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元探秘
2025年03月19日 19:12 福建
和很多金属类艺术品,如青铜器、香炉造像一样,包浆也已成为钱币如影随形的一部分,以银元为例,一百年时间的自然氧化,相得益彰的各种老包浆,不仅增加了银元本身的审美和韵味,更是辨别真伪的重要依据。很多人喜爱收藏带老包浆的各种银元,但要如果问起这些老包浆是怎么形成的,可能绝大多数人并不清楚。
以当下流行的黑包浆为例,如果不了解这些包浆的真伪,可能也难免成为收藏圈的大怨种。什么样的包浆与钱币相得益彰,什么样的包浆是假包浆。只有通过系统的学习,经过实践的演练,才能避免在收藏过程一直走弯路。
机制银币虽然简称为银元,但实际含量是以银为主、铜为辅,二者比例约为9:1。这一点,无论是1910年清廷的《币制则例》还是1914年北洋政府的《国币条例》都有注明。在元素周期表中,铜的活跃性很强,银的活性稍弱,但毕竟是流传百年的老物件,在长期的保存环境或流通环境中,银币表面会发生各种氧化反应。
空气是成分复杂的混合物,主要成分氮气、氧气外,还有水蒸气、硫化氢等气体和杂质。无论在空气中或密闭的环境里,水蒸气含量低、PH值偏中性,即便是活性较强的铜,也表现得相对稳定,在时间的加持下,铜在常温氧化下形成绿色的碱式碳酸铜,加热氧化则会生成黑色的氧化铜,还可能氧化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
虽然银的活性较弱,但银离子与硫离子有天然的亲和力,容易与空气中的硫化氢产生化学反应,生成灰黑色的硫化银,随着银元表面不断硫化腐蚀,生成硫化银不断增多,币面也会由白色慢慢变黄、变蓝、变灰、最后变黑。几种颜色切换衍化间,还会有金色、红色、紫色等,这就是银元表面形成各种颜色包浆的原因。
空气中的硫化氢与银币表面的银离子接触,是产生硫化银的主要方式,空气中十亿分之一单位的硫化氢,在一年时间内,会在银币表面上形成一层50毫微米厚的黄色硫化银包浆。银元包浆的颜色取决于硫化银的厚度,50毫微米厚的硫化银便呈黄色,所以很多刚清洗完的钱币,往往短期内会在表面形成浅黄色的包浆。
随着时间的日积月累,当钱币表面的硫化银厚度达到110毫微米时,便会呈现蓝色,再厚一点便会呈现黑色。而金色、红色和紫色包浆的硫化银厚度,介于黄色和蓝色之间。各种颜色的不同混合可能产生其它颜色,如黄色和蓝色混合会产生绿色。所以,大家常见的卷首币或卷完币,就是长久硫化之下的“终极颜色”——黑色。
银元上的包浆是一个演进的过程,颜色会随着硫化银厚度的增加,从黄到黑逐步变化。要保持一枚银元的五彩包浆,必须中止进一步硫化,否则五彩包浆会慢慢演化为黑色。当然,这种黑色不是绝对意义上黑色,强光打上去,透过表面的黑色硫化银层,里面可以见到五颜六色,包括黑色包浆的边缘,也是呈现五彩连续过渡。
除了长期自然、短期人为高密度尘土堆积,如东北炕洞包浆,真正的黑色老包浆,都有非常鲜明的层次。通体发涩发哑的黑色,往往是短期速成的假黑包浆。同理,一枚假五彩包浆也是如此,尽管通体五颜六色,但每种的颜色形状和层次,并没有呈现出自然过渡,而是斑块状,这样的五彩也是人工处理后的药剂残留。
真正的老包浆,无论什么颜色,未见得会多完美,但一定是自然的、有层次感。无论是浅浅的原光一色、还是均匀的五彩,自然的老包浆,都会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而人为的、速成的,再怎么妖艳,了解了它的成因及原理后,对具有一定鉴赏力的藏家来说,都可以识别与判断,个人的收藏、鉴赏能力,也会随之而提升。
阅读 252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小银币——历史成交价大全!
常看的号
银元探秘
不喜欢
不看的原因
确定
内容低质
不看此公众号内容
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喜欢收藏老银元?
常看的号
银元探秘
不喜欢
不看的原因
确定
内容低质
不看此公众号内容
十枚超贵的银元,第一名将近半个小目标
常看的号
银元探秘
不喜欢
不看的原因
确定
内容低质
不看此公众号内容
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