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5月22日,再赴灾区的温家宝总理站在龙门山半坡回望北川县城,留下一句话:这座老县城可以作为地震遗址保留,变成地震博物馆。
当天,绵阳市有关方面向全球发出紧急倡议,征集北川地震遗址保护方案和地震博物馆策划设计方案。倡议书说,希望全球有关地质、科普、旅游、文物、建筑等方面的专家及广大网民,为保留建国以来最大的地震灾害实物见证贡献智慧。
一时间,围绕地震博物馆的话题广受公众关注。
各路民意倡言建立地震博物馆
就记者掌握的资料,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陶东风较早提出“应该建立‘汶川地震纪念馆’”。
5月19日,陶东风在博客中写道:应该以此为契机,建立中国的灾难反思制度和死亡者纪念制度。
“每次重大的自然灾害、社会历史灾难之后,都应该建立相应的纪念馆以便人们进行历史的反思,悼念死者,激励生者,安慰前人,警示后人。”
大约在同时,绵阳市文物局、博物馆就拿出了《征集“5·12”抗震救灾资料方案》,并于5月19日正式组建6个震灾文物征集小组紧急投入征集工作。目前,北川、安县、江油、平武、绵阳、媒体资料征集等6个小组已经分区域深入开展征集。
5月20日,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绵阳召开的一个座谈会上提出建立北川地震遗址公园的设想。他建议在拯救生命和其他必须的工作结束后,不妨在原县城废墟上建立一个综合性的地震遗址公园,并将其纳入灾后重建的总体规划。
5月21日,刚刚结束在地震灾区考察回到成都的民间环保人士杨勇,带回了对于地震灾区灾害考察的第一手资料。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杨勇表示,应该尽快将规划建设世界地震地质公园纳入到灾后重建工作中。
岷江河谷刚刚形成的众多地震地质遗迹给杨勇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认为应将“5·12”地震灾区的标志性地区和岷江河谷地震遗址规划为世界地震地质公园,开辟为地震地质科学研究和旅游观光的胜地。与周边世界自然文化遗产遥相呼应,成为人类在大自然中抗争的永久纪念地。
“当前亟待引起注意的是要统一规划,不要重蹈各地区各行其是的覆辙。”杨勇说。
5月22日,学地质出身的总理伫立高地,眺望良久,眼前的北川县城让他神色凝重,许久他转身对当地的干部说,四川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强度最大、损失惨重、波及范围最广而且援救最困难的一次地震。要再造一个新北川,北川老县城可以作为地震遗址保留,变成地震博物馆。
各方民意最终将汇聚成政府决策,但围绕地震博物馆的各种讨论此刻才刚刚预热。
地震博物馆该不该建?
到底该不该建一座地震纪念馆,网友的意见可谓泾渭分明。
赞成者有之。有网友建议,目前应该着手筹划地震纪念博物馆事宜,将有关地震的科学知识、本次汶川大地震的具体情况、破坏与损失的情况等,客观科学地介绍展示出来,给将来的人们有直接面对、回忆的机会,尤其是应该通过这个纪念馆将全国动员抗震救灾的感人事迹及其对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的振奋作用展示和传承下去。
“震后重建家园时,一定要广征海内外最好的艺术家,设计出最佳的碑亭塑像,让那些地裂山崩关头无与伦比的人物和事件‘凝固’起来,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宝贵体现,留给后代,永垂不朽!”
已经有网友开始思考建立博物馆所需搜集的资料清单,遗址、地图、影像、军队活动、志愿者、新闻报道……
反对者也不少。持这一观点的网友认为,现在谈纪念馆还为时过早,现在应该把钱用到灾后建设上去,怎么帮助受灾群众在最快的时间内重建家园,这才是最重要的。也有网友说,纪念的方式有很多,可以考虑在网上建一座纪念馆。
5月25日在网易论坛上的投票显示,1237名网友中有1204人支持建立“汶川地震纪念馆”,占总投票人数的97%,另有33人表示,“不支持,不会起任何作用”。
有评论认为,在巨大的地震灾难面前,更重要的是一种理性反思的意识,在此意义上,纪念馆的建立就具有参照价值。然而,问题也许是,这一期待中的纪念馆是否仍然处于被“博物馆化”的危险之中?
不仅仅是一座地震博物馆
经历这场灾难,我们都经受了一次锻炼,得到了一次心灵的洗礼,思想也得到了升华,更懂得如何为人民工作,温家宝总理曾这样对当地干部说。其实,这场人间悲剧又何尝不可以看作是对人性的擢升、对民族精神的洗礼。
从这个意义上讲,建设这样一座博物馆,或许不仅仅是有关地质的、科普的、旅游的、文物的一座博物馆,它应该成为人们思考生命、拷问灵魂、发掘人性光辉的精神存在,并以此照亮我们这个苦难多艰的民族前进的道路。
“多难兴邦”,温家宝总理如是说。
地震是人类难以抗拒的灾难,它所带来的生与死的剧烈冲突,以一种巨大的悲剧性渗透到每一个人心中。5月18日,央视赈灾晚会创下收视神话,荧屏内外,泪光盈盈,让无数人感动的是浸透在苦难悲剧之中的超拔人性的光辉和生命的大爱。
悲剧的主角是普通人。生命在读秒中获救或逝去,被救者的欣慰、逝者的悲痛,都同样激发出人性中最原始的生命意识。灾难降临,所有的文明进步顷刻间变为灰色,陷入困境的人们忽然发现自己置身于生命最原始的境地,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无所援助。但是,任何人都无法想象,绝境中生命是如何创造奇迹的。
72小时,164小时,196小时……震后救援中,一个个生命奇迹被创造出来,幸存者、救援者……每一个人都是英雄。尘世生活中被遮盖的生命的崇高意义顿时显露出来,闪耀着夺人心魄的光芒。
无数的志愿者奔赴灾区,他们为这种精神所鼓舞和驱动,他们挑战自身极限、体验困乏苦行的种种救援努力,同样是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体认。
救人者亦自救,助人者亦自助。在灾难这种特殊的悲剧性境遇下,心灵涤荡纯洁,人们彼此温暖,重新拾获生命的意义,民族精神也在此相遇、升华,大爱无间,生生不息。这样的时刻应该而且必须被铭记、被传承,这就是人的历史、民族的历史,穿越这样的节点,我们才能从过去走向未来。
灾难的记忆总是不快的,人们也总是本能地选择遗忘,但是只有一类超越灾难的精神能够带领我们不断前进。我们需要的地震博物馆,正是这样的精神载体,它不仅仅是建立在一堆废墟之上,它还存在于人们的内心里,不会随时光流逝而湮灭。来源:科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