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湖北发现一座被历史遗落5000年的新石器时期古城

1楼
123456 发表于:2019/6/16 9:58:00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同穴三室合葬墓

  从古埃及的孟菲斯到玛雅的奇琴伊察,从罗马帝国的传奇庞贝到东方传说楼兰……在人类文明历史上,曾经有多少盛极一时的古城悄然佚失,他们是被泥土尘沙掩埋的过往,是被岁月风霜剥蚀的文明。但无论如何,他们都是今天人类进步的一块块厚重基石。

  考古让这些失落的基石重现辉煌面目。在长江中游地区长湖北岸、汉水西侧,年轻的考古工作者“挖”出一座“新”城——城河古城。这是一座被历史遗落5000年的新石器时期古城。这一发现被列入“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偶得”的墓葬,“挖”出来一座完整古城

  六月的江汉平原,雨水已盛。湖北荆门沙洋县后港镇一望无际的农田,刚经历过一夜大雨滂沱的洗刷,踩着泥泞湿滑的田埂走上不到几步,鞋底上、裤管上便沾满了黄泥,脚下越走越沉。

  麦田之中,赫然出现一片白色塑料布覆盖的考古探方,有些地方还搭上了考古工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彭小军告诉记者,这就是城河遗址的发掘区,在这一片水田的掩盖之下,就埋藏着一个距今已有5000年历史的城河古城。

  5000年前,这里是辉煌的“城市”,生活着那个时代的英雄。大约距今4300年的时候,这座“城市”被历史的长河淹没。

  钻进考古工棚,揭开塑料盖布,几座古墓的墓圹映入眼帘。一座双坑的竖穴合葬墓,长4.38米,宽3.95米,南北向平行的两个墓室里,独木棺痕迹清晰可辨,棺内棺外随葬有大量磨光黑陶,还有漆盘、竹编器物等。另一座同穴三室墓,长5.95米,宽4.1米,三个平行的墓室内,也各有一座独木棺,棺内除了象牙器、漆器、磨光黑陶外,还各有一把象征权力的石钺,棺外还有暗红色大漆盘。

  独木棺、大漆盘、象牙器、石钺、黑陶……考古人员通过勘探发现,这里共有235座史前墓葬,是迄今发现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屈家岭文化墓地。

  城河遗址最初发现于1983年,当时根据采集到的陶片认定其为新石器时代遗址。2006年10月,荆门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复查,认为该遗址可能为长江中游屈家岭文化至石家河文化时期的城址。

  2012年11月,为开展长江中游地区中等规模城址的聚落特征和社会结构研究,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荆门市博物馆、沙洋县文物管理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城河遗址进行了首次发掘。

  作为这次联合考古领队的彭小军是一位80后的年轻考古工作者。2011年,彭小军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留在考古研究所工作,也开启了自己与城河遗址的不解之缘。2017年10月,妻子待产,他从考古工地上急匆匆赶回北京,并委托考古队员陈仕光在位于北城垣外侧200米左右的王家塝地点进行勘探。

  没几天,考古队员打来电话,说在王家塝勘探发现疑似葬具的遗迹。2017年11月,孩子呱呱坠地。彭小军即刻返回湖北荆门,联合考古队开始对城河遗址西北区域开展系统勘探、发掘。通过系统布方发掘,发现墓葬两百余座,其中多数为新石器时代墓葬。根据勘探和发掘情况,墓葬分布十分密集,显示出作为一处公共墓地,有着明确的规划和布局。

  这一重大发现令年轻的考古队员们激动不已!

  自2012年起,联合考古队已对城河城址遗存进行了持续勘探和发掘,发现有保存至今的部分城垣,城内有大型院落式建筑遗迹,也有一般性居住区遗存,有“中心广场”设施,还有陶器生产区的遗迹。

  流经城内的城河并非自然河流,而是经改造后的人工水系,目的是为了解决当时城内大量人口的用水、排水问题。彭小军认为:“对水系的利用、管理,在当时是一个很大的社会行为,说明这里社会发展水平已达到相当的高度。”

  根据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卫星影片分析,城墙围筑的范围内大概有五处房屋建筑遗存,城垣、壕沟也非常清晰。随着人口增加,遗址上的居民不断增多,遗址所在范围内有50余户人家,分属于两个自然村。这些住户基本选择城内外的台地居住,房屋建筑的方向随地形走势确定,这与古人的居住位置和理念非常相近。

  2018年,联合考古队对王家塝墓地开展系统发掘,对其中112座墓葬进行了清理。至此,城垣、居址、墓地三位一体的系统发掘,为长江中游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提供了更全面信息。

  一座集城垣、人工水系、大型建筑、祭祀遗存和大型墓葬区为一体的完整的史前古城面貌被正式揭露:城河遗址为屈家岭文化至石家河文化时期的重要城址,面积约70万平方米,仅次于120万平方米的石家河城址,堪称长江中游史前的“二线城市”。

  奇特的器物,还原五千年前聚落“盛景”

  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是长江中游新石器时期文化发展的高峰,是长江流域文明起源的重要考古学见证,因最早发现于湖北荆门屈家岭和天门石家河而得名,存续年代分别为距今5300年至4600年、4600年至4000年左右。以石家河遗址为中心,迄今在长江中游已经发现至少17座史前城址,城河遗址就是其中之一。

  城河城址位于荆门市沙洋县后港镇双村村十三组、龙垱村三组,城河及其支流分别从遗址西、南及东侧流经,于遗址东南方汇合。

  位于后港镇的城河考古工作站是租借一家废弃的小酒店改成的,简陋而拥挤。一群80后、90后的年轻人在里面忙忙碌碌。他们的工作就是登记、整理、修复和研究从城河城址取出来的每一件文物,每一件器物、一截化石、一块残片,甚至每一抔从考古工地取回的泥土,都要登记编号、拍照、录档,然后开展整理、修复、保存和研究工作。

  一张简易的案台、一盏明亮的台灯,一支小刀、一把刷子……文物修复工作者姚志辉端坐案台前,全神贯注对着一团黑乎乎的泥土“精雕细琢”。已经清理出来并进行修复的器物,一部分摆放在工作室的陈列架上。王家塝墓地几乎所有墓葬都有随葬陶器,少则数件,多则六十余件。陶器以泥质磨光黑陶居多,部分器类组合为首次发现。

  “史前的器物非常原始,但是某些器物的功能或所揭示的使用理念,与现在人们的生活也有相近的地方。”彭小军指着一件甑比画着说,这件出土器物类似于“蒸锅”,而在现在的湖北荆门、天门一带恰巧流行吃蒸菜。这种“历史的巧合”常常带给枯燥的考古工作些许趣味。

  一件形态奇异的、似有四个“耳朵”向外扩散的中型器物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这件器物称为“四耳器”,发现于城内遗址的中心位置。荆门市博物馆的女考古工作者范晓佩回忆说:“刚发现这件器物时感觉很奇怪,因为我们发现的不是完整器,是一个个残片。这种东西不像口沿,也不像杯‘耳’。”

  专家根据查询资料得知,四耳器属于屈家岭文化时期的一种用于祭祀的器物,一般和同时发现的遍布“锯齿”的筒形器共同使用。由此也可看出,在城河古城里,曾经有着独特的原始祭祀场地和宗教仪式。

  “长江中游地区在距今5000年前后,已出现文明曙光。”彭小军说,沙洋城河遗址揭示了长江中游史前聚落文明的基本面貌,弥补了江汉之间文明演进历程探索的薄弱环节。

  神秘的合葬,让史前人类“开口说话”

  2019年3月底,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宣布“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名单,湖北沙洋城河新石器时代遗址位列其中。这处闪耀着文明“曙光”的史前遗址,被认为“从内部聚落形态的角度揭示了屈家岭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北城垣外侧发现的王家塝墓地,“填补了长江中游地区缺乏史前大型墓发现的空白,对重新审视屈家岭文化的社会结构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资料。”

  “我们首先试掘了几个墓葬,大概有2.7米乘以1.7米,相对于新石器的墓葬规模来说已经很大了。”彭小军告诉记者,随着对王家塝墓地的进一步发掘,7座面积在1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墓葬依次揭露。这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屈家岭文化墓地,改变了屈家岭文化只见城址不见大型墓葬的现状。

  独木棺作为古代丧葬仪式的一种重要的用具,此前被发现的数量较少。而在这处遗址中,考古界一直渴望而不可求的事情发生了。

  城河王家塝墓地发现有类型丰富的独木棺痕迹,有的直径达1.5米,有的在棺内还设有隔板,隔板下面放置随葬器物,板上放置死者尸体。这是长江中游首次大规模发现史前独木棺,为了解当时葬具结构提供了极为珍贵的物质支撑。

  神秘的合葬也是前所未见。位于墓地中部的M112为同穴三室墓,三座墓室平行,南北向,中间以生土梁隔开。每个墓室内各埋葬一座独木棺,痕迹清晰。根据对棺内人骨的检测,三座墓室的主人都为成年男性,棺内棺外都有陶器、漆器、象牙器等丰富的随葬品,尤其是每座棺内都有一件大型石钺,似乎显示出墓主人特殊的身份。

  就在这个神秘的“三室”墓旁,紧挨着一座“二室”墓M233,墓主人为两位女性。在她们的随葬品中,则主要有陶纺轮等器物。

  “这是一个近似五联间的合葬墓,先葬着三个男人,后又下葬两个女人,这种葬俗前所未见。”彭小军说。

  王家塝墓地的墓圹绝大多数墓坑为竖穴土坑墓,但有少量墓一侧略带“偏洞”,棺木一半嵌入偏洞之中。这也是十分罕见的一种埋葬方式。

  “超过70%的墓葬可见葬具,这样的发现率和保存完整状况在长江中游史前墓地中非常少见。”彭小军说,从墓葬规模、葬具、随葬品等情况来看,当时的屈家岭时期已经表现出明显的社会分化。

  墓葬棺具明确、葬俗独特、随葬品丰富、等级明显,清楚表明屈家岭社会形成了完备而独具特色的墓葬礼仪,与同时期海岱地区和长江下游的史前社会达到了同样的社会发展程度。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张弛说,“由此可窥见5000年前中国史前社会动荡、整合的广阔背景”。

  5000年前的长江中游原始居民的生活面貌究竟是怎样的?庞大的独木棺是怎样制成的?神秘的合葬墓埋葬的是什么人?大型穿城水系是如何形成的……大量未解之谜,尚待借助考古资料,让沉睡数千年之久的原始先民能够“开口说话”。

  年轻的考古工作者们正在通过各种新技术手段,联合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相关领域技术团队,对城河遗址发掘的人骨、独木棺、陶器、漆器等进行研究分析,以期获得对史前文明更加深入的认识。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墓葬出土陶器的淀粉粒进行了分析,发现随葬的陶器曾盛放过水稻、小米、莲藕等相关食物;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对遗址出土的人骨进行鉴定和分析,有望揭晓墓主的年龄、性别、葬式以及病理等信息;复旦大学的学者对墓葬出土的人骨的DNA信息进行了采样,将揭示墓葬之间的亲缘关系,为廓清屈家岭文化的社会结构提供信息和线索……

  历史已逝,考古学使它复活。发现一座失落的古城,就可以找回一把破解人类文明进程密码的钥匙。彭小军说,对城河城址的调查还会继续,通过点面结合,了解以城河遗址为中心区域的汉水西部整体的社会结构,进一步认识史前人类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和文明进程,破解更多的“史前文明密码”。

来源:新华网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39844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