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来源: 新京报
紫砂壶的历史始于一千多年前,至今却仍为爱茶者所好。文人最怕被人说“俗”,紫砂壶恰恰便是古代文人彰显雅趣的玩物,他们结交紫砂艺人,甚至亲自动手搞制作。关于紫砂壶,有哪些答案是我们要知道的?
(本文是一篇与美术史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传席的虚拟访谈,围绕8个有关紫砂壶的发问,对《紫砂小史》一书的内容进行了摘编整合。)
Q1:近年来关于日本的民艺之美、匠人精神、器用之魂的书籍很受图书市场欢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与普通生活息息相关的器用设计,但感觉很多普通人对历史悠久的紫砂有隔膜和误解,觉得只有喝茶的人,上了年纪的人,或有投资和收藏需求的人才有必要了解它,甚至觉得它老气过时,不过如此。在您看来,现代人,特别是年轻人,为什么还要了解紫砂壶?
A:我可能是国内第一个真正从学术角度研究紫砂壶的人,我为什么觉得紫砂壶值得中国人关注、欣赏和研究呢?因为我一直觉得中国的文化值得自信,其中就包括了紫砂壶,可以说,中国的紫砂壶文化世界第一。
紫砂壶这个物件看着小,内涵却丰富,是中国文化里非常重要的部分。你看中国宋代以后的历史和文化都在紫砂壶里面有反映。比如,紫砂壶上面可以画画、题诗、题文,寄寓了历代匠人、文人的价值观和美学思想。另外,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中西文明的交流、英国和西班牙海上霸权的历史……都在这把紫砂壶里有反映——像明万历之后为什么紫砂壶兴盛呢?因为有资本主义萌芽,购买力高的商人群体、有闲阶层出现了,再加上文人群体极力鼓砍紫砂,品茶赏壶的风气大长,最终紫砂泥巴被玩出了堪比黄金的高价。
紫砂壶还曾是中国很重要的文化和贸易输出内容。中国南海出土的清代沉船上,就挖出过出口欧洲的紫砂壶。早期是西班牙来买壶,后来是英国买壶,英国从中国贩壶的历史更长,因为英国建立海上霸权时间更长。当时英、荷、德民间都使用中国的紫砂用品,甚至还自己仿制宜兴紫砂的样式制壶。
所以紫砂壶不但是实用器物,还显示出较高的文化层次,集绘画、诗文、书法、印章、雕塑等于一身,折射出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如果一个人能真正地、全面地欣赏和研究紫砂壶,增加的知识非止一端。俗话说“一花一天堂”,我们可以从一把紫砂壶中见到整个大千世界。
Q2:很多人对中国的书法、绘画有较明确的品评标准,但对紫砂壶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却概念模糊,即便它在生活中更常用常见。陈老师对紫砂壶的赏鉴标准是什么呢?
A: 我在中国的紫砂研究领域,最早提出了“品壶六要”的赏鉴标准,主要是神韵、形态、色泽、意趣、文心、适用六点。
神,指精神生动 ;韵,指风姿仪致。有神韵的壶,都富有鲜明的个性与生命的活动感。
关于形态,壶的形有筋纹形、几何形、自然形“三形”,态有静态、动态、平态“三态”。此外看壶时还可以遵循基本的“三平”法则,就是壶把和壶嘴的最上端要与壶口相平,这样比较有均衡美,当然制作者也可以突破这一点。另外,在看壶的实形时,也别忘观察它的虚形:比如壶把和壶体之间的空间,这类空间对壶的美观和雅俗影响很大。
至于色泽,根据用泥的不同,紫砂壶的壶色有紫、黄、朱红、乌、 白、绿、棕等多种,如果调和加工,种类就更多,值得细细体会,区分雅俗。
壶的意趣可以有多种,可以是薄小玲珑之趣、厚重古朴之趣 ,也可以是清刚爽利之趣 ,总之要让人见了生出美好之联想。
文心,是指在壶体上题诗、铭文、作画、钤印、刻款,寄托制作者的心境情怀。但很忌讳文理不通,诗无深义,或书法拙劣,画意粗俗 。
适用,就是说进水、泡茶、倒茶、置放、持握各项功能都要完备,真正方便于人们使用。
Q3:紫砂壶最早大约在何时产生?当时大致是怎样的形态?
A: 一些紫砂壶的早期文献说紫砂壶起源于明代,不过,现在这种说法被考古发现和其他史料改变了,有专家认为最晚在北宋的宜兴,人们就已经大量生产紫砂壶。 当时的一些诗作也可以证明,比如北宋诗人梅尧臣就作诗说: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
1976 年人们在江苏宜兴的羊角山挖掘出一座古代紫砂窑址,里面有大量早期的紫砂壶残片,经考古证明,很多为宋中期以前烧造。它们采用的紫泥原料含三氧化铁量达 9.11%。经过碎片复原发现,它们主要是壶形器,还有少数钵子。壶身多浑圆,有带把手的,也有提梁的,壶盖也有平盖与罩盖之分。制法主要是手制,且经过打磨。它们和明清直至当代的紫砂壶相比,胎质和制作都不够精细,尺寸较大,实用性大于欣赏性,当时人多用来煮茶或煮水。
北宋紫砂壶其实有继承越窑系统的瓷器成型工艺,借鉴了古代青瓷和青铜器的某些形式。总之,造型基本上来源于传统器皿的形式,不是凭空创造的。
Q4:现在所知的第一把完整的紫砂壶又是怎样的?大约是什么时期的产物?
A:吴经墓出土提梁壶应该是现存完整的紫砂壶中有可考年代的最早一把,1965 年出土于南京中华门外马家山油坊桥吴经墓,现在藏于南京市博物馆。墓中还出土了一块砖刻墓志,专家据此推知这把提梁壶制作于嘉靖十二年之前。吴经是明代的司礼太监。紫砂壶当时被作为太监的陪葬品,说明它是珍贵之物。
这把壶的质地比较粗,砂质,通体呈肝红色,制作方法、烧造工艺和火候之高,与宜兴羊角山宋代古窑中出土的紫砂陶残片完全 一致。
Q5:国内产紫砂器的地方不止宜兴一处,但为什么人们最推崇“宜兴紫砂”,公认宜兴产的紫砂壶最佳?
A:紫砂器制作最早就是在宜兴兴起的,此地关于这方面的经验、人才和作品积累最丰厚,是无可置疑的“陶都”,所以“宜兴紫砂”概念很深入人心。
大家推崇宜兴紫砂壶,还有非常关键的原因——在长期的紫砂制作实践中,中国的陶人们发现,江苏宜兴丁蜀镇的丁山、蜀山两地所产的陶泥,是制作紫砂壶的最佳原料。其他地方的泥,效果总不如丁、蜀二山的泥质细腻和效果佳,很多只能用来制作缸、盆等较粗糙的用品,或者根本就不能用。
关于宜兴产紫砂泥最佳,后来有了科学依据。进入现代之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用现代显微结构对宜兴紫砂陶做了分析,发现其矿物组成属含铁的黏土 — 石英 — 云母系,然后显微结构的主要特征是团粒结构, 这些都让紫砂陶不仅透气,还具有吸收茶香的功能。
Q6:听说过著名的供春壶。制作者供春是明代文人的家童,却被历代陶人视为鼻祖和天下良工。为什么一位家童会有如此之高的历史地位?
A:供春其实是明代中期学使吴颐山家的家童,吴颐山还在金沙寺读书时,供春趁陪读做杂活的空闲,偷偷模仿老僧人的做法,淘洗陶土,糅合成坯,用手指捏筑内外,模仿树瘿也就是老树上的瘤或疤节,制成了一把腹部遍布自然纹理的树瘿壶。他只有这把壶流传下来。清末民初时,一个叫储南强的人在苏州冷摊上无意中发现了它,以一块银元买回,然后几经调查考证,得出是供春原作的结论。1949 年后,储南强把供春壶捐献给了国家。
关于供春壶,确切的说法是供春树瘿壶,原作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壶把下有“供春”二字。虽然北宋就有了紫砂壶,但现存有作壶者姓名的紫砂壶却是从明代供春开始的,早于供春的制壶名匠的名字都没有传下来,所以供春在紫砂制壶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至于“鼻祖”和“天下良工”的说法,来自清代文人吴梅鼎在《阳羡茗壶赋》中对供春的称赞,后来被世人接受。
Q7:古往今来有很多文人喜欢紫砂壶,甚至积极参与紫砂的制作。像清代南方文人几乎都热恋紫砂壶,清末“上海画派”最著名的两大家任伯年、吴昌硕不但自己订制使用,还喜欢在壶上作书铭。文人与紫砂是怎样结缘的?
A: 文人与紫砂结缘,可从明代说起。明中期后,党争十分激烈,互相残杀的情形严重,文人们掀起隐居高潮,变得清闲,开始“玩物”,其中一部分兴趣投向了紫砂壶,譬如陈继儒等。他们结交紫砂壶艺人,帮助对方设计,在壶上刻铭作画,甚至直接动手制作。这既是对压抑现实的逃避和对抗,也和他们潜在的欲求有关——施展自己的天赋、抒发自己的情思、表达审美观。比如明代文人文震亨就在《长物志》一书中评论哪种壶为雅,哪种壶为俗,并说“茶壶以砂者为上”。 当时“青花白地”的瓷器,是被文人们攻击为“俗式”的。紫砂不仅一直是中国文人的雅爱之物,也是文人参与制造之物,审美观始终受到文人思想的影响。
文人们这样做,帮助紫砂陶丰富了文化内涵,提高了艺术层次,反过来又增加了文人对它的喜爱之情。这种喜爱,也和他们不屑于物质财富的炫耀,注重文化艺术的装点有关——在家中放置紫砂壶,可欣赏其高雅的神韵、优美的形态,让生活更具情趣。
Q8:如果为紫砂入门者列一个值得关注的名家清单,您会优先写哪三位的名字?
A:要了解紫砂壶,我列三个优先要知道的名家。一个供春,一个时大彬,第三个就是陈鸣远。因为他们分别代表了紫砂壶制作的创始者、最有名者、做得最好者。
供春原来是明代文人吴颐山的书童,闲时跟一个和尚学做壶。大家公认他是紫砂壶的始祖。但他就只有一把供春树瘿壶流传下来,现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壶腹上布满了像树瘤又像树的疤节一样的纹路和细节,古秀大气。
明代的时大彬则是名气最大的制壶艺人,古人会将时大彬的壶、王羲之的字、唐伯虎的画并列为头等艺术珍品。时大彬出身制壶名门,其父时鹏是明代制壶“四名家”之一。时大彬的壶朴实,不花哨,很符合文人的欣赏趣味,像六方壶、僧帽壶、三足如意纹盖壶都是传世杰作。
我个人觉得水平最高的还是陈鸣远,清朝顺治至康熙间人。他继承了明代文人壶朴素高雅的造型,又着重发展了写实的自然形的壶。他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在壶上刻的字有很深的含义,书法也有晋唐之风。他的名作之一蚕桑壶,现藏于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壶身上有几只蚕在吃叶子,很自然,不花哨,但极其精妙。陈鸣远所有的壶都很好,这也是紫砂界公认的。
原作者:陈传席
本文摘编:董牧孜;
编辑:走走;
校对:翟永军。
本文整合自《紫砂小史》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