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大众”收藏 时代的到来

1楼
邮耗子 发表于:2008/9/12 15:35:00

从一张奥运纪念钞票开始,今年从法国留学归来的社会学博士舒闻称,自己着实领略了国内民间收藏热的“有增不减”。

那是在7月份,国家通讯社新华社发布的一条消息--“中国人民银行定于8日发行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纪念钞一张”。之后不久,舒闻就发现,这张面值10元、与现行人民币等值流通的纪念钞,尚未“上桌”,其“期货价格”便被热炒到400元至600元之间。“7号晚上,我正好出差上海,看到五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营业网点门前都排起了长队,8日凌晨我回到北京,又看到了同样的景象……”

舒闻告诉记者:“国家经济持续稳步向前,人们手里的闲钱多起来了,加入到收藏行列的寻常百姓不断增加,人数至少有3000万到4000万,甚至有专家估计超过了7000万,占全国总人口数的6%,而收藏的怀旧、寄情、把玩、增值、养生等功用也逐步为更多普通市民所认知。”

千百年来,中国历史上民间收藏有过5次热潮,前4次基本上只局限于达官贵人或商贾富豪,只有当前这次参与人数最多、最广泛,几乎包含了社会所有阶层。

 

五花八门的收藏

位于北京朝阳区西南部(东三环南路)的“潘家园”,有个“旧货市场”,占地4.85万平方米,可以容纳7个标准足球场的地面上,满是古玩与手工艺品,陶瓷、青铜、玉器、珠宝、奇石、字画、古币、牙雕、竹刻、旧书、藏书票、乐器、老家具、民族服饰、宗教信物、模型、请柬、菜单、筷子、酒瓶、烟斗、钢笔、电话磁卡……在那里,民间收藏中的“热门”或“希奇古怪”的品种应有尽有,是许多人“淘宝”的首选之地。

潘家园等市场,也是不少“红色收藏”者的必经之地。近几年,“红宝书”(《毛主席语录》)、毛泽东像章、宣传画等在民间和官方拍卖会上大出风头。

“宣传画”在上世纪50、60年代的中国被广泛运用,但原画能完整保存到今天的已经不多。在近两年的收藏市场上,一些当年发行广泛、影响力大的宣传画的市值屡屡攀升。

此外,“连环画”收藏更是“很中国”的一大门类。这种被爱称为“小人书”的书籍是20世纪中国发行量最大的通俗美术出版物,上世纪80年代中期步入低谷后,长期以来徘徊不前。本世纪伊始,随着连环画收藏市场的迅速崛起,其艺术价值和文史价值重新得到认同。

应该说,连环画收藏市场的日趋火热与中国人的“小人书情结”不无关系。著名的“脱口秀”主持人崔永元就是一位连环画(收藏)迷,他甚至说--“我的精神世界是小人书构建的,说它是精神食粮则毫不夸张:在物质和精神同样匮乏的年代,小人书像一盏油灯以微弱之光驱散我们眼前的黑暗。”

崔永元介绍了几位与之“发烧度”不相上下的小人书迷恋者,如上海的张奇明。这位经营房地产开发和出版连环画的商人,也是从小就爱小人书。“文革”(1966-1976)时,其母亲被打成“***”,身边的小伙伴避而远之。他发了毒誓--谁和他玩就送谁一本小人书,谁承想居然有60多个孩子愿意重新与他为伍……现在,他收藏了几百本小人书。

 

发财梦

毫无疑问,在众多民间收藏者中,除了真的爱好者之外,也不乏梦想着一夜爆富的“投资者”。

有人称收藏是花钱的“无底洞”-- 多少钱都能投进去;但同时也有人说,钱少照样能搞收藏,其诀窍在于学会“以藏养藏”,即用有限的资金投资于有升值潜力的藏品,在适当的时候兑现收益,再进行下一次投资。长此以往慢慢积累,收藏的资金投入才会逐步减少,藏品却会逐步增多。

“全国有7000多万人搞收藏,这是经济转型期的一种不正常的现象。”曾在故宫博物院从事陶瓷研究40多年的著名专家叶佩兰提醒刚入行的收藏者:“关键是要学习,通过学习变得懂行才行。”

在著名民间瓷器收藏鉴赏家白明看来,很多人收藏是跟风。“收藏古玩、字画等,需要有深厚的历史、艺术和专门知识支撑,否则就会上当,吃亏。”

“文物真假掺杂的情况古已有之,普通收藏爱好者大多眼力有限,他们决定是否收藏某件物品时往往需要借助鉴定专家,此时专家的实力和操守就显得非常重要。”国家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副主任、中华民间藏品鉴定委员会副主任立军认为。

事实上,1986年,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成立,专家学者全由国家文物局聘任。不过,这个委员会只负责对国家馆藏和发掘的文物进行鉴定,不承担社会文物鉴定工作。一般省市也都有类似的委员会,也不面向社会服务。还有一些重要海关设有文物鉴定站,专为文物进出境把关,同样不面向社会。而社会上其它文物鉴定机构多数是民间自发形成的。

 

“博物馆式”生存

上世纪80年代左右,中国改革开放后,私营经济和私有财产得到承认和保护,这使得私人收藏真正成为可能。出于保护和收藏者与同好之间的交流与研究需要,上海等地也相继出现了一些以家庭收藏为主的“私人博物馆”,主要场馆一般设在馆主家中。“这些都是自发性的,没有经过任何审批,可以算是当代私立博物馆的雏形。”《中国文物报》总编室副主任李文昌对记者说,那时的个人收藏主要以非文物门类为主。而直到1996年,北京市文物局批准了4家私立博物馆成立。

2002年10月,中国《文物保护法》重新公布实施,把原来的“流散文物”改为“民间收藏文物”,对民间收藏从歧视改为肯定,并规定“公民个人合法所有的文物相互交换或者依法转让”。这一规定提高了建立私人博物馆的积极性。

不过,私立博物馆现在仍没有统一的身份界定。今年,中国文化部新拿出的《博物馆条例(征求意见稿)》,则开始称之为“非国有”。而2002年,著名收藏家马未都的“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更换法人证时,新的身份是“民办非企业”,这令其无所适从。

2004年,马未都在观复博物馆内实行“理事会制度”,有十余名自然人担任理事,共同对博物馆进行管理,拥有相同的权利和义务,从而将博物馆真正从个人财产转为社会财产。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09570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