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常州地方币(龙城闲人)* 常州地方币是指抗日战争时期,在武进及其周边地区广泛流通的民间信用货币,有铜元式圆形币、筹牌式条形币、以及纸币三大类,品种多达数千种,其中圆形币多为铜质,早期直接在官铸铜元上打戳,后期则自制图案,条形币则有金属、竹、骨等材质,而纸币与市面上流通的纸币相似,只是尺寸略小。常州地方币均由本地商铺自行设计、制作,并在村镇局部范围内发行流通,其中纸币形式全国各地都有,筹牌形式在江南地区也较普遍,而铜元形式的金属币,尤其是设计精美的图案币,则是抗战时期常州本地的独创,是常州地方币的精华和特色所在,这类币甚至在常州地方币退出流通后仍然参与普通铜元的流通。
一九三七年常州地区沦陷后,经济秩序遭到了严重破坏,货币无法得到补充,商品买卖中大量使用的辅币更是奇缺,找零十分困难,有的人甚至用邮票来充当辅币。为了稳定地方经济,疏通流通领域,商贾们不得已自制了限域临时流通币,以使商贸能够继续进行,促进了地方经济的恢复。随着地方币作用的显现,各乡镇及周边地区纷纷效仿,制作工艺也互相攀比,将此看作身份地位和商业信誉的象征,有的甚至达到精美绝伦的程度,使地方币迅速成为当地主要的流通货币。
常州地方币不同于私铸币,因为私铸币大都是以官版为样版,偷工减料私制出的低、劣质货币,其目的是谋取暴利,而常州地方币则是在特定时期以商铺财产和信誉为担保的信用货币,它们不仅图案各异,而且对当时地方经济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在我国历代钱币中,方孔钱多以文字为主,花钱多以图案为主,清代铜元结合了前二者的优点而图、文各占一面,但图案类同,常州地方币进一步将地域名、面值和独特精美的图案融合在一起,既保持了流通货币的基本功能,又展现了本地的风土人情,大大提升了钱币的观赏性,其特性犹如现代发行的纪念币。常州地方币在退出流通领域以后,历经社会变迁而毁损严重,据有关专家调查,目前仅发掘出千余品种,而且有的品种已成为孤品。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开始重视常州地方币的收藏和研究,上海博物馆等文物馆所皆有收藏,英国皇家大英博物馆也收藏了三十八枚,收藏爱好者和钱币商更是热情大增,一些外乡人甚至走村串户寻觅收购,使原本散落的地方币被陆续发现、收集,形成独特的收藏种类。随着社会认知程度的不断提高,常州地方币的价值也日益攀升,如当年仅值0.2元的潘墅龙凤币(上图)现已价值数百元一枚,当年仅值0.05元的陈渡桥伍分的价值更是高达千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