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一组和收藏有关的小故事

1楼
123456 发表于:2009/7/13 20:35:00
《杨歗谷用鼻子鉴别唐画》
现代著名博物学家和考古学家杨歗谷,旅居北京数十年,广交天下才人异士,闻见极广;在收藏鉴赏方面也是一代名家。当时,北京故家所庋藏的古代器物,都以能获得他的鉴赏、品评为荣幸。杨歗谷生性直率,他鉴定文物的风格与态度是一言决疑,从不说模棱两可的话。曾有人打算买下一幅唐画,对方索价大洋1OOOO元,买主因难辨真伪,特敦请杨歗谷代为当面鉴别。他拿过画轴,放在鼻端上一嗅,就断言说:“这不是唐画。”卖主不服,说:“你还没有打开看,怎么知道不是唐画呢?”杨歗谷莞尔一笑:“唐画都出自敦煌,敦煌的岩土里含有硫磺,土暖地厚,使藏画不为潮气所侵袭,得以保存至今,别的地方则没有这个可能。因此,留存到今天还‘安然无恙’的唐画,必然有硫磺气味。你这画我刚才闻过,仅只有一股糨糊气味,所以知道不是唐画,何必再展开看呢!”卖主无言以对,只好悻幸而去。
   一次,有人持唐画《美女观书图》求杨歗谷鉴定,杨说:“这最多是宋画,线装书是在宋代才开始出现,唐代都是手卷,这幅画里的美人手持线装书一本,怎么能说是唐画呢?”
   后来,又有人拿宋画来请求杨歗谷鉴定,杨用放大镜仔细端详后说:“这是明代的画。因为绘画的纸系用棉花纤维所制,棉花的种植在元代时才传人中国,明代才开始用棉花造纸。”杨歗谷渊博的鉴赏知识,使请求鉴定者非常叹服。



《从纺车上发现的珍稀古币》
一位醉心于古币收藏的朋友,在20世纪80年代的 某一天途经西安市郊区农村时,从一架被老年农妇当做 废物弃置的纺车上,发现了一枚古代钱币。这枚古币是 农妇夹在纺车的木架上当做转轴用的,已经遭到严重磨 损。取下来后,经过小心翼翼的拭擦,竟是一枚战国时期的秦钱“重一两十四铢”。后来,另一位古币收藏家愿出价8000元购藏这枚珍稀古钱,被发现者微笑着婉言谢绝。



《老房椽上藏着楚国金币》
山东省荷泽市浩屯镇村民刘某,解放后,一直住在土改时分给他的几间老屋里。这几间老屋原属地主宅院的一部分,因年久失修,大雨大漏,小雨小漏。1988年6月,刘某好不容易才筹措够了一笔钱翻修房屋。揭瓦时,发现椽子上有一块黄褐色的方形物体,用手一拿,感到沉甸甸的。后经拭擦、鉴定,竟是一块上面印有文字的方形黄金。经过专家鉴别、考证,认定这是战国时期楚国的金币—“郢爱”。



《两枚齐刀 医好丹毒》
1943年秋,古钱收藏家郑家相到天津市去拜会朋友,一天,路过“大吉山房”古玩店,店老板孙某老远就向他打招呼:“有好泉,有好泉!”当时,“大吉山房”刚购进刀币60余品,郑家相遂花了500多元将其全部买下。内中有两品“齐造邦长法化”刀背化字传形系珍稀之品。这时,恰逢泉界大家方药雨因患丹毒住院,神情萎靡,疼痛难忍。郑家相到病榻前探望时,随身带去了这两枚齐刀。方药雨骤然看见这两个梦寐以求的古钱,不禁精神为之一振,脱口赞叹:“珍品呀,真是珍品!—不知郑先生能否割爱相让?”郑毫不犹豫地回答:“假若方公喜爱这两枚齐刀,那还有何话说,请即留下。”方药雨一跃而起:“今天有幸得到这两刀,足可以医我的病了!”不几天,方药雨病愈出院,专程到郑的住处回拜,答谢其割爱之情;一再说:“这次承蒙你惠赐这两枚齐刀,使我的病霍然而愈。古泉的魔力,真是伟大啊!”



《金鸡岭下的钻石风波》
1937年的一天,山东省郊城县李庄乡罗家疃村的孤寡老汉罗振邦,吃过早饭便在自家门口的小果园中翻地。这天,是个艳阳天,太阳给大地镀上了一层金色;他正汗流浃背地挥动着钉把,突然发现挖出了一块晶莹通透、闪闪发光的“小石子”。他抬起一看,便知道是得了宝,拣了一颗大钻石,赶紧回到屋里,将钻石埋在破旧的架子床下。“人逢喜事精神爽”,从这天起,年近古稀的罗老汉连腰板也挺直了许多。他在闲谈中向穷乡亲们透出了拣宝的苗头,又在众人撺掇下,取出钻石让大伙传观:这是颗杏黄色的钻石,边角处有少许墨绿色,黄色从内心透出,在阳光下呈现五彩缤纷的闪光,形似刚出壳的雏鸡,又因李庄乡位于金鸡岭下,所以,大家都叫它“金鸡钻石”。当时,便有好事者借来戥子,一称,重量是一两八钱多。后人据此估算其重量为281.25克拉。 不久后,此事为李庄乡乡长朱西平获悉,便与保长王某一起来到罗振邦的破屋里。先以帮其卖宝为由头,诳骗罗拿出钻石,进而提出要用10担黄豆来换钻石,罗老汉不肯,朱西平竟强行抢走了“金鸡钻石”。这一强盗行径引起了乡亲们的公愤,朱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也只给了罗老汉6袋黄豆。 1938年3月,日寇占领临沂,伪临沂道尹公署的日本顾问川本定雄命李庄乡伪警察所所长追缴“金鸡钻石”。朱西平只好谎称他当时受骗了,钻石是假的,找了块茶晶石交上去,企图蒙混过关。殊不知川本定雄是个狡猾透顶的“中国通”,他命人将罗振邦传来,连唬带骗的详细询问了得宝经过和钻石的形状与特征。然后,软硬兼施地胁迫朱西平交出“金鸡钻石”。川本夺得钻石后,一方面散布说这是一颗“猪尿钻”,无甚价值;一方面提拔朱西平当了伪区长,同时,让保长王某送400元伪币给罗振邦,企图淡化和搁平此事。不料王某“阎王不嫌鬼瘦”,竞连那400元伪币也私吞了。罗老汉惊吓、气愤之余,一病身亡。“金鸡钻石”实际是异常名贵的彩钻,其色泽和重量均超过世界著名的金黄色彩钻“蒂贝雅斯钻石”(该钻石的重量为234.5克拉)。




《可遇而不可求的水瓷器》
安徽省安庆市的童先生酷爱收藏瓷器。20世纪90年代初,他有幸结识了长江航运公司的船员张先生。一天,童津津乐道地向张谈起了自己的瓷器收藏。张听后笑着说:“我们船舶正在江心里挖沙,捞了不少瓷器在船上,我们不懂,但对你肯定有用。明天我带你上船看看。” 翌日,童先生如约来到张所在的船上,只见甲板上到处都散落着明、清时代的青花瓷片。走进张的舱室,童第一眼就看见其床下有只蓝底白花螭龙盘,拿起细看,釉色润目怡神,乃清代雍正年间所制,底足内是笔锭如意花押图记款。接着,张先生把他介绍给同事们说:“这位先生是搞瓷器收藏的,你们把从江心捞上来的玩意儿都拿出来,让他鉴赏鉴赏吧!”船员们纷纷取出明、清两代的碗、瓶、杯、罐等让童鉴赏、挑选。童先生认真地选择了10多件完美的瓷器,要按市价付款,船员们都一个劲地推让。后经张先生协调,他们才收下了按市价折半的“烟钱”。午餐时,桌上的餐具全是略有伤残的出水瓷器,酒壶是宋代的影青执壶,杯、盘、碗、碟则都是明、清制品。清一色的出水瓷餐具所营造的氛围,仿佛把童先生带进了时间隧道;使他似乎生活在淳朴、典雅的古代,那心情、那感受,都是从未领略、可遇而不可求的。



《一幅藏品挽救一桩姻缘》
20世纪60年代初的“大饥馑”时期,某高校中文系一男生因偷了学校伙食团的馒头,被认为是“对党的粮食政策不满,不配做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学生”,而遭到开除学籍的处分。该生父母双亡,遂无家可归。幸好与他情好甚驾的同班女友给他安排了一条退路:“我家住房尚宽,又只有母亲一人。你可到我家暂住。”该生 遂千里迢迢投奔女友的母亲。哪知“人情似纸张薄”,日子稍久,那当妈的心想:我女儿是大学生,毕业后可端“铁饭碗”。这小子已沦为无业游民,与我女儿哪里般配?便渐渐对他做脸做色,打算将他撵出家门。 该生无计可施,急成了热锅上的蚂蚁。幸好他随身携带的小小行囊内尚有一幅祖传的董其吕书法真迹。他一咬牙,将这幅珍品卖给了某博物馆,获得价款3000元(这笔钱按当时的市价可买30间铺面)。该生用这笔钱给女友家里买了收音机、手表、缝纫机等,才暂时幸免被逐出家门的命运。翌年,中央颁布了《高教工作六十条》,校方对照文件复查此事后,认为对该生处理过重,遂通知其复学。一对恋人终成佳偶。



《糊窗纸竟是石溪名迹》
1979年秋,安徽省当涂县的汪先生到徽州出差,偶然看见一户人家的窗户上糊着一张画。这是一幅山水中堂,干笔皴擦,景物茂密,笔墨苍郁浑厚。汪先生凭着对艺术的直觉和敏感,一看就觉得这幅画不同凡响。再仔细端详审视,见左下角署有“髡残”的款识和印章,进一步判明是清初“二石”之一的石溪之作。当即向户主情商求购,虽然这家人平时并不重视这幅画,以致把它当作糊窗户的纸,但一见有人要买,便又认为奇货可居,故意高昂其值,索价500元。汪先生虽上有年近八旬、双目失明的老母,下有还在上学的孩子,但出于对艺术的无限热爱和眷恋,还是毫无吝色地拿出多年积攒的500元,买下了这幅名迹,作为自己藏品中的“镇山之宝”。



《废纸堆中觅得“梅兰芳”》
1962年9月15日发行的“梅兰芳舞台艺术”小型张,一直被“邮迷”们视为珍品。它的总面值虽仅3元,但在90年代的邮市上每套已炒到13000元以上。在天津某厂工作的集邮爱好者韩先生一向对这套珍贵邮票垂涎三尺,只因囊中羞涩,未能如愿。不料在一次偶然的机遇中梦想成真,居然不花一文就获得了一套“梅兰芳舞台艺术”小型张。 那天,从邮局拉来一汽车过期的废旧资料,准备重新打浆,回炉造纸。韩先生参加搬运堆码后,忽然内急,想入厕解手;瞥见这堆废旧纸张中有张折成几折的旧报纸,就随手带进厕所浏览。韩先生打开报纸,哎呀!一阵狂喜使他的心脏差点停止跳动:这张旧报上居然贴有全套“梅兰芳舞台艺术”小型张。 韩先生百思不得其解:这些邮票怎么会贴在报纸上呢?后来,他请教了很多集邮界的朋友,经大家反复分析后一致认为:“文革”开始后,邮电部曾通令“封资修”题材的邮票停止使用,持有者可到邮局换取相等面值的新票;大约当时的经办人因散票不好保存,便随手找了张报纸贴在上面。不料多年后被阴差阳错地当做废料送进了造纸厂,归于韩先生之手,总算是“人如所愿,物得其所”。



《装鸡饲料的乾隆官窑碗》
20世纪80年代,一个识货的古玩爱好者偶尔经过一个偏僻的小山村。蓦地,他觉得眼前一亮,原来窑洞前篱笆下装鸡饲料的碗,竟然是乾隆年间的官窑精品!此人颇有心计,立刻跑到供销社去买了一个特大号搪瓷碗,又转身回来“编”那户农家的老汉,用崭新的搪瓷碗换得了装鸡饲料的旧碗—最有说服力的理由是搪瓷碗经久耐用,瓷碗则容易被鸡啄翻摔烂;而自己之所以愿意换,仅仅不过是出于对旧碗上花纹的偏爱。不消说,这只乾隆官窑的粉彩大碗是那户贫农在土改时分得的地主的“浮财”,它为识货人赢得了好几千元的纯利润。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11011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