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開元通寶”與“飛錢”

1楼
5201314 发表于:2009/9/13 23:43:00

剑灵

唐代的“開元通寶”,開創了我國貨幣史上的一個新紀元。自此,青銅鑄幣告別了以半兩和五銖標重命名的傳統,開始向抽象化、符號化轉軌。“開元通寶”還在形制和重量上樹立了中國貨幣的標準形象,它以一錢為法定重量單位,每十枚錢重一兩。十錢一兩的十進位制由此產生,並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開元通寶
”這四個字出自唐初歐陽詢的手筆。所謂“開元”,是開創新紀元的意思,而“通寶”則指在統一之國度內的通用寶貨。歐陽詢的書法居唐代四大家之首,他的楷體“于平正中見險絕”,對後世影響很大。但“開元通寶”卻含八分和隸書,寫得方圓兼備,頗能顯示初唐文化的兼收並蓄。“開元通寶”不是“年號錢”,它從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七月開鑄—這比唐開元年早了近百年—在唐代約三百年的歷史中通用,未有中斷,這在貨幣史上也是罕見的。
當時不僅國內商品流通繁盛,而且在對外貿易方面,東起長安,西至伊朗印度土耳其的“絲綢之路”,使中國成為亞洲地區的商貿中心。中國最早的一種匯兌方式—“飛錢”,也是在這種背景下出現的。“飛錢”亦稱“便換”,起于唐憲宗時。由于國內及外貿交易的日益發達,銅錢短缺的形勢加劇。當時與唐朝通商密切的許多國家,也流通“開元通寶”。銅錢大量外流,唐朝中央政府有限的鑄幣量不敷使用,各地經常出現“錢荒”。于是中央政府規定各地方政府禁錢出境,以防錢幣流入海外。這樣,匯兌業務的雛形“飛錢”便應叨恕?
“飛錢”有兩種,一種是各地在京師的商人,將售貨所得款項,交付各道駐京的進奏院,由進奏院開具發聯單式的“文牒”或“公據”,一聯交給商人,一聯寄往本道。所謂進奏院,是唐代中期邊疆地區的藩鎮節度使為加強與中央政府的聯絡,在長安設立的辦事機構,專門負責呈遞奏章,向朝廷各部門請示匯報及搜集政治、商業消息等。到九世紀初,全國節度使已發展至四十多個。使用“飛錢”的商人與節度使派遣在京的進奏院交涉完畢後,以一紙憑據即可隨時隨地兌換現錢。另一種“飛錢”是由一些“邸店遍海內”的私商辦理的。這些私商就是明清時期,在全國各地及歐亞國家開設錢莊、票號的山西商人的祖先。私商招徠這種生意,一是為了避免輸送現錢,二是牟利。他們利用總店與設在各地邸店之間的聯係,向不便攜款遠行的商人發放票據,商人可憑此“輕裝趨四方,合券乃取之”,在私商所開的聯號合對票券後取兌貨款。當時進奏院所辦的“飛錢”曾一度收費,元和七年時,每千錢“便換”收取匯費達百文。而私商受理的“飛錢”都是平價匯兌,不收匯費。但古時交通不暢,加之邊地路途遙遠,合券付款往往在一兩個月之後,這實際上已使私商獲取了利息收益。
“飛錢”這種匯兌方式在唐代發端後,被北宋沿用。宋開寶三年(公元971年),官府在開封設置官營匯兌的機構“便錢務”,為行商直接辦理異地匯款。據有關資料,在995年至997年間,全國商業匯款已達一百七十八萬貫,規模遠遠超過了唐代。這標志著中國的信用交易已走過了萌芽期,隨貨幣金融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時代。
“元寶”的由來
在中國貨幣史上,正式把金銀錢稱作“元寶”,始于元代。至元十三年(1276年),蒙古大軍滅南宋後回至揚州,丞相顏伯下令搜檢部隊行李,將所得撒花銀子統統銷鑄作錠,歸朝獻納。經辦此事的銷錢官依金代銀鋌成例,制成每枚重五十兩的銀錠,取名“揚州元寶”,呈給世祖忽必烈。世祖又將元寶分賜給王孫國戚們。當時所鑄元寶形呈馬鞍,兩端圓弧,中間束腰,在形制上與南宋和金的銀鋌十分相近。元代稱金銀錢為“元寶”,有元朝之寶的意思,黃金叫做金元寶,銀錠叫做銀元寶,後來也就成了金銀貨幣約定俗成的通稱。
在中國貨幣史上,白銀的發現和使用都遲于黃金。這是銀礦常與銅、鉛等化合,冶凍分解技術難以掌握的緣故。元代用銀,一方面傳承宋朝錢制,另一方面元寶的價值尺度已發展到一種流通手段,成為名副其實的通貨了。元人認識白銀,早在成吉思汗時代:在忽必烈鑄“揚州元寶”之前,蒙古太祖成吉思汗就已鑄過“大朝通寶”銀錢。此錢正面多刻鼠、牛、虎等獸印,是一種生肖紀年幣。當時蒙古與地中海岸的土耳其斯坦等貿易關係密切,商隊往來也十分頻繁,交易中使用通行的花刺子模銀幣,入主中原後即提高了白銀的貨幣職能。當時白銀不僅用作賞賜、國家貿易、借貸等,還常常用來表示物價或直接購買糧、馬等。雖然元初時朝廷曾明令禁止民間流通和買賣金銀,但百姓之間的借貸、日常交易甚至勞務報酬的支付等等以銀計價,已成家常事。後來的元成宗鐵木爾在元貞年間又鑄“元貞通寶”小銀錢,目的不再是流通,可能是作吉祥錢或供養錢。銀錢的重要性更體現在政府確立紙幣制度後,仍以白銀為本錢來保證紙幣發行。一個明顯的現象是,最初行用寶鈔時還以折合銀錠計算,後來徑直用錠為單位來衡量寶鈔。蒙古帝國愛銀之甚,由此可見一斑。
銀元的誕生
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兩江總督陶澍、江蘇巡撫林則徐向道光帝呈遞了一份題為《查議銀昂錢賤除弊便民事宜疏》的折子,分析鴉片貿易導致白銀大量外流,錢賤銀貴的流弊,提出了“欲抑洋錢,莫如官局先鑄銀錢”的對策。為此林則徐還模倣外國銀元,在江蘇試鑄過造型簡樸、成色較高的銀餅。此奏未被旨準,正式的中國自鑄銀餅遲至鹹豐初年才在上海發行。這標志著清代用銀已從銀兩制開始向銀元制過渡,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在清初的一百年間,各地仍沿襲明末行用鑄成錠形的銀塊,以兩計算,稱量使用。當時市面上流通的銀塊形狀繁多,成色不一,重量在一兩以下的稱散碎銀子,一兩至五兩的稱小錁,用于一般交易;大宗買賣則用實際上並不存在的紋銀,它是一種全國性的假象標準銀,重約十兩的中錠、重約五十兩的元寶,在支付時必須先折合成紋銀,再換算出其所含純銀,才能完成物值交換,使用起來十分不便。
鴉片戰爭爆發前後,外國銀元相繼輸入中國內地,當時在市面上流通的各國銀元有西班牙的本洋、荷蘭的馬劍洋、英國的站人洋、墨西哥的鷹洋、日本的龍洋等等,已達幾十種之多。由于洋銀計枚核值,使用時不必稱量,因此民間樂于接受。19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裏,它在中國成為一種選用貨幣,同時也成為中國自鑄銀元的催生劑。道光、鹹豐年間,從與外商貿易頻繁的沿海城市興起,各地先後倣鑄洋銀。在廣州稱廣板,福州稱福板,杭州稱杭板,其中以上海道臺監制的最為規整,重量大體與外國銀元相符。在這種景況下,清政府為了保持民族尊嚴,維護貨幣制度,開始籌劃鑄行本國銀元。
光緒十年(1884年)吉林上奏商民無現錢可用,之後飭交機器局制造足式紋銀一錢、三錢、五錢、一兩等重銀錢,于是一種叫“吉林廠平”的銀幣出現了。這是中國引進先進鑄幣工藝的第一套機鑄幣。兩年後,兩廣總督張之洞在廣州創辦廣東錢局,購進英國機器開始鑄造名為“光緒元寶”的銀元,當年鑄成100萬元。此錢銀色為九成,重七錢二分,通稱一元;與之配套的還有四種輔幣,即五角(半元)、二角、一角、五分銀幣。這是中國正式用機器鑄行銀元的開端,也是現代貨幣單位制度之濫觴。光緒元寶背面飾有蟠龍紋,又倣洋銀制成,因此稱作龍洋。數年後張之洞調任湖廣總督,又奏準成立湖北銀元局,鑄造“湖北省造”銀元。其後各省紛紛倣造,一時間全國大部分行省都開始鑄地方銀幣,朝廷不得不下令除廣、湖兩局及南洋、直隸、吉林外,其他地方一律停鑄。各地鑄幣權被收回後,朝廷在天津設立了鑄造銀錢總廠。
銀元大量出現後,圍繞著貨幣單位用“元”還是“兩”,即銀幣的基本單位是計枚還是計重,在當時朝野間展開了一場激烈爭論。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朝廷徵求各省督撫意思,結果讚成以“兩”為銀幣單位的佔了上風。慈禧死後,朝廷于宣統元年(1909年)成立幣值調查局,決定正式採用銀本位,以“元”為貨幣單位,每枚銀元重量為庫平七錢二兩,成色千分之九百,並成立中央直轄的鑄幣局。但同年辛亥革命爆發,清代鑄造銀元的歷史剛揭開新的一頁,就匆匆地結束了。
“法幣”的命?
1927年,蔣介石的國民政府定都南京。當年六月,財政部飭令停鑄“袁大頭”,倣民國元年孫中山開國紀念幣,以最快的速度改鑄新式國幣。但因為繪樣、鐫模種種工序尚需時日,在新模未成之前,財政部只好暫用民國元年孫中山開國紀念幣舊模印鑄銀元,以濟金融。據記載,在此後四年裏,孫中山開國紀念幣鑄量不下數億枚,與“龍洋”、“袁大頭”一同成為舊中國流通最廣的銀元。
由于國內缺乏專業人才,當年的“袁大頭”圖案是由天津造幣總廠雕刻師魯爾茲·喬治主持設計的。1929年初財政部欲再次邀請外國人參與設計,各國造幣廠都想抓住這次進入中國金融市場的機會,紛紛提供銀元樣品。此事引起國內強烈反對。南京政府財政部躊躇多時,未敢直接採用各國樣幣,而根據外國設計,發行了正面為孫中山側面像、背面為帆船放洋圖的一元銀幣。但新幣甫出,“九一八”事變爆發,民眾對“船洋”背圖眾說紛紜,只好收回重鑄。之後財政部決定由新在上海成立的中央造幣總廠在全國發起徵稿,結果雕刻家鄭可創作的孫中山像石膏模入選為新幣正面圖案,背面為雙帆放洋圖。1933年3月財政部開始在上海大量制鑄,但未及投入流通,同年11月南京國民政府又宣布以紙幣為法幣,白銀收歸國有。中國歷史上大規模鑄造和發行銀元的時代就此結束。
1935年9月,英政府派其首席經濟顧問李茲羅斯來華,幫助籌劃新一輪貨幣改革。不出兩月,以緊急法令形式公布的《法幣政策實施辦法》出臺,規定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所發行的鈔票為“法幣”,即具有無限償還能力的貨幣。由于割斷了貨幣與白銀的聯係,法幣成了不兌換的紙幣。這項改革固然表明了中國貨幣的歷史性進步,但普通百姓想用它買賣外匯則近乎空談。
法幣改革的直接結果是,國民黨政府一下搜集到三億元白銀。這種金融壟斷為其推行通貨膨脹政策打開了方便之門。由于法幣自身是沒有法定含金量的,它的價值須由外匯匯率來表示。元法幣與英鎊的匯率是根據當時近五年來英鎊平均匯價決定的,因此中國必須收兌足夠的白銀咄鶄惗兀瑩Q成英鎊充作準備金。法幣依附英鎊,這很快引起了美國的強烈反彈。美國停止在倫敦市場收購白銀,致使銀價下挫,中國的白銀準備金價值被大大貶低。國民黨政府不得不向美國乞好,1936年法幣又與美元挂鉤,以100法幣等于29.75美元,確定了美國對中國幣值的霸權。抗戰勝利後,法幣惡性膨脹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戰前能買一頭牛的法幣,到1948年已買不到一盒火柴。
國民黨政府于1948年8月19日又推出了新幣種,那就是臭名昭著的金圓券。它的嚴重後果,現在已盡人皆知了。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09570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