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6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学习一下古人怎样玩钱的

1楼
小李飞刀 发表于:2009/3/11 17:47:00


印子

 

全球金融危机下,一片哀鸿,其实看看历史,古人的金融智慧一点也不逊于当今!
  理想主义者王莽的货币幻术
  中国历史上,有几个短命王朝。一个是秦朝,二世而亡,寿命只有14年。一个是隋朝,也是二世而亡,寿命37年。不过因为秦始皇和隋炀帝都太有名了,所以这两个王朝,大伙还都记得。

2楼
5201314 发表于:2009/3/11 22:44:00
此外还有一个,比秦朝的寿命还要长一年。因为它的开国皇帝(同时也是亡国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头一个靠篡位而得天下的,史家比较鄙视,写史的时候都不承认,所以现在很少有人知道。
  这个天翻地覆的大朝代,就叫做“新”。
  新朝,听说过吗?
  亲手开创这个新天地的,是汉末一位奇特的理想主义者—王莽。
  王莽能当上皇帝,原因在于出身好。他本人是一位皇亲,是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的侄子,算是“内戚”了。
  汉朝的内戚干预朝政的很多,但像王莽这样玩出了大动静的,仅此一例。
  他一开始,还不是个恶人(后来也不见得就是)。因为王政君性格软弱、不受宠,所以王莽的背景也不是很硬。在当小官的时候,王莽清廉简朴,礼贤下士,赢得了知识分子的好感。他还常把自己的俸禄分给门客和穷人,甚至卖掉马车接济穷人,这又赢得了广大群众的爱戴。他的儿子杀死家奴,他就逼迫儿子自杀。“大义灭亲”能动真格的,当然也得到了舆论的好评。
  汉元帝死后,王莽的姑姑王政君成了皇太后,在连续死了两个年轻的皇帝之后,终于有机会控制了朝政。王莽这才借了光,出任大司马,还兼管着军事。
  大概就从这时候起,王莽开始有了很大的野心。他扶立了汉平帝,得到朝野的拥戴,都认为他是周公那样无私的伟人。后来,他又被加了“安汉公”的爵位和“宰衡”的爵号,权势无人可比。
  到了这个地步,一个人就是想做好人也不可能了。人的欲望,都是被已经到手的好处给催大的,得到的越多,野心越大。四年后,王莽下手了,毒死了汉平帝,立了一个年仅两岁的娃娃为皇太子,自己代天子管理朝政,称“假皇帝”或“摄皇帝”。又过了四年,王莽正式称帝,改国号为“新”,终于把汉高祖刘邦开创的西汉王朝给“咔嚓”了。
  王莽这个巧取来的皇帝,可不是白当的。他一上台,就开始复古改制,要向周朝学习,实现远古盛世的伟大理想。
  他的改革变法,主要可归纳为三点:
  把全国土地改为“王田”,不准买卖。每个不足八个男人的家庭,使用的田不得超过一井,超过部分必须分给九族邻里,原来没有田的人可以免费受田。
  把大户人家的奴婢称为“私属”,不准买卖。
  评定物价,改革币制。
  这些改革,乍一看都是好事,且大多是替老百姓着想的,可是一旦实行起来,问题就大了。
  土地改制和禁买奴婢,触犯了贵族豪强的利益,一开始就没法实行。你想,让人家把土地分给别人,又不让人家把干活的奴婢卖掉,那他们留着奴婢干什么?而且弱势群体也表示反对—你不让我卖身当奴婢,不是断了我的一条活路?只有第三件涉财政金融的改革,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为什么这个改革就比较顺呢,因为贵族、官僚可以从中捞好处。比如,评定物价的权力掌握在贵族和官僚手里,他们正好利用职权投机、贪污、勒索,倒霉的还是老百姓。
  再一个,就是我们后面要详细谈的币制改革。
  这个改革,用简单的话来概括,就是—钱的形制越改越复杂,钱的分量越改越小,钱的“面额”越改越大。
  这里面的实质是什么?我想不用说大家都知道了,就是无形之中减损老百姓的财产性收入。
  此外,王莽对内对外都惹了一些乱子,他屡次更改官制与官名,不断挑起对匈奴和其他民族的战争,这都加重了政治混乱和社会的经济负担。这下子不但豪强不高兴,连农民也被沉重的赋税给压毛了。到天凤四年(公元17年),终于爆发了绿林、赤眉大起义。
  后来,绿林军越闹越大,攻入了长安。在最后的混乱中,王莽被一个仇恨他的普通商人所杀。新朝也就此被“咔嚓”掉了,寿命才15年多一点。
  《汉书》上把王莽列为“逆臣”,后世对他的评价也不高。直到现代,才有人出来替他翻案,胡适的看法就是一个代表,他说:“王莽是中国第一位社会主义者。”名人看问题的角度毕竟与常人不同。胡适认为,王莽的改革也有好的,就是“土地国有、均产、废奴”三大政策,这是要建立古代的社会主义乌托邦。
  王莽是不是要搞乌托邦,不是咱们在这儿能说清楚的事。
  他在金融改革上的超常想象力,才是咱们要注意的。
  正因为有他的敢想敢干,中国货币史上才有了空前百花齐放的一页。
  他创造了人类史上最复杂的币制
  王莽的政治经济改革,有的还可以理解。他是一个虔诚的儒家理想主义者,一心向往夏商周盛世,他推行的土地国有化,就是倾慕商朝的“井田制”。他禁止买卖奴婢,多少是替底层群体着想,大概是受了孟子的民本思想的影响。
  但是他所搞的货币改革,却不知道图的是什么。
  自古皇帝是老大,凡是老大,胡来也没人能管。所以现在有的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什么的,往往都会胡来,一直到翻船为止。
  王莽执政以后,在八年时间里,竟然进行了四次币制改革。每次所谓的改革,都是以小换大,以轻换重,实际上是用劣币换良币,非要把老百姓手头那点钱弄到国库里来不可。他还没当上皇帝的前两年,就开始了第一次币制改革。这次改革,王莽自称依据的是“子母相权论”,是为了给人民带来方便的。
  改革是以“五铢钱”做基准,新发行了几种“大钱”。
  一、大泉,重12铢,每枚值50钱(学名“大泉五十”)。
  二、契刀,每枚值500钱(学名“契刀五百”),
  三、金错刀,每枚值5000钱(学名“一刀平五千”)。
  这后面的两种“刀”,已经不是通行的方孔圆钱了,但也不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刀币,而是一种全新的钱形,有点像现代的门钥匙。其中的金错刀,形制独特,堪称“钱绝”。在刀环上,有“一刀”两字凹进去(阴文),字上镀有黄金。因为古代的镀金不叫镀金,叫“错”,故而得名“金错刀”。这把小刀的重量约20~40克,铸工精美,是为历代收藏家所看重的稀罕物儿。
  随着新币的推出,王莽先生还有配套措施,他下令今后黄金国有,凡是私人不得收藏黄金,政府用两把金错刀兑换民间一斤黄金。
  从新币的超高币值上,我们就能看出,这个改革家皇帝没安好心,一枚新币就要换老百姓那么多五铢钱,这不是搜刮民财是什么?两把金错刀,用的黄金少到几乎可以不计,就要换人家的一斤黄金,这就更等于明抢了。而且黄金收上来以后,有很多还没给人家及时兑换金错刀—后来干脆赖了账。这已经不是政府在金融上与民间博弈,而是政府动用政治权力巧取豪夺了。自从新币发行后,王莽就规定,今后钱不能再叫钱了,应该叫泉。
  他以为老百姓都是老黄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泉水般的奶,能源源不断地喂养他的大新朝。
  两年后,也就是王莽当上皇帝的那一年,他再次改革币制,把五铢钱、契刀、金错刀全都给废了。
  这是抽的什么风?
  原来他夺的是刘家的天下,心里发虚,想要抹去汉朝的一切痕迹。繁体字的“刘”写作“劉”,是由“卯、金、刀”三字组成,这个也要忌讳。国家所用的器物,凡是含这三个字的,都要取消。钱含有“金”字,两种刀币都含有“刀”字,所以一并取消。
  只保留了大泉,另外又新铸了“小泉”,取代五铢钱。老百姓用了近百年的五铢钱,说废就给废了,新钱一时造不出来,王莽就动用各郡国的力量来铸钱。他从中央派了50个谏大夫(掌议论的官员)到各郡国去,日夜督促加速造钱。
  这才刚刚有了点眉目,过了一年,王莽又推出了一整套新币制。这次的力度之大,空前绝后。因为这套币制实在太复杂了,长一个脑袋根本就记不住,所以这里我们只能简略加以介绍。这套新币制,叫做“宝货制”,把钱称作“宝”,大概也是王莽的发明。
  新币制的要点,一是“五物”,即包括五种币材,金、银、铜、龟、贝。—海南岛,这回又成了天然造币厂了。
  二是“六名”,即货币共分六种:黄金、银货、龟宝、布货、泉货、贝货。其中,布货和泉货,都是铜质货币。
  三是“二十八品”,即六种货币中,每种内部也有品级差别,大小优劣不等。
  所有货币中,最值钱的是黄金,以一斤为单位,值一万钱。最不值钱的,是“泉货”里的第六级“小泉”,值一钱。最要命的是,在这诸多样式与品级的货币中,从最高的到最低的,面值共有21个等级。
  老百姓拿钱来用,是要用于购物、做买卖的,谁有工夫能记住如此复杂的换算?
  新朝货币改革委员会的专家们,平时大概都不亲自买东西,他们也不想一想,这一套货币,在流通中怎么操作?互相间如何兑换?如何找零?怎么记账?老百姓自有老百姓的聪明,他们不管你什么宝贝乌龟壳,在市场上全不认,只认大小泉,因为这两个东西毕竟还有个钱的样子。
  三年后,因为新币制在实践中无法推广,人民照旧偷偷使用五铢钱,只好又改革。新发行了五铢的新钱,叫做“货泉”,小泉不许再用了。这实际上等于变相恢复了汉朝的五铢钱。大泉也限定再流通六年后就不许用了,本来12铢的大泉也要贬值,与5铢的“货泉”一比一使用。
  民意终于使王莽这个固执的梦想家让步了。老百姓聪明得很,重12铢的“大泉”,他们怎能舍得当五铢钱来用?即使不偷偷改铸成五铢钱,也会把它销毁了做其他用途,哪里还会再流通六年?
  历史记载,为了强制推行货币改革,王莽对盗铸货币的人,实行了严刑峻法,一家犯法,五家连坐,都送到官府去为奴婢。当时从平民到王公贵族、官僚,因为触犯金融法律的,不可胜数。货币改革实际上每一次都是对老百姓掠夺。《汉书》上记载,自从取消了五铢钱, “农民商人失业,粮食商品俱废,百姓甚至有哭泣于街市的”。
  王莽的货币改革,问题出在哪里呢?大致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如此频繁地更换货币,全无道理,是自找麻烦。即使有道理,换得这么频繁,也很难在群众中建立起对于新货币的信心。
  二,货币一旦进入流通领域,就成了老百姓手中的财富,不能说废就废了,必须要有善后处理,政府要负责补偿或者以新换旧。但王莽全然不管这些,所以史书上说:“每一易钱,民用破业”,货币改革成了掠夺人民财富的手段。
  三,从货币发展史来看,一般都是从繁到简,从实物到金属,而王莽却是反着来,严重违背货币演变规律,造成经济的紊乱。
  四,企图以政治权力干预经济,不懂货币有它的自身规律。
  —逆天而行,哪有不失败的。
  王莽的所谓货币改革,有百害而无一利,对他自己也是。原本他还是有一定民意基础的,但货币改革之后,民心尽失。
  新王朝的迅速崩溃,可以说主要就是源于这荒唐的货币改革。
  世界上第一个征收所得税的人
  正像一枚铜钱有它的正反两面一样,王莽也有他好的一面,不然千年以后就不会有人给他翻案了。王莽的优点,在金融业务上也能体现出来。
  这里要特别说一下,他这个皇帝,很清楚贷款利息的实质与来源。据《汉书·食货志》记载,王莽在当时就提出了非常正确的利息概念。他规定,官府对民间的贷款,要分两种:一种是生产性贷款,一种是非生产性贷款(扶贫的)。那么,在收取利息的时候,要根据贷款的性质而定,生产性贷款要收利息,非生产性贷款只须偿还本金就行了。这一点,显然是模仿《周礼》而来的。
  他还规定,老百姓如果祭祀祖宗、办丧事没有钱,官府可以从地方工商税的收入中拨钱贷给,没有什么限制,只是办祭祀的须在十天之内还款,办丧事的要在三个月之内还。老百姓若是为了脱贫,想贷款经营产业,官府要一律要贷给。但王莽对生产性贷款的计息方法,又与《周礼》不同。他规定,在计息的时候,要扣除生产成本,算出受贷人所得利润,取息不得超过年利润的十分之一。王莽对贷款利息的评估,是根据受贷人的利润多少来决定的。他认为,利息是来源于利润的。
  而与他同时代的一些欧洲思想家,长期以来却分不清贷款之后“利润”与“利息”的区别。马克思在《资本论》第3卷里,就谈到过欧洲中世纪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他说放贷人往往把利息看成就是利润。看来中世纪的欧洲人,还不大明白利息是怎么来的,以为是天经地义就能生出来的。王莽的认识很超前,他坚持“计所得受息”,这实际上就是所得税的雏形。
  
3楼
5201314 发表于:2009/3/11 22:47:00
他规定贷款年息不得超过十分之一,这在当时是非常低的。不过在《汉书》的另一处,又记载着他贷款给老百姓,要收月息3%,也就是年息36%。但既便如此,在当时也算是比较低的,总比100%利息的高利贷要好。
  王莽当上皇帝后,对经济采取了六大措施,即盐、铁、酒业官营,征收山泽物产税,垄断铸币权,还有一项很重要,就是赊贷与民。我觉得王莽的思想,挺先进的,他发放贷款的思路和现在的银行很不一样。
  信贷、信贷,实际上信用的成分应该是主要的。现代银行却不相信世上有什么“信用”,凡有来借贷的,首先想到的是有没有抵押物—穷光蛋要是有大宗抵押物,他还贷款干什么?恰恰就是因为穷,才要靠贷款来打经济翻身仗。
  贫困,这就是受贷者的天然资格。贷款,目的就是要扶助穷人。无论西汉的“赈贷”、还是王莽的“赊贷”,都是带有赈济色彩的。实在还不上款,就会“弃责”,由政府来买单。而现代银行所乐于做的,却不是扶贫、是“扶富”,大概最愿意贷给开发商。古人的视角和今人真是有天壤之别。民为载舟之水。赈贷,就是不能眼看着水都干掉。
  从史书上看,王莽执政时期贯彻了他的赊贷政策,大力开展了信用贷款业务,让没钱的老百姓都得到了实惠,能够借用官府的钱来发展生产。只不过当时货币混乱、社会动荡,王莽的一片好心,有多少是能够落实到基层的,不得而知。
  王莽的政绩,究竟掺了多少水分,我们暂且不去管他。起码我们可以看出,在西汉末期古人对信贷的运作,已有成熟经验。汉代是我们民族从各方面都成熟起来的时代,金融、财会业务也是这样。
  顺便说一句,世界上最早的计算器—算盘,就是在汉代发明的。东汉数学家徐岳的著作《数术记遗》里,就详细记录了算盘的样子,并第一次提出了“珠算”的概念。最初的算盘,是没有横梁的,上下珠用一条绳子隔开。算盘的来历,来自春秋战国时期我们老祖先发明的“算筹”(竹签),这是人类史上最早的计算工具。现在世界上最大的一把算盘,就存放在台湾的台南市城隍庙里,长度有4米,每颗珠子重半斤。我们的古人,确实很聪明,不服不行。
  王莽就是聪明人中的一个,只不过他聪明反被聪明误,下场比较可悲。
  他惹怒的人实在太多了,豪强恨他,农民恨他,商人因为他屡改货币,简直没法正常做生意了,所以也恨他。当时的农民大起义,实际上是全民大起义。地皇四年(公元23年)十月初一,要掀翻他统治的绿林军进抵长安。王莽没办法了,竟然驱使京城的囚徒出城抵挡。那囚徒军可是好摆弄的?一过渭桥,立即哗变,一窝蜂掘了王莽的祖坟,烧掉了皇家的祖宗祠堂(九庙)。长安城中的市民也趁机暴动,和城内变兵一起攻入皇宫。这时候,积压多年的怨恨谁也挡不住了,人人想的是杀王莽。到初三天明,王莽逃往渐台躲避。渐台是宫内一高台,高20余丈,建在太液池中。很奇怪的是,愿意跟他一块儿死的,居然有公卿大夫、宦官、随从1000多人—这也是历朝亡国皇帝中很少见的。
  乱军冲入大殿中,高呼:“反虏王莽安在?”有美人走出房间说:“在渐台。”众兵立刻赶到渐台,把高台团团围住。台上起先还能放箭抵挡,后来箭用光了,双方展开肉搏。杀到最后,台上的将领和一群侍卫全部战死。有个叫杜吴的水果商贩,因为王莽三番五次地改货币,闹得他生意上一塌糊涂,一股火上来,也跟着造反队伍冲上渐台,提着刀窜来窜去。他看到有一位衣衫华丽的大官躲在一间小屋里,不由分说,上去一刀就给剁了—这人就是王莽。
  但杜吴不知道自己杀的是谁,只取下了王莽身上的绶带。有个参与兵变的校尉公宾就,据说是个义军间谍,见了绶带,知道是天子佩戴之物,忙问是从谁身上拿到的。问清楚后,立即找到了王莽尸体,割下头颅,因为杀王莽者可得赏。王莽的头被起义军悬于街市,愤怒的群众纷纷向其掷石头,还有人竟然吃了他的舌头—你上台以前说得太好听了,你上台以后又做得太差劲了。在中国古代,皇帝死后被人吃掉舌头的,也就他一个。
  王莽的结局,令人慨叹。我们第一个大帝国秦朝的皇帝,是商人扶起来的,现在商人又杀掉了一个开国皇帝?
  王莽的瞎胡闹,没给后世留下什么好名声,倒是他发明的特种货币“金错刀”,留给了诗人无尽的想象。东汉的大科学家、文学家张衡就有诗云:“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金错刀,成了上佳的定情物。后来,杜甫、韩愈也都有诗,提到过这个浪漫之极的“金错刀”。
  世事变迁,到了今天,美人不可能再赠你金错刀了—她图的什么呀?要是反过来,你送她几把金错刀,倒还差不多。
  钱也有一部“三国演义”
  一首关于“古怪五铢钱”的民谣 王莽把自己折腾完了,但汉朝没完,五铢钱也没完。汉朝是怎么又活过来了的呢?是江湖上草民出的力。
  在王莽时代的农民大起义中,有一支劲旅,叫“绿林军”。绿林是一座山,在湖北当阳东北,是起义军最初的大本营。绿林的“绿”,要读作“路”。后世的所谓“绿林好汉”,就源自这个典故。再说王莽时代的绿林们,虽然起来维权了,但底气还不那么足,他们为表示自己继承的是汉朝的正统,拥立了一位皇族刘玄为皇帝,号称“更始帝”。这个更始帝政权,曾经铸过自己的五铢钱。
  当时各地军阀割据,蜀地的地方官公孙述在成都也称了帝。长江三峡上游入口处,有个赫赫有名的“白帝城”(三国时刘备就死在那里),就跟公孙述有关。公孙述当年在山上筑城,因城中有一口井常冒白气,宛如白龙,他便借此自号“白帝”,这位过了皇帝瘾的公孙述,在中国历史上头一次铸了铁钱。
  但上述这些人物,都不算是伟人,都是被时势推出来的过场角色,西汉末年真正的枭雄有一个,大号叫刘秀。刘秀也是皇室后裔,是个县官的儿子,见天下动荡,也起了造反的念头,拉起人马加入了绿林军。经过两三年的南征北战,他渐渐坐大,荡平群雄,光复了汉室,自己做了皇帝,是为汉光武帝。他建立的这个汉朝,史称“东汉”。
  因为这个王朝的首都在洛阳,位置上在老汉朝首都长安的东边,所以叫东汉。历史上凡是一个朝代分“东西”、“南北”两种叫法的,都是中间出了大变故,首都的位置迁移了。
  汉光武帝做了十几年皇帝后,也开始铸五铢钱。不管怎样,新汉朝也是汉朝,五铢钱不能废。光武帝是个少见的好皇帝,太平盛世好歹算是延续下来了。
  历史上的开国皇帝一般都很英明,后代子孙就一代代地退化,这是规律。到东汉的末年,出了个混账汉灵帝。这小子运气好,因为当时皇帝死时没儿子,12岁的他,由旁支被挑选出来做了新皇帝。他做皇帝前,父亲只是个“亭侯”,等于乡镇一级的爵位,就是个破落户。家里大概很穷,所以这小孩儿极其贪钱。汉灵帝爱财如命,生财有道,竟然靠卖官爵来赚钱。古时权臣卖官的多的是,而皇帝亲自卖官的实在太少见。
  这小皇帝赚来的钱,犹如泉水源源不断,他索性就在皇家花园里造了一个“万金堂”,专门用来装钱。后人有诗叹道:“天生一副商贾料,缘何派他秉政来?”
  可惜了,中国的历史,老是这么阴差阳错。
  他在执政的后期,铸造了一种很特别的五铢钱。钱背面的方孔四角上,各有一条线,与钱边的轮廓相连,好像光芒四射的样子。由此之故,这钱叫做“四出五铢”。这种古怪的钱一投放到市场,民间莫不骇然—这是啥东西?于是就有传言:“钱有四道,京师将破坏。此钱出,散于四方乎?”(《太平御览》)京师将破坏,就是首都就要被糟蹋。散于四方,就是皇帝的钱财终归要流散四方。这民谣,不吉利啊。
4楼
5201314 发表于:2009/3/11 22:47:00
果然没几年,就有枭雄人物张角挑起义旗,造反了。张角自创“太平道”,经营10年,徒众达10万,遍布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分为“三十六方”,也就是36个分部,管理得井然有序。他懂得利用人心,到处散布“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谶语(预言),又派人在各地衙门的门上,用白土涂写“甲子”字样,制造舆论。到起义时,三十六方揭竿而起。义军以冀州为中心,人数多如飞蛾,所以当时也有人叫他们“蛾贼”。
  黄巾起义被各地军阀镇压后,军阀们互相又发生混战,这才生出一部金戈铁马的《三国演义》来。
  谶语终于应验了,有什么样的民谣,就有什么样的民心,自然也就有什么样的历史结局。东汉渐渐也走到了末路,有更大的枭雄董卓冒了出来,带兵进京,扶立了傀儡皇帝汉献帝。董卓是个没人性的家伙,他刚一得手,就挟持老百姓迁都长安,把洛阳一把火给烧了,造成200里内没人烟,彻底应验了那个谶语。
  董卓控制了朝政,便也想铸钱。
  铸钱的铜不够用,就把民间的铜货、铜钟等铜制品都毁掉做原料。长安原来收藏着秦始皇收集天下兵器铸造的12个铜人,董卓连这个也不放过,给毁了10来个。董卓铸钱,不是为了造福人民,而是为了以钱捞钱。他废掉通行已久的五铢钱,改铸小钱流通。政治家要想搜刮民财,最好的办法就是铸造不足值的钱,董卓虽是武夫,可也很懂得这个。他铸的董氏小钱,简陋到连文字都没有,钱边和钱孔都没有凸起的边,在原料上能省就省。不用问,这样铸出来的小钱,质量极差,又小又薄,根本流通不开。钱一不值钱,就是通货膨胀,当时谷价最高时涨到几百万钱一石。到市场去买两箩筐米,大概就得给人家两箩筐钱。
  这就没法过日子了。古时老百姓好像比现在要聪明一点,买不起,我就不买;钱不行了,我就不用。从此以后,“钱货不行”,又回到神农氏时代,大众实行物物交换。看《三国演义》,好像董卓的败亡,是因为他和义子吕布争夺美女貂所致。这是小说家给历史加的调料,信不信由你。实际上,除了政治上的失败以外,董卓把汉末经济破坏得一塌糊涂,大失人心,也是他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他挟天子以令天下,得意了才四年,就被亲信吕布所杀。消息传开,长安百姓歌舞于途,置酒肉互相庆贺。董卓陈尸街市,其家族被夷灭。
  —叫你铸钱,铸吧。
  钱,是那么好玩的吗?
 三国的钱,要数魏国的最“仁义”
  接下来的事情,咱们大伙都熟了,那就是三国。
  三国,当然是有三种货币制度,哪一国的最好?有点超出咱们的想象—是“奸臣”的儿子曹丕建立的魏国最好。其他两国,都不怎么样。什么叫好钱?什么叫好的货币制度?就是钱的成色足,形制统一,不要老变。当国者,不要看到老百姓手里钱多,就坐立不安—民富则安,老百姓对你的认同感也就强。
  这一点,魏国做得最好。魏文帝曹丕下令,恢复汉五铢钱的使用—东西还是汉朝的好。但是仅仅过了一年,就因谷价猛涨,客观上造成货币严重贬值,最后涨得五铢钱基本不能用了。曹丕没办法,只得下令废掉五铢钱,让老百姓以谷子和纺织品为货币。这两样东西—谷与帛,在以往很长时间里,倒也是一直是作为辅助货币、时断时续地被人们用着。但是如今以老百姓自产的东西作为货币本位,问题就出来了。
  问天下,谁不贪财惜财?
  像颜回这样的清教徒到底是极少数。所以,人们纷纷往稻谷里掺水,把纺织品织薄,这都是跟统治者学的,一有机会就制造不足值的货币。法不责众,而且贪婪的欲望从来不会被法律吓住。魏文帝采取了严刑峻法,也制止不了民间的货币“缩水术”。最后他只好召集群臣讨论,决定重铸五铢钱。此后,曹魏就一直使用五铢钱,老老实实,没有起过铸大钱、将五铢钱变相贬值的念头。
  曹魏的老百姓有福了,安居乐业了不少年,诸葛亮就是再狡猾,也啃不动魏国的铁打江山。
  这就是统治者守规矩的好处,你规矩,老百姓也就规矩了,天下自然太平,没有什么人闹事,在对外战争中也能同仇敌忾。
  西汉初年有个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叫做贾谊,曾经提出过一个“法钱”的概念。他说,钱也要符合规矩,轻重一样,质量要有保证。反之,就是“奸钱”。这是他给当时的统治者汉景帝上的一课。贾谊反对民间随意铸劣钱,可惜汉景帝没听。这个概念,是曹丕接过来实行了,所以三国里他治下的疆域,货币状况最稳定。
  不过,魏国的五铢钱,在形制上完全模仿汉五铢钱,只有极细微的差别。怎么辨别魏五铢钱?这问题,大概就连马未都先生也很头疼。
  我们再来看看《三国演义》里最“仁义”的刘备。
  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但那收买的是赵子龙的人心,对老百姓,他不大在乎。他在攻取巴蜀的时候,军用不足,就开始打老百姓腰包的主意,铸造了“直百五铢”,一钱顶一百钱。这一家伙就把军用凑足了。
  后来刘备在巴蜀也称了帝,自号“汉”—这已经是第三茬“汉朝”了,后世称之为“蜀汉”。蜀汉的货币,除了“直百五铢”继续流通外,还有其他的货币,也是一钱顶一百钱,名目有“太平百钱”、“定平一百”等,都是大钱。看它们的名称就知道,铸钱的动机压根就不怀好意。在刘备统治地区所铸的钱中,有一种钱很有历史意义,就是“犍为五铢”。 “犍为”两字,要念成“钱为”,是四川的一个地名。犍为当时是巴蜀的商业中心。当地所铸的钱背后有一个“为”字。这是我国方孔圆钱中最早铸有地名的钱币。这种“犍为五铢”,也是一当百的“大钱”,而且逐渐减重,越铸越轻。
  铸大钱,实际上就是将正在流通的那些货币贬值。
  这里给大家解释一下:比方民间的资金总量有一万钱,我刘备铸一个大钱,规定能换你老百姓一百钱,那么我只要投一点资,铸一百个大钱,就等于也拥有了一万钱。可是社会财富并没有因此而增加一万钱。
  放心,我忙乎这一通,不可能是跟你们搞了一场“零和博弈”。等到我铸造的大钱全部进入流通时(兑换五铢钱或者购物),你老百姓手中的那一万钱,就等于贬值了一半。而贬掉的价值,是不会蒸发的。到哪儿去了?到我刘玄德的腰包里来了。这是多好的幻术,财富真就能无中生有。
  刘备的“直百五铢”一开始还铸得挺大,一枚有8克以上,后来因为要节省,越铸越小,到最后竟然只有0.5克,连一铢的分量都不够了。可是他在铸钱时,还是感到原料严重不足—小国寡民嘛,资源有限。于是下令把民间的铜床架子也都毁了,统统拿来铸钱—咱们砸锅卖铁,也要跟姓曹的斗。
  说完了其实并不仁义的刘备,咱们再来看东吴。
  东吴就更厉害了,孙权铸的钱,叫“大泉五百”,一钱顶五百钱。当时铸钱也是铜不够用,孙权就命令民间献铜,酌量付给报酬。后来越搞越厉害,又出了“大泉当千”、“大泉二千”和“大泉五千”,老百姓满手都是大钱,找零都没法找。再说,好好的五铢钱,就换成这些“冤大头”回来,谁干?东吴的百姓尤其是商人反应激烈,坚决抵制,就是不用你这个“大泉”。
  孙权还算明智,见此情况,下诏不再铸大钱。已流入民间的大钱缴还官府,官府按比值兑换五铢钱,以此来减缓官民对立情绪。但政府有时候也会装聋作哑,实际上有很多大钱并没有被收回。
  蜀、吴的领袖在铸大钱的时候,总要有个堂皇理由,不然就很显得自己太无赖了。铸大钱的理由当然有,就是小钱不值钱以后,用起来太不方便了。经过黄巾、董卓战乱,处处经济凋敝,五铢钱随之狂贬,百姓去买一点东西,要背上一麻袋钱。当然了,蜀、吴铸大钱的初衷,除了想搜刮点民财外,可能也真的有想方便流通的一面。但是只要铸一次大钱,老百姓就要被剥一层皮,这是铁定的。
  那时候的“扑满”,可能都没人用了。你存进去一百钱,放上一百天,钱没变,市场的东西也没变,可是等你取出钱来想买东西时,一百钱就只能顶一个钱用了。越穷,就越买不起;越买不起,过一段时间就更穷—这就是傻瓜才存钱的道理。人们宁肯把钱拿去干更傻的事,也不愿意存钱。
  获得诺奖的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有个论断说得好:“人类应该汲取的真正教训是:政府让他们失望。货币体系的管理不当,才是引发大萧条的元凶。”得过诺奖的,说话就是具有普世价值。汉末的情况岂止是政府“管理不当”,而是政府在玩货币幻术,公然抢百姓的钱。
  汉末以后,五铢钱可谓命途多舛,名义上还存在,其实质量大大下降,政府只是利用它以往的好名声而已。三国归晋以后,在很多时候,形形色色的“五铢钱”因为贬值,甚至没办法流通。看出规律来没有?中央财政一危机,执政者就搞货币贬值,争铸“恶钱”,实不抵值。投入流通后,中央财政凭空增加,百姓存款无形减少,因此人民极其厌恶“恶钱”。
  老百姓为了应对货币贬值,就大量使用价值比较稳定的绢,来充作代金券。绢是论匹计算的,不用剪裁。无论官府还是民间,买卖、计价、赏赐、借贷,甚至行贿受贿,大家都用绢。这好歹解决了问题,但唯一的遗憾是行贿时比较麻烦,不好藏着掖着。
  看吧,历史不都是时时刻刻在前进,有时候它会大踏步倒退。现在,就是又退回到神农氏时代了,统治者的孽,不小啊。
  《三国志》里有记载:那时候买卖人口,一个人值16匹绢;但是名贵的宠物狗,一只就值好几千匹绢。
  曹操很关怀贫困儿童
  寂寞东汉在三大枭雄的瓜分下,演出了一场盛大的末世狂欢,终于寿终正寝了,留下了一个缭绕千年的“汉”字。
  这个王朝,不比西汉那样威震欧亚,但在金融信贷方面,也还是有建树的。这一点,并没被历史所湮没。说起来,东汉对贫民的赈济政策相当优惠,就这点说,它是个好王朝。
  汉章帝时代,朝廷曾下令,让各个郡国招募无地农民,集中到土地肥沃的公田去耕种,官府不仅把这些公田无偿赐给他们,还贷给他们种子、口粮和农具。在税收方面,免田税五年,免人头税三年。你们就放心种地吧—农民若不能安心种地,说出花儿来也不能算是盛世。后面还有几位皇帝,也曾赈济过鳏寡孤独的贫民和逃荒的流民,贷给了种子和粮食。最后,帮助皇帝做好事的,还有曹操—曹丞相。
  传统戏剧舞台上的白脸奸臣曹操,在现实中也不见得是“宁我负天下人,勿使天下人负我”的狠毒角色。他在汉献帝时代,曾下令,凡是12岁以下因家贫不能养活的苦孩子,一律“随口给贷”,有一个救济一个。这可不是蜻蜓点水式的作秀,而是按户排查,实打实地扶贫。
  放贷是东汉朝廷的慈善行为,这毫无疑义。至于当时的地方政府是否可以放贷,史无明载,只是记载了有的王侯或地方官曾因贷款给贫民而遭到处罚。这是怎么回事?究竟是根本就不准地方官放贷呢,还是因为他们收了人家的利息而被罚?专家们也搞不清了。
  不过,那时候的皇帝虽然心肠软,富商们却没有那么慈悲—钱,我有很多,都放在家里。可是它们搁着不能下蛋呀,要实现利益最大化,就只有放高利贷。东汉的高利贷,比西汉更甚。
  有一位议事郎桓谭,曾上书皇帝说:“如今富商大贾多放债,中产阶级子弟(中家子弟)为他们效劳,奔走犹如臣仆,从中分成,个个都像王侯一样富。”(《后汉书》)这与西汉不同,西汉是王侯贵族帮富商牵线放债、讨债,东汉是中等之家的子弟充当了这个角色。
  想想吧,为富商跑腿的,都能富比王侯,那大商人得有多富?恐怕不派调查组是查不清楚的了。
  东汉还有一个现象比较特殊,就是出现了“官负民债”。事情起源于朝廷和羌族开战,一打就是好多年,军费开支上百“亿”计。这场战争,从开国后第六年就打,断断续续打到末代的汉灵帝。一共是155年。羌族是古代西北地区的一个民族,分布在湟水流域及甘南、川西和青藏高原,以游牧为主,也从事农业。西汉初,羌族臣服于匈奴,与汉为敌,汉武帝派名将霍去病,把他们基本给降服了。
  后来王莽篡政,用了法子彻底摆平了羌族各部首领。羌族不知为什么,独服王莽,王莽一死,就开始反叛。此后,据守西海(今青海湖)一带抗拒汉朝,西北从此不得安宁。史书上,关于西北战场“杀八千”、“斩四千”、“官军死二千”之类的记载比比皆是。战争就是烧钱,太平盛世也禁不起这么长年累月地烧,朝廷的内囊渐渐空了,就向王侯、官僚借钱。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债”。
  借钱来打仗,也是死要面子的事。而且借钱就像吸鸦片,尝到甜头就上瘾,当时国家举债达“数百万万钱”。皇帝想出的借钱名堂也多,一会儿向王侯借“国租”一年,一会儿向全国富户每家借一千钱,一会儿又向公卿以下所有官员借俸禄(停发工资)。所谓“大河有水小河满”,那是自然现象。放在社会现象上,就正好是拧着的,实际上是“大河水满,是因小河被抽干”。
  后来的几个皇帝大概是这么想的:反正王侯官僚搜刮有道,你们搂来的钱,也借给国家花花吧。官府伸手借钱,也启发了王侯贵族,他们便也向平民借钱。早在东汉第二个皇帝汉明帝时期,法制很严,贵族没有敢向民间借债的。后来法律松弛,王侯贵戚动不动就负债千万,借了就不还,成了谁也碰不得的“超级杨白劳”。债主来要钱,他们还派出狗腿子殴击,甚至有把人打死的。
  汉家天下,一代不如一代啦。
  就这样,一场“百年战争”打完,基本上也就把东汉给拖垮了。
  四百八十寺都富得流油
  何以解忧?唯有孔方
5楼
5201314 发表于:2009/3/11 22:48:00
孔方兄自从诞生到现在,它的力量我们算是领教了,真是几人凭它上青云,几人为它落草莽。
  马克思曾有一个著名的哲学概念,叫做“异化”。这个词,现在不少人在用,从新闻记者到国学大师。可惜大都理解错了,以为就是“变异”的意思。其实,马克思是说:一种由人创造出来的东西,后来强大到反过来支配了人的命运,这就叫异化。
  钱,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异化物。它实在是一只万能的上帝之手。各位兄弟姐妹,你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有诸多烦恼,尤其是在人际关系方面,有万千烦恼丝扯都扯不断。忽然有一天,一位朋友点醒我,这就是本小节的题解—“何以解忧?唯有孔方”。从现在起,就一个念头、一个目标:对待钱,就像对待一个你心仪的美女一样(女性朋友们反之亦然),去热爱她、接近她、最终控制她。积一二十年的努力,做这样一件简单的事,不可能毫无收效。钱,既然是人创造的,我们就不该被它驱使得这么狼狈,而是应反过来驱使它。你要清楚,从今后你终身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如何做好“反控制”。把你的全部精力、全部才华,都冲着这位孔方兄身上使劲。
  不知你注意到没?经常可以在咖啡桌上、酒桌上,听到有年轻人侃侃而谈,什么“美联储”、“摩根斯坦利”、“罗斯柴尔德家族”,行了,朋友,别扯得太远了。
  我们还远没到“美国打个喷嚏,中国就感冒”的程度。就算已经到了这程度,也不是你个人能控制的。你个人需要注意的是,你的老板、你的同事、你的朋友、你的老同学、你的三姑六婆等等—他们是如何成功的,他们有什么教训,他们在如何为生计而奋斗?这中间,总有一个是你的榜样。
  不要拒绝模仿。
  别人走得通的路,你也就能走得通。哪怕取法乎上、得乎其中,你也就算没白忙。金钱这张网,就是再冷酷无情,也总会有一个洞可以让你钻出去。在战术上,“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在战略上,要有老牛的劲头打持久战。
  只要把这两者好好“相权”,朋友,我祝贺你,你基本就可以成功了,只是时间早晚而已。赚钱的具体门道,你去读技术类的书,而读我这文字,只需要你获得这样一个信念:钱,孔方兄—这东西不神秘,很可爱,你能掌握它。
  “何以解忧?”这是连曹操也感到困惑的事,我们以往的徘徊迷茫,更不足为怪。只要看清楚了问题的所在,就等于成功了一半。为了解惑,为了求真理,朋友,还是让我们跟着历史继续往下走吧。
散漫的晋朝连钱都懒得铸
  结束了三国纷乱局面的,是晋朝。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仿照曹丕篡汉的旧事,也来了一个司马氏篡魏,一统天下,建立了汉以后的统一王朝—晋。晋这个王朝,名声有点不好,比较散漫,君不像君,臣不像臣,后来终于惹出了大麻烦。
  司马炎死后,儿子司马衷即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痴呆皇帝—晋惠帝。他脑子有点问题,智力不高,从小就不爱读书,只懂吃喝玩乐。司马炎在世时很发愁,担心这傻儿子会丢了江山。有一次,司马炎为了测验一下司马衷的思维能力,特意出了几道题考他,限傻小子三天之内交卷。司马衷拿到题目以后,哪里能答上来?他妻子贾南风很聪明,一看事情不妙,立刻请来几位有学问的老先生,赶紧为司马衷代解难题。司马炎看了答卷,觉得答得都不错啊。看来这孩子并不傻,于是放心了。这司马衷总算哄过了老爷子,后来顺利即了位,成了晋惠帝。但是当了皇帝,智力也还是有问题,并且被史官记录了下来,遗笑千古。
  有一年夏天,晋惠帝带领随从到御花园去玩。听见池塘里有青蛙叫。他很好奇,便问:“这些咕呱乱叫的东西,是官家的还是私家的?”这问题,就好比今天的所谓“姓社姓资”问题。随从觉得这傻皇帝真是傻到家了,哭笑不得,可是又不敢不答,于是说:“在官家里叫的,就是官家的;若在私家里叫的,就是私人的。”这也堪称千古智慧的答案。
  还有一个关于晋惠帝的典故就更有名气,那就是著名的“吃肉粥”问题。
  有一年天下闹灾荒,老百姓没饭吃,到处都有饿死的人。有人向晋惠帝汇报灾情,晋惠帝虽然听明白了,但有一点想不通,就问:“没有饭吃,为什么不吃肉粥呢?”前一个“蛤蟆为谁而叫”的问题,已令人晕菜;这后一个“何不食肉糜”的问题,就更是中国史上“不朽的蠢话”了。
  这孩子有智障,不是他的错,可是让他当皇帝,就太不对了。晋惠帝管理的是一个大帝国,谁能不为他捏把汗?司马炎做了27年开国皇帝,天下安然无事,可是晋惠帝上台不到两年,果然就出了大乱子。
  他坐了皇位,哪里能执政?大政方针还不是一群小人说了算。社会上也乱了,“纲纪大坏,贿赂公行”,“忠贤路绝,谗邪得志”。有权有势的人仗势欺人,小人们互相援引举荐。老百姓把官场行为叫做“互市”,就是“交易”。那是古代中国的第一次拜金主义高潮,从官到民,全民都为钱而狂。
  西晋著名的“竹林七贤”里年纪最小的一位,叫王戎。他做了官后,极其贪婪,到处收购田地、水磨,产业遍布天下。这位竹林先生经常手拿筹码,计算自己的财产,日夜不停,以此为人生最大乐趣。同时他又是出了名的小抠。家里有棵极好的李子树,他经常摘下李子去市场卖,每次都能卖上大价钱。可是又怕别人得到种子,他就把李子一个一个钻开,把核拿掉—谁能挡得住“我为钱狂”?
  南阳人鲁褒有感而发,作了一篇论文《钱神论》讽刺时世,这大概是世界上第一篇关于钱的论文。实际上,鲁褒才是“孔方兄”一词的发明者。《钱神论》把钱的“功能”说的活灵活现,比我说得好多了。
  他说,钱这东西,“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无翼而飞,无足而走。解严毅之颜,开难发之口。钱多者处前,钱少者居后;处前者为君长,在后者为臣仆。君长者丰衍而有余,臣仆者穷竭而不足。”他以“有钱可使鬼”的谚语为例,说只要有钱,“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
  怎么样?他说的,到现在也还没失效吧。
  可惜这位鲁先生愤世嫉俗,拒绝做官,隐身民间,世人不知其所终。世风日下,倒也罢了,紧接着高层政治斗争又引发了一场内战。当了皇后的贾南风,为了让自己的外戚家族掌握政权,与楚王合谋,发动禁卫军政变。此后因权力分配不均,一场司马氏诸王骨肉相残的“八王之乱”随之爆发。八王互杀,整整闹了16年。晋惠帝最后被迫当了太上皇,实际是丢了皇位,死的很窝囊。据史书记载,是吃了一张过了保质期的饼,食物中毒死了(食饼中毒而崩),但也有人怀疑他是被毒死的。
  乱子还没彻底平息时,边疆又有异族趁乱杀进中原。堂堂的晋朝,统一之后才36年,仅传了四代皇帝,就被异族灭掉了,末代皇帝也成了俘虏。幸亏有琅琊王在建康(今江苏南京)继承大统,把晋朝给延续了下来。刚被灭的那个晋朝,后来被称为“西晋”。新成立的这个,则叫做“东晋”。
  这以后,北方就一直没消停过,不同民族一片混战,先后建立了成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等等“十六国”。看这一段的历史年表,真是五花八门,国号把“东、南、西、北、前、后”都叫遍了。等到北方由北魏统一,东晋的末代皇帝也被迫禅位给权臣,宣告灭亡。不过这个偏安的东晋寿命倒也长,一共苟延了103年。
  西晋、东晋,史家习惯上合称“两晋”。这个两晋,在中国货币史上很特别,是唯一的一个没有铸造货币的朝代。
  晋朝流行玄学之风,主流意识形态很虚无,士大夫也都荒诞不经。不铸钱,究竟是因为懒,还是国事纷乱顾不上,不清楚了,反正是给中国货币史留下了100多年的空白。那老百姓用钱怎么办?有啊,就用前朝的老货币。
  西晋因为继承的是曹魏,所以用的是魏国的五铢钱。到了东晋,因为地盘在当年的东吴一带,所以就用东吴旧钱。东吴旧钱我们知道,大的特别大,一当千、一当五千的都有,重量起码在10多克以上。东晋人也很幽默,把这种大钱叫做“比轮”—人人拿着车轮子去买东西。
  国家虽然没铸钱,地方上却铸过一种五铢钱,是由一个叫沈充的人主持铸造的,民间都叫“沈郎钱”。这沈充是何许人也,竟然能有权铸钱?
  史书上说,这个沈充出身江南大族,“少习兵书”,有军事谋略,深得东晋权臣王敦的器重,被推荐做了官。沈充官职最高时做到了大都督,统率东吴一带的军事,跟周瑜差不多了。他是在东晋建立的第三年铸的钱,民间把他铸的钱又叫做“小五铢”。这个钱质量很差,铜色发白(掺的锡太多),极薄极小,简直就是榆荚钱的翻版。
  这个沈充后来的的结局,很有点搞笑。
  沈充的老上级王敦,是历代显赫的士族豪门,有兵权,有地盘,位高震主,几次逼得皇帝没办法。后来王敦得了重病,朝廷就趁机发兵讨伐他,王敦也就索性扯旗造反,派人马进攻建康。逼得皇帝亲率六军抵抗。沈充跟定了旧主子,在吴地起兵响应。这还了得。朝廷大怒,出了悬赏:有斩沈充者,可赏“三千户侯”。就在这关键时刻,王敦病死,造反军队立刻溃散。沈充逃到老部下吴儒家里。吴儒假意收留他,把他诱骗到夹墙中关起来,笑说:“三千户侯到手了。”随后把沈充砍了脑袋。
  两晋时期关于铸钱的事,就这一桩。
 银子是在晋朝开始吃香的
  我们已经知道,贝币的单位是“朋”;黄金的单位是“斤”(相当于现在的半斤)。可是自从有了铜钱后,还没有个单位可以称呼孔方兄。古人一开始是叫“一个子儿”还是“一枚”,我还真是翻遍古籍也查不着。老是没有货币单位是不行的,所以从晋代开始,铜钱就有了单位,小单位叫“文”,所谓“一文钱难倒英雄汉”是也。大单位呢,叫“贯”。这个咱们大伙可能都熟,现代有个著名的昆曲剧目《十五贯》,故事取材于明代冯梦龙编辑的小说《醒世恒言》。这十五贯,就是15大串钱。那么“一贯”是多少?1000文。看来,十五贯钱若由一个人背着,还是挺重的呢。
  货币史发展到这个时候,就有点不健康了,有几个现象值得一说。
  首先是私毁私铸,民间有一些豪强和不法分子,喜欢把钱毁了重新铸。这可不是为了增加GDP,而是有利可图。这里又要普及一下铸造知识了。铜钱的主要材质,有红铜、青铜、黄铜、白铜等等。红铜是纯铜,青铜是铜锡铅合金,黄铜是铜锌合金,白铜是铜锡合金。把好好的足值铜钱融化了,多掺进铅和锡,再缩小一点重新铸,钱就平白无故生出另外许多钱了。
  这是明目张胆的掺假兑水。可是那时候没有质监局,没人管,三国时候的国家领导人刘备、孙权还带头铸不足值的钱。如此一来,官钱的减重减值和民间的私铸,两下里就真成了朋比为奸”。
  铸劣钱有利可图,谁还傻乎乎地铸好钱?这就是货币领域里“劣币驱逐良币”的定律,据说发展到今天,这个定律已经在不少单位的用人机制里起作用了。这样日子一久,劣钱必然充斥市场,没法再流通了,因为大家都不认。于是官方只好出面整顿,一番整顿下来,扫除了一些劣币,腾出了一定的空间,于是民间私铸又见机而起,兴起新一轮的造假高潮。劣币就这样生生不息,越整顿越厉害。
  再一个现象是,两晋的君臣太懒散,只顾着用前朝的旧钱方便,可是那旧钱,一是有外流、损耗的,二是大款们存钱越来越多,国家老是不铸钱,货币供应量就会严重不足,流通领域怎么办?这老百姓也有法子。从晋朝时起,民间用钱有时候约定可以缺斤短两,学名叫做“短陌”,也就是不到一百文,可以当成一百文用。第三个现象是,货币不够用,就学习三国,朝廷的赏赐和俸禄都不用钱,一律用布帛。发年薪时,大官小官都用车往家里运布匹。
  两晋皇帝赏赐给臣下的布帛,一般数量都很惊人,动不动几千几万匹。权臣桓温一次就曾得赏30万匹。那时候谁家富、谁家贪,一眼就能看出来—他总得造个仓库来装这些布啊。
  晋朝的西北地区和当时的北方政权更是彻底,连老百姓都不用钱,就用布匹。好好的一段布,买粮食剪去一块儿,买肉剪去一块儿,基本就不能用于做衣服了。这种浪费,连有的官员看了也心疼。北方政权后来也先后铸过铜钱,企图取代布帛,但是推广不开。北方的“成汉”在汉兴年间(338—343年)就铸过“汉兴钱”,这是中国古代首次铸造的年号钱。这种钱很有意思,“汉兴”二字有直读、横读两种,直读的钱文是篆书,横读的钱文是隶书。
  东晋所辖的南方,也有一些地区不用钱了,就用粮食代钱。对于这些地区,当时被称为“用谷之地”。还要说一下的是,过去在西汉的时候,黄金曾经是重要货币,一般作为赏赐或者大宗支付使用,用量很大。但在两晋时期,黄金在流通领域就不常见了。
  这是因为社会上奢靡之风渐起,富豪人家都用金子来打造器物首饰,黄金在流通中的数量越来越少,后来在一些地区干脆就退出了货币序列。黄金一减少,白银的地位便急剧上升。在两晋时期的典册上,经常会出现以白银来标明物价的情况。
  白银虽然从春秋战国时起,就已进入货币序列,但早先的地位并不高。秦始皇还曾经规定过,白银只能作为器饰收藏,不能作为货币使用。到了晋代,货币大哥黄金悄然退市,小兄弟白银崭露头角的时候就到了。
  白银大量进入日常流通之后,老百姓称银子,使用大单位的“斤”不太方便,以“两”为单位的就多了起来。《十六国春秋》里就记载过,当时“一斗米值银半斤”、“一斤肉值银一两”。
  这个时期的白银货币,形式上是银饼或者银铤(银片),都是需要称重量使用的,一块银子从几两到几十两不等。至于后来,那白银的风光就更大了,在唐、宋、明、清都是主要货币,且是硬通货,国际上都认可。从明朝的万历年间起,连外国的银元都前赴后继的到华夏来助威,那都是后话了。
  当然,黄金再怎么说也是大哥,在内贸中虽然基本退休了,在外贸上人家外商还是挺欢迎。从东汉起,咱们老祖宗与大宛、大秦、安息、龟兹等国做贸易,进口马匹、珠宝、琉璃什么的,还是黄金大哥一人独大。
  我们古代的货币历史,就像古希腊神话一样,也有所谓“青铜时代”、“黄金时代”、“白银时代”。这几个时代一过,再往后,就该是“黑铁时代”了。
  钱居然能小得像鹅眼睛
  东晋结束,中国进入了南北朝时期。南北两地各有几个“朝”,走马灯似地换。
  南朝的名称,还比较好记,就是宋、齐、梁、陈。北朝就不太好记,还是“东、西、北”的一通命名,在这里介绍了也记不住,我们下面就说到哪儿算哪儿吧。
  
6楼
5201314 发表于:2009/3/11 22:48:00
南北朝,今人对它很陌生,其实也有169年左右,够长的,得几代人才能活过来。当时南朝的人比较幸运,战乱相对少,其中梁武帝萧衍坐皇位时间最长,几乎半个世纪。其余时间,虽然皇帝换的频,朝代也换的频,但是老百姓基本照样过日子。
  我们先讲讲南朝。
  南朝一稳定,经济一复苏,商业就兴旺,用钱的地区也比东晋时有所扩大。只是半壁江山的皇帝,总不像有作为的样子,货币制度上还是乱七八糟。南朝第一朝是宋朝。为区别它和后来那个出了岳飞的宋朝,史家习惯称它“刘宋”,因为这个宋的皇帝姓刘。
  南朝第一帝叫刘裕,原是东晋的北伐名将,因为能力强、功劳大而主持了朝政,众望所归。后来干脆废掉了东晋的末代皇帝,自己开辟了新天地。这个刘皇帝,有点像明朝的朱元璋,是个苦出身,坐上皇位后,仍然清心寡欲,车马不加装饰,后宫不奏音乐,内府不藏财宝,甚至连床脚上的金钉也令人取下,换上铁钉。他还把当年做工时用的农具,都一直保存在身边,至死不丢。刘裕的皇帝做到第十年,看看老百姓还是在用东吴流行的各式旧钱,不像个新朝代的样子,于是决定铸新钱。他铸的钱,是“四铢钱”,比五铢钱略小,但质量极高。钱一好,老百姓就不盗铸了。
  这是什么道理?
  过去的政府短视,铸劣钱敛财。可是钱一劣,民间盗铸的成本就很低,于是大家都来铸,造成伪币盛行,与政府的劣钱争抢地盘。现在钱的质量一好,盗铸成本高,无利可图,“故百姓不盗铸”(《宋书》)。
  你看,还是那个问题。“上梁不正下梁歪”—老话。
  可惜好日子才过了10年,刘宋与北魏打了一场大战,国力大损,第四届皇帝上台时再铸钱,就有点力不从心了。新铸的钱,叫“孝建四铢”,孝建是年号。这钱在陆续铸造发行的过程中,铜料不够用,政府就采取非常措施,规定凡是犯罪者可“以铜赎刑”—拿铜来就放人。钱也越铸越小,又轻又薄,连轮廓边都鼓不起来。这下子盗版成本降低了,民间造假者蜂起,纷纷把古钱砸碎,获取铜料,用来铸小钱。
  钱一掺假就不值钱,物价随之飞涨。害得政府赶紧贴出告示,颁布了钱币质量标准。群臣对货币政策也有争论。有的提议,民间私铸就随他私铸,不如对铸钱者征30%的税,变非法为合法。有的说,国家完全可以铸二铢钱,这样可以省好些原料。当然也有人坚决反对,说这将“贻笑百代”。二铢钱,像什么话。
  反对归反对,一切还得从国力出发。终于,在永光元年(465年),二铢钱方案获通过,铸了“永光钱”,小小巧巧的。省料了这还不好?民间不法分子乐颠了,紧跟着就仿铸,铸出来大批没轮廓的钱,老百姓称之为“荇叶”。荇叶,就是浮萍了。《诗经》第一首“关关雎鸠”里,就曾写到过它:“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你想,钱薄到能在水上漂流,得有多轻。
  这可能有点夸张,可是后来刘宋政府还是感觉铸钱吃力,便又决定开放民间铸钱,那就更不得了啦。史载“由是钱货乱败”,民间盗铸的劣钱,一贯1000个钱,叠加起来高不过三寸,老百姓挖苦地叫它“鹅眼钱”。—这还算积了点口德,当时在北方,还有叫作“鸡眼钱”的。鸡眼是啥?脚底板的皮肤角质层增生,叫做“鸡眼”,这叫法大概就来源这种劣钱吧,很像啊。
  还有比这更劣的,是一种“綖环钱”,入水不沉,一捏就碎。这钱可咋用?数钱都没法数。夸张的人说,十万钱还不够一捧呢。
  人为了牟利,激发出来的才智真是匪夷所思。我在这里给大家说说,什么叫“綖(yan)环钱”。这是指钱币的内圈被剪去,只剩下“钱肉”和外轮廓的残币,一个个像瞎眼睛似的。换言之,不法分子把五铢钱的中心剪掉,只剩下一个外圈,就叫作“綖环钱”。剪下来的那个中心呢,也有专门术语,叫“剪边钱”或“剪边五铢”—也是可以用的哦。
  有人要问了:那不是很费事,怎么剪啊?不费事,用一种空心圆凿,一凿一个,一凿一个,术语曰“錾(zan)切”。这就等于现在把纸币一撕两半来用,一元顶两元。看来货币的事,全靠利益驱动也真是不行。到后来,新接班的宋明帝见国家的面子丢大了,下了死令,严禁什么“鹅眼”、“鸡眼”的流通,后来又禁止了私铸,再后来,连官铸也不铸了。
  国家的造币衙门—钱署,摘牌撤销。
  我们还是只用古人的钱吧。
  几亿铜钱全都化作了菩萨
  宋之后,是齐,在钱币史上没什么可说的,基本没铸钱。齐完了是梁,有了一点戏。这时候南方用钱的地方多了起来,出现了一个术语,叫“女钱”。
  女钱,即“剪边五铢”,也就是上面说的,加工后中间剩下的那部分。一个方孔,外面有小小的一圈“肉”。这种小小钱,可以拿来做一种游戏玩,叫“射雉戏”,射雉,是射野鸡的意思,具体拿这残钱怎么来玩,想破脑袋我也不知道。
  后来在宋徽宗的那个宋朝,出了个年轻的钱币学家洪遵,写过一部《泉志》—那就是古代的《说钱》了。《泉志》里保留了不少上自南朝、下到北宋人的钱币学理论和见闻。里面只提到过一句:“雉钱,小者至径六分,重二铢半。世有射雉戏,用此钱也。”古人写文章,用字真是吝啬得很,就到此为止。所以女钱也叫“雉钱”。
  这钱还有一个名称,叫“五铢对文”,是指剪边剪得较多的一种,钱上的文字只剩下一半。梁朝的开国梁武帝萧衍,还下令让钱署专门铸了一种女钱。因为他这是官铸的,所以民间叫它“公式女钱”。钱没有边,怎么就叫女钱?这我也想不出来。
  梁武帝这个人,不单在南朝皇帝里,就是在历代皇帝里,也是有特色的一个。他多才多艺,文武兼备,会作诗、懂音乐。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盛行,他晚年也成了虔诚的佛教徒。信佛之后,梁武帝不近女色,不吃荤,不仅他自己这样做,还要求全国人民效仿。还要求祭祀宗庙不准再用猪牛羊,要用蔬菜代替。他吃素,要神灵也跟着吃素。
  他还几次“舍身”到庙里做和尚,就是不出来管理朝政,害得大臣先后凑了四万万钱来赎他。在货币领域里,他也有惊人之举。自宋明帝停止铸钱以后,民间都使用古钱,货币供应量严重不足,到梁朝几乎又要回到实物交易了。梁武帝决心整顿,先是禁了古钱,又禁了私铸,最后索性连铜钱也全部都禁了,改铸铁钱。
  铸铁钱,是因为铜料实在不够用。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使用铁钱。他也不想想,铁钱固然不缺原料,但是更能刺激私铸。果然,铁钱通行十多年后,民间真的、假的铁钱堆积如山,物价狂涨。市场交易就更为壮观,拿钱袋子去做买卖是不行了,都用牛车一车一车地运钱。哪还有按多少文来数钱的了,都是按贯来计数。据记载,买米一斗,要铁钱80万;买狗一只,要铁钱20万(见《魏书》)。那年头,人人都能腰缠万贯。
  铁钱的信誉荡然无存,等到梁朝灭亡后,铁钱也就废止了。这个“黑铁时代”,也是南北朝政治史中比较荒唐的一幕。
  梁朝为什么铜料奇缺呢?原来是跟佛教兴盛有关。
  唐代诗人杜牧《江南春绝句》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其实在南朝,何止四百八十寺?梁武帝时仅建康城内,就有寺庙700多座,和尚尼姑人数过万。有庙,就得有菩萨,那时的菩萨不全都是泥塑木雕,很多是用铜浇铸、用金涂面的,以示虔诚。还有寺庙装饰、佛教仪式用的大量法器,也都非铜不可。
  这样,庙里用去的铜材,就不知能铸几万几亿钱了。此外大臣们为梁武帝赎身用的四亿铜钱,八成也都有去无回,全变成了菩萨金身。
  铜一稀缺,人们就越发珍惜,舍不得用铜钱,你收藏我也收藏,流通的铜钱越来越少,以至闹起了钱荒。这一时期的“短陌”已成了规矩,梁朝的东一半国土上,是八十当百,叫做“东钱”;西一半国土上是七十当百,叫做“西钱”;唯有京师稍体面一点,以九十当百,叫做“长钱”。到了梁朝快咽气的时候,铜钱已是三十五当百了。
  人真是太聪明了。“短陌”,呵呵,这也相当于把纸币撕成两半用。这是民间自发的“增值法”。
  梁武帝早年驰骋疆场,雄姿英发,政治上也很清明,到晚年却昏聩得无以复加。后来有个羯族人侯景作乱,以1000人起家,没几天工夫竟纠合了10万人众,打进了京师,把这个85岁的老皇帝看管起来不给饭吃,硬是给活活饿死了。
  梁朝完了,接下来是陈朝。陈朝的开国皇帝陈霸先,也是一代英主,治军从政,都有雄才大略。他少年时贫寒,当过打渔郎,后来做官也是从基层起步的,当过里长和油库的小官。梁武帝死后,他总揽了梁朝的军国大事,几次谋划完成中原统一大业,极受百姓拥戴,最后受禅让做了新朝代的皇帝。
  陈霸先登基后,政治清明,江南一片安泰。后来的唐太宗和魏征,都很服气他。魏征认为陈霸先功勋不下曹操、刘裕,雄豪无愧刘备、孙权。可惜,天不怜才,他登位才三年,就病逝了。否则,后面隋唐的历史都可能要改写。
  陈朝起初所用的钱,也还是乱七八糟,鹅眼钱也在流行,粮食布帛也当钱用。到第二个皇帝时,开始铸五铢钱。这是汉武帝以后罕见的好钱,相当精整,一当鹅眼钱十。
  到了陈朝后期的宣帝时,大概财政有点紧张了,又铸所谓“太货六铢”,一当五铢钱十。这是又要明明白白地抢钱了,老百姓坚决抵制。这个六铢钱上的篆文“六”,写得像一个人双手叉腰,于是就有人编出民谣来唱:“太货六铢钱,叉腰哭天子。”这歌谣,真的就唱衰了陈朝了。宣帝一死,六铢钱也就停用。下一个皇帝是谁?是作《玉树后庭花》曲子的陈后主。
  “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这歌词写得太丧气,南朝也就在他这儿亡了。
  最牛的钱出在北朝末代
  既然是说南北朝,有南朝就有北朝。因为北朝多为“胡人”建立,在古代正统史家的潜意识里,北朝政权多少有点来路不正,后世士大夫对北朝的兴趣也不大。影响至今,实际上我们对北朝也十分陌生。
  其实最后结束了南北朝分裂局面的隋唐,严格意义上都属于“北朝”,可是因为这两个大王朝都是正统,印象中这又天经地义是“我们”的了。古代的“华夷之辨”,就是这么矛盾。
  好,我们来看北朝的第一王朝—北魏。
  这是个鲜卑族政权,疆域辽阔,黄河流域尽为其所有。后来它又出了个极为倾慕汉文化的孝文帝,把都城从原来的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了洛阳,禁止胡服胡语,彻底汉化,可以说成了“我们”的北方大帝国了。在前面我说过,北方有很多地方不用钱。北魏铸钱也很迟,在孝文帝太和十九年(510年)时才开始铸钱,称“太和五铢”。不过这钱的品质极其低劣,只在京师地方流通,出了京师,人家不认。15年后,北魏又铸了一次五铢钱,质量就好得多了。
  尽管国家有了自己的钱,但到了北魏后期的孝明帝时,仍有许多地区不用钱。
  当时的尚书令王元澄汇报说,民间用布帛粮食代钱,多有不便:“用布帛不能一尺一寸地剪开,用粮食则给百姓增加负担”人民之所以不用钱,是因为钱币的供应量不足。他建议,应该准许民间放开使用前代的古钱、旧钱。
  他这用心是好的,但是没有估计到效果—只要是个钱就能用,那钱制就太杂了。钱一杂,老百姓不好辨认,不法分子就该乐了,又是私铸的好时机来了。这之后,私铸果然如烈火燎原。史书记载,当时私铸的劣钱,“徒有五铢之名,连二铢都不到,薄得比榆荚还甚,一穿绳子就破,放在水上,几乎不沉。”
  民间把这样的钱叫什么?叫“风飘”、“水浮”。(见《魏书》)还有从南朝流过来的劣钱,像“鸡眼”、“綖环”之类,也都跟着凑热闹,就是法令也不能禁止。
  北魏的一部分后来东迁,把都城迁到了邺(今河北临漳),改称“东魏”,不久就被“北齐”取代。北齐的都城仍在邺,开国后铸过一种“常平五铢”,分量很足,是北朝难得的好五铢钱。可是到了北齐第二代皇帝,私铸就又猖獗了,仅在邺城使用的“常平五铢”,就有四种颜色,这中间有三种肯定是伪币。河南一带就更甚,过量掺铅掺锡的假钱公然流行。
  北魏还有另一支留下来没有迁移,也成立了新政权,改叫“西魏”,不过只传了三代,就被新起的“北周”给灭掉了。北周的气势比较猛,铸起钱来,下手一次比一次狠。一开始它铸的货币,叫“布泉”,价值是一个当五铢钱5个。流通16年后,又铸“五行大布”,一当布泉十,也就是一个当五铢钱50个。后来又把布泉废除了,5年后又铸“永通万国”,一当五行大布十,也就是一个当五铢钱500个。
  —都是一个规律,一开始还有所收敛,让你扑腾个十多年,养肥了,就开始狠狠抽你的血。
  不过,北周的皇帝和钱署署长,大概都是极富审美意识的人,铸的钱非常精美。它这三种钱,就是现代收藏界有口皆碑的“北周三品”。其中的布泉和王莽铸的布泉同名,但是很好区分。想收藏的哥们儿可以记住:王莽的布泉略大些,“泉”字下面的“水”,一竖是断开的。
  “永通万国”就更牛,被公认是魏晋以来各种钱中“最牛”的钱。它的外廓非常凸出,钱肉很厚,钱文是一种“玉箸篆”字体,但是又有一点“铁线篆”的味道,堪称钱文书法中的极品。这枚罕见的古代好钱,在当今的收藏市场被爆炒,有价无市。有生之年你要是能亲眼目睹一枚,那就烧高香吧。但是,钱的质量好,这只能是后世收藏家的福气。钱大而不足值,则是当时人民之祸。
  把钱命名为“永通万国”,从北周的本意来说,是想让这钱不仅能永远流通,而且能在许多国家都流通。想得美呀。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就在“永通万国”铸造的第二年(580年),铸造这个“全球货币”的宣帝宇文赟,就因荒淫过度一命呜呼了,年纪才22岁。
  继位的静帝年幼,才8岁,大权落在宣帝皇后杨氏之父杨坚手里。一年后,杨坚老爷子一脚踹掉了皇位上的外孙,代周称帝。这就是赫赫有名的隋文帝了,一个统一的大隋朝就此建立。
共6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09375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