂是氧化锰。唐三彩上的钴蓝釉是我国最早的低温蓝釉。瓷器上纯正的黄釉始于明代永乐年间。
娇 黄 釉
一种以氧化铁为着色剂,以氧化铅作主要助熔剂、用氧化焰烧成的低温釉。明代之前的低温黄釉均施于陶胎上,色调多为黄褐色或深黄色。
明代景德镇窑的低温黄釉在瓷胎上施釉,呈色深浅不同,但一般趋向于明黄色,釉面光亮,釉层晶莹透澈。以明弘治时期的黄釉瓷最负盛名——颜色纯正、娇嫩明亮,犹如涂抹的鸡油,也称“鸡油黄”、“娇黄”。
由于黄釉瓷器的施釉方法是将釉浆直接浇在白釉瓷器或素烧涩胎上,亦称“浇黄釉”。明代黄釉瓷作帝王的饮食器和地坛祭地的专门用器。
明弘治黄釉描金罐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淡 黄 釉
清代雍正时期景德镇窑利用从西方引进的以氧化锑为呈色剂的釉料,创烧出的一种低温锑黄釉。康熙时已在珐琅彩瓷上使用。从雍正到道光,多有烧造。
这种颜色比传统浇黄釉更为浅淡典雅,故称“淡黄釉”;因其极似蛋黄之色,故又称 “蛋黄釉”。清代文献称之为“西洋黄”、“洋黄”。
清雍正淡黄釉瓶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高 温 黄 釉
青绿色是含铁的石灰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下烧成的,而在高温氧化气氛下,则成黄色。唐代即出现高温黄釉瓷,以寿州窑的黄釉瓷最为著名。
米 色 釉
亦称“米黄釉”,一种以氧化铁为着色剂的高温黄釉,呈色淡雅,黄中泛白,极似小米之颜色,故名。景德镇窑生产米黄釉始于宋代,深者黄中微泛红,浅者黄中泛白。清代景德镇窑生产米色釉始于康熙时期,以后各代亦有烧造,而以雍正时期最多且质量最好。
清雍正米黄釉白鱼纹盘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茶 叶 末 釉
一种经高温还原焰烧成的铁结晶釉,属于高温黄釉。釉面呈失透状,釉色黄绿掺杂,绿者称茶,黄者称末,古朴清丽,颇似茶叶细末,俗称“茶叶末”。
它起源于唐代黑釉,是烧黑釉过火而出现的一个特殊品种。明代所产茶叶末釉,称为“鳝鱼黄”,釉色黄润,带黑色或黑褐色斑点,像鳝鱼的皮色。
清代康熙时有蛇皮绿、鳝鱼黄等名目;雍正、乾隆时称为“厂官釉”,乾隆时期烧制最为成功。雍正时釉色偏黄,乾隆时偏绿的较多,俗称“蟹壳青”、“茶叶末”等。
清乾隆茶叶末釉牺耳尊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柒丨绿 釉
以铜为着色剂,铅化合物作为基本助融剂烧制的传统釉色。
汉代即有铅绿釉,宋代定窑烧制的绿釉被称为“绿定”,是珍贵的名品。明代占主导地位的绿釉是孔雀绿釉,永乐时期烧制比孔雀绿更浅淡的淡绿色釉,明代早期的“瓜皮绿”釉是二次烧成的低温釉。
清代康熙时期绿釉烧制达到鼎盛,色调比较丰富,有松黄绿、龟绿、湖水绿、松石绿、鱼子绿、秋葵绿等等。
辽绿釉划花单柄壶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瓜 皮 绿 釉
玻璃质的低温铜绿釉,汉代以后由低温铅绿釉发展而来,着色剂是氧化铜,氧化铅为主要熔剂。明宣德时期景德镇窑就有生产,以明嘉靖时最为多见。
明代之前的低温铅绿釉多施于陶胎上,釉面多呈晦暗的青绿色;明代低温铅绿釉则施于瓷胎上,其色翠绿,透明光亮,一如西瓜皮之色,故称“瓜皮绿”。因其施釉方法一如黄釉,是将釉浆浇在素烧过的瓷胎上,故也称“浇绿釉”。
清代康熙时期烧制最为成功,雍正时期的比康熙时期的厚而润,淡绿色略泛黄,似春天的柳叶。乾隆时期瓜皮绿颜色较深,略逊于雍正釉色。瓜皮绿有深浅二色,深者为浓绿,无纹片;浅者为嫩黄瓜色。
明嘉靖瓜皮绿釉暗划云凤纹尊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孔 雀 绿 釉
亦称法绿釉、法翠釉、翡翠釉等,是一种以氧化铜为着色剂,以硝酸钾为主要助熔剂的透明蓝绿色釉,其色美如孔雀之尾羽,极为艳丽。
最早见于宋代磁州窑器上,元代景德镇窑才开始烧造孔雀绿单色釉,明永乐时御窑厂首次烧造这种低温釉,色泽淡雅明快,釉面匀净。明代以正德时期的孔雀绿釉最佳。
明代孔雀绿釉瓷器产量不大,清康、雍、乾三朝孔雀绿釉瓷器的产量和质量均攀历史最高峰。釉层厚薄不同,呈色也存在差别,釉厚的浓重葱翠,釉薄的淡雅明艳。康熙时期孔雀绿釉的绿色调较重,雍、乾时期蓝色调较重。
清康熙孔雀绿釉荷叶式洗
现藏首都博物馆
郎 窑 绿 釉
清代康熙时期景德镇窑烧造。与郎窑红相比,它也许是烧造郎窑红制品时产生的变种——郎窑红制品在烧成后期误被氧化,是里外釉面呈现青绿色调,故也称“苹果青”。
其釉层凝厚,光亮莹澈,玻璃质感较强,有类似宋代哥窑瓷器上的细碎片纹,故也称“绿哥窑”。另外一种是因器物里外分别处于还原和氧化气氛中,形成器里釉为红色,器外釉为绿色的特殊效果,被称为“反郎窑”。郎窑绿瓷器异常罕见。
清康熙郎窑绿釉撇口瓶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松 石 绿 釉
又名“西湖水釉”,清代雍正时期创烧的绿釉名品,其色青绿,类似天然绿松石之色。
清乾隆松石绿釉镂空冠架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秋 葵 绿 釉
比松石绿略浅,似秋葵叶色,釉色浅绿泛黄。
清雍正秋葵绿釉如意耳瓶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黄 绿 釉
清代雍正朝低温铜绿釉品种之一。
清雍正黄绿釉小碗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葱 绿 釉
清代雍正时期创新品种,其色浅绿泛黄,恰似葱心的颜色,故名。主要见于雍正朝,之后少有生产。
清光绪葱绿釉碗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淡 绿 釉
随着康熙时画珐琅料从欧洲的传入而产生的一种绿釉。
清康熙淡绿釉暗花螭纹杯碟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捌丨红 釉
铜作为着色元素在低温氧化气氛中形成了汉代的铅绿釉,而在高温还原气氛中可呈现瑰丽的红色。唐代长沙窑偶然有过高温铜红釉的制作,宋代钧窑把铜引入含铁的青釉中形成了玫瑰紫、海棠红等铜红窑变釉,但这些都不是通体一色的红色釉。
直到元代,景德镇才攻克了铜红釉烧造困难这一难题,开始批量生产通体红色的高温铜红釉瓷器。不过元代的铜红釉色调偏暗,这一问题到明永乐时期才得到进一步解决。
鲜 红 釉
明代永乐鲜红釉最负盛名,为高温铜红釉,釉色莹润透亮、较元代更为纯粹鲜艳,如初凝的鸡血。鲜红釉有诸多名称,宝石红、霁红、祭红、积红、极红、醉红、宣烧、等均指此时的高温铜红釉。明宣德之后铜红釉烧造少有烧制,佳作更是罕见。这一困境直到清康熙时期才出现新的转机。
明永乐红釉僧帽壶盖
现藏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摄影:动脉影
郎 窑 红 釉
亦称“郎红”、“红郎窑”、“牛血红”、“鸡血红”等,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在模仿明代宣德鲜红釉基础上派生的新品种,“郎窑”指当时的督窑官郎廷极。
郎窑红的红釉不仅呈色稳定均匀,而且还具有流动感。仔细观察,从上到下,器物的红色从浅到深分布,由于红釉厚重、向下垂流,器物的口沿釉层较薄,露出一圈白边(称“灯草边”),靠近底部的颜色近乎黑红;由于采用特殊的工艺,红釉流至底部没有高低不齐地向下垂流、而是奇妙地凝聚到此为止,在底部形成整齐的边缘——这就是俗称的“脱口垂足郎不流”。
郎窑红釉瓷莹澈浓艳,有强烈的玻璃质感;郎窑红的釉层凝厚、色调温润,像宝石一样光润明艳。
清康熙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豇 豆 红 釉
豇豆红釉和郎窑红釉一样,是清代康熙时期创烧的高温铜红釉,红釉中因部分氧化而产生绿色苔点,“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因釉色似豇豆之色,故名。
豇豆红釉总体来说没有郎窑红釉那样厚重浓艳,釉色偏浅,且颜色并不完全一致均匀,出现自然的或红或绿或灰的斑点。
豇豆红因呈色的不同有各种雅名,色泽红艳的叫“美人醉”、“桃花片”;釉色形成绿而带深浅苔片的叫“苹果绿”;釉色浅而带灰的叫“娃娃脸”,更浅的叫“乳鼠皮”。豇豆红釉因其色妩媚淡雅而富有诗意,常作文房等小器的釉色。
清康熙豇豆红印盒
现藏波士顿美术馆 摄影:动脉影
霁 红 釉
亦称“祭红”,清代康熙时模仿明宣德鲜红釉所制,烧造极其困难。
清雍正祭红釉长颈瓶
现藏南京博物院摄影:动脉影
矾 红 釉
明代嘉靖之后鲜红釉实难烧造,矾红釉因容易烧造而用来代替。矾红是一种低温红釉,以氧化铁为着色剂,在氧化气氛下烧成,亦称“铁红”。因其施釉方法是用毛刷蘸釉把它涂抹在已烧成的白釉器上,釉面常常可以见到明显的刷痕,亦称“抹红”。矾红釉的颜色没有鲜红釉那样浓重艳丽,微微偏橘。
明嘉靖矾红釉梨式执壶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珊 瑚 红 釉
始创于清代康熙年间,雍正、乾隆时期盛行。釉色均匀,釉面光润,其色红中闪黄,可与天然红珊瑚之色媲美。珊瑚红釉还常用作色地、或描金装饰、或绘以粉彩、珐琅彩等。
清雍正珊瑚红釉双耳炉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金 红 釉
以金为着色剂、烤烧而成的低温红釉。因其技术来自西方,又称“洋金红”、“西洋红”。而西方多称之为“蔷薇红”、“玫瑰红”,如胭脂之色,故名。呈色有深浅之分,浅淡的一般称“胭脂水”,比胭脂水更淡的叫“淡粉红”,比胭脂水浓重的叫“胭脂紫”。金红釉创烧于康熙末年,雍正时期制作最精。
清雍正淡粉釉瓶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玖丨蓝 釉
唐三彩中首次使用钴为着色元素,形成蓝色的釉色;但这种低温釉色唯有亮丽之感,缺乏深沉色调。高温钴蓝釉是元代景德镇窑的创新品种,并在元代已达到很高的烧造水平,亦为明代霁蓝釉的前身。高温钴蓝釉比高温铜红釉呈色稳定,烧造难度稍低,因此出土物与传世品较多。
元蓝釉白龙纹盘
现藏大维德基金会,摄影:动脉影
霁 蓝 釉
明代的蓝釉也称霁蓝、积蓝、宝石蓝、霁青等等,是一种含氧化钴2%左右的高温石灰碱釉,色调深沉稳定。清代霁蓝釉从顺治开始各朝都有烧造,技术水平稳定高超。
清雍正霁蓝釉渣斗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洒 蓝 釉
明代宣德时期景德镇窑首创,亦称青金蓝、雪花蓝、盖雪蓝等。也是一种氧化钴为着色剂的高温色釉,其蓝色中夹杂着白色小斑点,分布自然,犹如片片雪花飘落在蓝地上,外观效果极似天然青金石的色泽,故名。
明代洒蓝釉器物较少,清康熙之后得到发展,质量和产量均有提高。雍正时期的洒蓝釉多模仿天然青金石的色泽,釉面有较浓重的青褐色,也有称之为“鬼脸青”的。至此之后洒蓝釉较少生产。
清康熙洒蓝釉描金棒槌瓶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回 青 釉
明代嘉靖、万历景德镇窑创烧的高温钴蓝釉,所用青料是当时特有的进口回青。呈色不如祭蓝釉那样浓重,而是浅淡的蓝色,有的则蓝中泛灰。嘉靖以后回青釉瓷器明显减少。
明嘉靖回青釉碗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天 蓝 釉
清代康熙时期景德镇窑创烧的高温颜色釉,釉中氧化钴的含量不到1%,其色浅淡,浑然一色,似天空之蔚蓝而得名。天蓝釉色调淡雅匀净,令人赏心悦目,可与康熙时期豇豆红釉媲美,常作文房等小器的釉色。康熙之后各朝多有生产,不过颜色都不如康熙时期浅淡风雅,雍正、乾隆时期的天蓝釉颜色也存在较大差别。
清康熙天蓝釉凸拐耳梅瓶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孔 雀 蓝 釉
一种以氧化钴为呈色剂的低温色釉,釉层清澈透明,色如孔雀羽毛上的蓝色,故名。其釉色蓝若宝石,晶莹润泽,釉表有极细微的鱼子纹。有一部分孔雀蓝釉器可能属于以氧化铜为呈色剂的孔雀绿釉器中颜色偏蓝的一种。与孔雀绿釉相比,数量较少。
明代景德镇窑孔雀蓝釉盘
现藏南京市博物馆
拾丨紫 釉
亦称“茄皮紫釉”,因施釉多用浇釉法,也称“浇紫釉”。主要着色元素为锰,唐三彩中即有紫釉出现,景德镇窑的紫釉瓷始烧于明代弘治时期。由于配料和窑火气氛变化有别,紫釉呈色亦不同,有深、浅茄皮紫、葡萄紫、玫瑰紫等色。淡茄皮紫似未熟的茄皮,呈淡紫色;深茄皮紫较为多见,呈熟透茄皮之黑紫色。
清康熙茄皮紫釉螭耳瓶
拾壹丨金 釉
清代康熙时期创新品种,是在白釉瓷器上涂抹调和好的金粉或银粉、经低温烧成后,呈现出类似纯金、纯银那样富丽的效果。
清康熙金釉碗
拾贰丨钧釉与窑变釉
宋代钧窑创烧的高温颜色釉,呈色有月白、天青、天蓝及玫瑰紫、海棠红等。宋代钧釉基本釉色是各种浓淡不一的蓝色乳光釉,较深的称天蓝,较淡称天青,比天青更淡的称月白。因在烧制过程中釉料掺入的铜被氧化常出现红紫色斑块,釉色呈现出青中泛红、红中泛紫的艺术效果。
钧釉的烧制难以准确掌握,即使是同样的配方,色釉的厚薄、窑位的放置、温度的高低稍有差别,瓷出窑即有千差万别,因此亦称为“钧无双”。
景德镇窑明代仿钧只有宣德一朝,数量很少,仅追求釉色,不模仿造型。清雍正朝唐英督造御窑时,真正开始对钧窑瓷器进行潜心仿制并取得重要成果,唐英在仿古瓷方面以仿钧釉成就最高。
宋钧窑月白釉瓶
清雍正仿钧窑变釉葵花式三足花盆托
窑变釉是窑内变化所得。瓷器在窑内烧成时,由于釉中含有多种呈色元素,经氧化、还原作用,出窑后即出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其出自偶然又色彩缤纷特别,也称之为“花釉”或“窑变花釉”。
窑变花釉早在唐代之前青釉瓷器上就偶有窑变现象,唐代鲁山窑的黑釉花斑瓷,称“花瓷”;宋代钧窑生产的瓷器红、蓝、灰白互相交织,形成千姿百态的釉色分布。
清代已把窑变釉作为一种颜色釉专门生产,是雍、乾时期景德镇窑在仿钧基础上的一个新品种。多种呈色剂交融在一起,在高温下熔融垂流,变幻无穷——其中那种纹理流淌成火焰状的釉面,闪红的俗称“火焰红”,闪青的俗称“火焰青”。
清雍正窑变釉贯耳瓶
拾叁丨炉 钧 釉
低温炉中烧成的钧釉,实际上是清代雍正时期景德镇窑一种仿宜钧的产品(宜钧,宜兴仿钧釉的产品,有天青、天蓝、芸豆、月白等品种,釉层较厚,开片细密,不甚透明,氧化气氛烧成。盛于明清),可分为素、荤两种,素者不见红点,荤者有红点。雍正时期炉钧釉泛有圈状红点,其红色并不鲜艳,红中泛紫,似刚成熟的高粱穗色,因此常称之为“高粱红”。
清雍正炉钧釉水丞
瓷器的釉色是一个极为庞大复杂的体系,我们现在看到的实物与它的釉色名字或许存在一定的认识差异,这是很正常的,每种釉色都经过了历朝历代的变化发展,而同一时期、甚至同一窑炉生产的釉色可能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它的面貌决不是单一和稳定的。
笔者囿于笔力和篇幅,尽量覆盖常见的釉色种类,采用的图片是该釉色瓷器中较为典型的文物图像,希望读者能从中一窥古代瓷器千变万化、异彩纷呈的绚丽一面——它的色彩、光泽与质感均折射出我国古代出神入化的工艺水平。
来源:新浪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