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常常注意钱币价值上的漏,但是有些人却忽视了另外一种“漏”(特别是我这类新手)—收藏知识上的漏!确实经济上的漏能让大家愉悦,但那只是一时的。漏不会天天有,药却天天涌现。
少吃药,当大补!我为知识上的漏是感到高兴。那天买了个湖北小龙品相极其差(如图,相信就目前伪币商对此应不感兴趣吧)。但是从这个小龙身上,我见到了它背后的知识。作为一枚小币,在有限的面积上“布”字、“布”图的难度相信比在大面积币上“布”字图要难得多吧。但是我从小龙的龙、字、字母、边齿、内齿发现,造币厂没有因为小面积而忽略了一些应有的币征(或者可以说是当时辨伪的记号),而且在开门的大币上能印证到这类放大了的币征。那么当大币的药经常出现时,各类鉴定标准让人疑惑时,我们如何自找一个印证的较可信的标准呢?
回下头,找些小币,殘次币,或铜币(铜币、银币不同,但其设计理念、字体等,却是可以相互印证的)。找这些知识“漏”。那么药可以少吃些了。
记得有个瓷器收藏大家,别人都在收藏完整的高级品,但他当时却是专收开门的破烂瓷。在别人看来,有些怪,但是他从破烂里,总结了自己的一套特殊而有效的鉴别知识。
所以,在市场上很多时候,我认为知识也是一种漏,而且是大漏。
呵呵,无药当大补。
一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