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朝阳文化馆老物件折射花样年华

1楼
震荡上行 发表于:2008/6/27 10:36:00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藏馆名称:朝阳文化馆老物件整理工作坊

  ■开馆时间:2006年

  ■藏馆特色:民国到上个世纪末的生活老物件

  ■藏馆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小庄金台里17号朝阳文化馆内

<iframe width="0" scrolling="no" height="0" src="http://www.ynet.com/gall/ast.jsp" style="visibility: hidden;"></iframe>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http://rec.ynet.com/adx.js" language="JavaScript"></script><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lt;!-- if (!document.phpAds_used) document.phpAds_used = ','; phpAds_random = new String (Math.random()); phpAds_random = phpAds_random.substring(2,11); document.write ("&lt;" +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 document.write ("http://rec.ynet.com/adjs.php?n=" + phpAds_random); document.write ("&amp;amp;what=zone:160"); document.write ("&amp;amp;exclude=" + document.phpAds_used); if (document.referrer) document.write ("&amp;amp;referer=" + escape(document.referrer)); document.write ("'&gt;&lt;" + "/script&gt;"); //--&gt; </script><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http://rec.ynet.com/adjs.php?n=413081014&amp;what=zone:160&amp;exclude=,&amp;referer=http%3A//news.google.cn/news%3Fhl%3Dzh-CN%26tab%3Dwn%26ned%3Dccn%26q%3D%25E6%2594%25B6%25E8%2597%258F%26ie%3DUTF-8%26as_drrb%3Dq%26as_qdr%3Dd%26as_mind%3D25%26as_minm%3D6%26as_maxd%3D26%26as_maxm%3D6%26sa%3DN%26start%3D30" language="JavaScript"></script>

  耳闻朝阳文化馆里有个收集老物件的地方,于是匆匆跑去。见到了洒脱的徐馆长,才知道新中国成立初期,各区县文化馆的职责之一,就是负责收集距今有些年代,具有时代特征,而又未达到博物馆收藏标准的文物。但是现在这项工作已经渐渐被淡化了,现在他们想要做的,就是收集整理这些老物件,因为这些东西,让人们切实地接触到这些老物件背后引出的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老百姓需要看得到摸得着的东西,才能引起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徐馆长的话实在而又有启发。

  上楼来到生活老物件整理工作坊。走进朴素的大门,满眼都是各式各样的老物件:大到民宅门楼,小到装药的家用药盒、写着毛主席语录的搪瓷茶缸……凡是能搜集来的老物件,满满当当地摆了一大厅房。这里没有带玻璃的展柜,又没有文字说明,但这里有浓厚的时代气息以及工作人员的热情介绍。与中规中矩的博物馆比较,可谓大相径庭

  ■画在床板上的毛主席像。

  这个毛主席像是八里庄地区居民李孝捐给朝阳文化馆的。整个主席像画在一张长2.2米,宽1.8米的木板上。立起来的时候,鲜明的形象,往往使人看不出这是一张床板。据捐献者说,这个床板是他在朝阳区红庙地区拆迁的时候,偶然发现的。李先生当时就觉得这个东西很有意义,立即和房屋的主人取得联系,花了60块钱买下了这个床板。李先生买下后把油画像放到一面墙的夹层里保存起来,后来李先生所居住的房屋拆迁,为了更好地保存这幅油画,李先生把油画像送给文化馆收藏。笔者个人在网上查了类似的主席像收藏价格,居然是六位数报价。其实收藏这些物件,无论是李先生还是文化馆,都不是为了其物质价值,大家全都是看重其自身的历史文化价值。在这些老物件够资格被国家级的博物馆收藏之前,如果没有人来关注它们,那么若干年后,遗失的就不是这些物件本身,而是我们这个社会和我们自身所经历过的那个年代、那段历史了……

  ■对露天电影的怀恋:放映机

  这是一台露天电影放映机。记得20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的文化生活还比较单一,偶尔在公园空场能看到露天电影,是极好的精神食粮。如今再看见它,仿佛又回到从前搬凳子等着看电影的时候。那时候放电影,有的是公社需通知村民比较重要的事情时安排放电影。在农村这种电影放映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假如张村有露天电影,那邻近的李村、刘村一定会有大批人跑过来。有电影要放映时,孩子们都会提前去占地儿,放映前整个放映场地被挤得水泄不通,有的去晚了就只能在银幕的另一面(反面)观看,银幕上的字虽是反的,但可以不再遭受拥挤之苦。挤不到前边的就往高地方站。更小的孩子干脆就坐在自己父亲的肩膀上。大家迫不及待地盯着那挂在两棵大树或电线杆之间的大“屏幕”,只盼着它早些亮起来。

  ■民国时期手工制作的旗袍

  延静里居民王女士跟文化馆联系,要送工作坊一些旧衣物,因数量较多,只好驱车前往。出乎意外,工作坊竟然收到一些民国时期制作的旗袍,做工甚是讲究,经领导看后决定,今年清明期间在文化馆举办民国时期旗袍展,展示的衣物除文化馆原有收藏的以外,大部分是延静里居民八十七岁的王琪老人赠送的———她和她婆婆曾穿的20世纪20至40年代制作的旗袍,据王琪老人介绍,这些衣服均为当年在上海和江苏常熟居住时所做,当年她平时在家都不舍得穿,只有有事出门时才拿出来穿。据王琪的女儿王薇介绍,这些旗袍针脚密、结实,曾拆洗时发现扣子缝制得很致密,很不容易拆下,拆边时,感觉当时的做工和用线都很讲究。王琪老人送来的衣物,大部分为她的婆婆穿着用衣,回想起来应该是20世纪20年代的较多,由于老人年纪大了,不能一一回忆起每件衣服的制作点是否来源于老字号,但衣服无论从做工还是款式上都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衣着文化。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10938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