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观点 | 银元的包浆及其颜色成因 考验藏家鉴赏力

1楼
cjiyou 发表于:2025/3/20 22:11:00





银元探秘
2025年03月19日 19:12 福建

和很多金属类艺术品,如青铜器、香炉造像一样,包浆也已成为钱币如影随形的一部分,以银元为例,一百年时间的自然氧化,相得益彰的各种老包浆,不仅增加了银元本身的审美和韵味,更是辨别真伪的重要依据。很多人喜爱收藏带老包浆的各种银元,但要如果问起这些老包浆是怎么形成的,可能绝大多数人并不清楚。



以当下流行的黑包浆为例,如果不了解这些包浆的真伪,可能也难免成为收藏圈的大怨种。什么样的包浆与钱币相得益彰,什么样的包浆是假包浆。只有通过系统的学习,经过实践的演练,才能避免在收藏过程一直走弯路。



机制银币虽然简称为银元,但实际含量是以银为主、铜为辅,二者比例约为9:1。这一点,无论是1910年清廷的《币制则例》还是1914年北洋政府的《国币条例》都有注明。在元素周期表中,铜的活跃性很强,银的活性稍弱,但毕竟是流传百年的老物件,在长期的保存环境或流通环境中,银币表面会发生各种氧化反应。

空气是成分复杂的混合物,主要成分氮气、氧气外,还有水蒸气、硫化氢等气体和杂质。无论在空气中或密闭的环境里,水蒸气含量低、PH值偏中性,即便是活性较强的铜,也表现得相对稳定,在时间的加持下,铜在常温氧化下形成绿色的碱式碳酸铜,加热氧化则会生成黑色的氧化铜,还可能氧化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

虽然银的活性较弱,但银离子与硫离子有天然的亲和力,容易与空气中的硫化氢产生化学反应,生成灰黑色的硫化银,随着银元表面不断硫化腐蚀,生成硫化银不断增多,币面也会由白色慢慢变黄、变蓝、变灰、最后变黑。几种颜色切换衍化间,还会有金色、红色、紫色等,这就是银元表面形成各种颜色包浆的原因。

空气中的硫化氢与银币表面的银离子接触,是产生硫化银的主要方式,空气中十亿分之一单位的硫化氢,在一年时间内,会在银币表面上形成一层50毫微米厚的黄色硫化银包浆。银元包浆的颜色取决于硫化银的厚度,50毫微米厚的硫化银便呈黄色,所以很多刚清洗完的钱币,往往短期内会在表面形成浅黄色的包浆。

随着时间的日积月累,当钱币表面的硫化银厚度达到110毫微米时,便会呈现蓝色,再厚一点便会呈现黑色。而金色、红色和紫色包浆的硫化银厚度,介于黄色和蓝色之间。各种颜色的不同混合可能产生其它颜色,如黄色和蓝色混合会产生绿色。所以,大家常见的卷首币或卷完币,就是长久硫化之下的“终极颜色”——黑色。

银元上的包浆是一个演进的过程,颜色会随着硫化银厚度的增加,从黄到黑逐步变化。要保持一枚银元的五彩包浆,必须中止进一步硫化,否则五彩包浆会慢慢演化为黑色。当然,这种黑色不是绝对意义上黑色,强光打上去,透过表面的黑色硫化银层,里面可以见到五颜六色,包括黑色包浆的边缘,也是呈现五彩连续过渡。

除了长期自然、短期人为高密度尘土堆积,如东北炕洞包浆,真正的黑色老包浆,都有非常鲜明的层次。通体发涩发哑的黑色,往往是短期速成的假黑包浆。同理,一枚假五彩包浆也是如此,尽管通体五颜六色,但每种的颜色形状和层次,并没有呈现出自然过渡,而是斑块状,这样的五彩也是人工处理后的药剂残留。

真正的老包浆,无论什么颜色,未见得会多完美,但一定是自然的、有层次感。无论是浅浅的原光一色、还是均匀的五彩,自然的老包浆,都会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而人为的、速成的,再怎么妖艳,了解了它的成因及原理后,对具有一定鉴赏力的藏家来说,都可以识别与判断,个人的收藏、鉴赏能力,也会随之而提升。











阅读 252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小银币——历史成交价大全!





常看的号

银元探秘

不喜欢





不看的原因
确定
内容低质
不看此公众号内容








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喜欢收藏老银元?





常看的号

银元探秘

不喜欢





不看的原因
确定
内容低质
不看此公众号内容








十枚超贵的银元,第一名将近半个小目标





常看的号

银元探秘

不喜欢





不看的原因
确定
内容低质
不看此公众号内容









写留言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11133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