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黄金网
钱文的意义
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俗话说的好“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可见其重要性。整天使用钱,那我们就要对其有一定的了解才行。
我们先来说说古代的钱,直观上我们所看到的就是钱上的文字、符号、图案,这些统称为钱文。钱币正面的钱文称面文,如“半两”、“五铢”、“开元通宝”等;背面的钱文称背文或幕文,如纪地“渐”、纪值“当十”、纪年“六”、吉语“天下太平”等。铸币过程中,会出现叠文、传形、背逆等特殊的钱文现象。
由于铸模重复压制并移位而形成双重文字或图案,叫叠文或重文。钱文反书,或文字左右移位的现象为传形,多见于秦至六朝时期的范铸法。钱币正反面图文移位,不相对的现象为背逆。
中国最早的钱文是战国时期楚国的郢爰金版。钱文上出现少数民族文字龟兹五铢面文为汉文篆书“五铢”,背文为龟兹文符号,又称为汉龟二体钱。此后,唐代有突骑施汉国钱,辽代出现过契丹文钱,西夏有西夏文钱,元代有八思巴文钱、回鹘文钱,清代有满文钱、回文钱等。
民俗钱币(古代)
钱文的读法
那么我们看到这些钱文的时候就要了解它们的读法。钱文的书写次序与古人的书写习惯基本相一致,但也有一些特定的钱文书写方法。这样,钱文的读法也就有所差别,目前归纳为以下八种。
⑴顺读:也称“直读”、“对读”,是一种最常见的钱文读法。按照自上而下,自右到左的顺序阅读钱文。始见于新莽的“六泉”,如小泉值一、五行大布等。至元明清遂成定式。如崇祯通宝、乾隆通宝、咸丰重宝等。
⑵旋读:也称“环读”、“回读”,是宋钱中最为多见的钱文读法,元以后此读法绝迹。按照先上右,后下左的顺时针方向阅读钱文。如“大泉当千”、“大夏真兴”等。一般“元宝”钱多旋读,如“天福元宝”、“淳化元宝”等。先秦环钱的面文,环形书写在圆形穿孔旁,首尾相连,其钱文就按环形,旋读。如“共屯赤金”、“重一两十二铢”等。
⑶先右后左横读:按照先右后左的顺序读,是二字钱文的主要读法。如半两、五铢等。
⑷先左后右横读:为左读五铢和传形二字钱文的读法。左读五铢“五”字在左,“铢”字在右;传形二字钱文,如传形半两、传形五铢、传形货泉等。
⑸先纵后左横读:按先上下、后左右的顺序读,极为少见。如“乾亨重宝”。
⑹右起先横后横读:按照右左右左的顺序读,常见于王莽十布。如么布一百、大布黄千等。
⑺右起先横后纵读:按照先右左、后上下的顺序读,极为少见。如“永安一百”、“太平天国”等。
⑻左起先横后纵读:按照先左右、后上下的顺序读,非常罕见。仅见“永安一十”一例。
如何阅读民族文字的钱文
古钱币中有一些民族文字钱币,形式多样,争奇斗艳。这些民族文字的钱文,主要有契丹文钱、西夏文钱、八思巴文钱和满文钱。
契丹文是辽代契丹族使用的文字,分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流通币中未发现有契丹文钱存世。契丹文钱读法有旋读和先纵后左横读两种。
西夏文笔画繁多,结构复杂,又称“屋驮文”。西夏文钱文字规整,制作精良,有“福圣宝钱”、“大安宝钱”、“乾祐宝钱”、“天庆宝钱”和“贞观宝钱”等。西夏文钱多为旋读。唯有“福圣宝钱”采用从右起读,再上下,最后至左的读法,若旋读,则不符合福圣承道年号。
元世祖忽必烈命西藏喇嘛教萨迦派首领八思巴创制的蒙古族文字,称八思巴文。八思巴文钱有“至元通宝”、“元贞通宝”、“大德通宝”和“大元通宝”等。八思巴文钱读法为顺读。
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清太祖努尔哈赤,命额尔德尼和噶盖,仿照蒙古文字母创制了满文,称为“无圈点满文”、“老满文”。满文钱读法为左起先横后纵读。如天命汉钱,面文依老满文写成,译作“天命汗钱”,先由穿左读道穿右,再从上读到下。
亦都护钱
钱文有哪些书体
古钱币中的文字种类繁多,风格多样,不少出自著名书法家之手。古钱币中的书体有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真书、草书、行书和宋体等。
隶书开元通宝
春秋战国的刀、布、圜钱和蚁鼻钱的文字,都属大篆,笔画重叠,结构繁杂,较难识别。
秦统一中国后,丞相李斯简化大篆书体,使文字形体统一,笔画匀整,称为“小篆”,也称“秦篆”。秦汉钱币多用小篆,半两钱及五铢钱的文字,都用小篆。李斯在半两钱上题写小篆“半两”二字,开钱文书体小篆的先河。
王莽铸币,文字采用小篆的异体悬针篆,笔画纤细,状如悬针,异常精美,为古钱“三绝”之一。南北朝时期北周铸造的钱币,文字为小篆的一种玉箸篆,形若箸,纤柔匀称,圆润工整,优美典雅,被称为“篆法绝工,六朝之冠”。
三国时期,出现了隶书体的钱文,如成汉李寿铸的汉兴钱,钱文“汉兴”两字用隶书书写,唐代钱文中盛行隶书始于“开元通宝”此后五代十国而至北宋,钱文多为隶书。
南宋光宗绍熙以后,直到元、明、清,钱文均以真书为主。还出现了蒙、满等少数民族的文字。太平天国时的钱文还使用了简体字。
南宋淳熙七年(1180),从淳熙元宝起,钱文逐渐统一为宋体字,端庄秀丽,古朴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