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似乎“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一说,是专为这类现象预制的。任何也定性的投资行为中,都存在投资的,投机的,炒作的,主力等的角色,构成投资市场的生态圈。这种角色不同的背后受观念不同的支配,使之观察市场,认识价值的视角迥异,对同一个投资的标的物,透过不同的操作方法来实现愿望目的。投资者注重在一个相对时期的预期,投机的侧重已经成为热点,并判断热点能不能持续而进退;炒作者却认为自己有能力通过制造热点,吸引跟风者来实现获利。
这种个体观念不同的市场表现,是就一般意义而言的,既不是严格,也没有考虑动态因素。在市场动态中,如果不是当事人已经明确坚定自己的定位,投资的,投机的,炒作的都有可能随市场的变化而变换角色。在这里,就炒作者而言,在市场热的背景下,确有可能实现利益最大化,至少在计算的理论值上是如此。而且,有的时候,炒作者确实能将一款不甚出众的品种,通过炒作赋予了“黑马”之盛名。如97年行情中的“希望工程“片,从几分钱一枚炒到十六、七元。但这种效应,在品种上具有不确定性,只有到结果出来后才能认定。同样是在97行情中发掘出来的“五拼图”则成了邮市的名邮、珍品!
投机是市场的一个历史老话题了。它同任何一种也定性的投资中的方法一样,也存在上、中、下,左、中、右之分别,掌握上策之人少之又少。因此,不是投资中人投不投机的问题,关键要视当事人赋予投机一个什么样的预期。上策是投这个市场大趋势已经成熟之机。而能发现一个市场大趋势已经成熟之人,肯定也能选出邮市价值高的精品中的经典品或错邮,静待高回报。中策是制造热点之局。下策是响应热点,频繁买卖。
邮票品中的精品,固然也存在仁者见仁的差异,同时也有年度精品、板块精品、题材分类精品。如花卉、山水、历史文物、戏曲、人物等等分类。综合起来看,精品不仅有个好价,而且口碑好,受人青睐。精品的价格波动,一般都是在发行初期阶段比较大。一些原本不是精品的品种,被弄出观察者大跌眼镜之价,通常也“黑马”谓之。邮市的几大主题如精品,经典品,存世量少的错票品,变体,以及消耗,肯定会围绕它们各自的定位边沿,作一定辐度的波动演绎下去。在这个过程上,邮市也会反复淘汰人工授精制造出来的伪精品,伪经典品,伪消耗等。大浪淘沙,重新定位。
虽然最近10多年,邮市超出了几乎所有人的展望!暴露了曾经的积弊,新账旧账一起算,过犹不及。因此上而言,市场虽不会亡,但在发展中,也会出现“更年期统合症”。或许市场的这种现象,用大书画家们的“衰年变法”一说,更接近市场真相。如果我们在面对市场的这种型态时,不是以负面思维对待,必能洞穿迷惘,看清什么是主流?什么是支流!什么是必然?什么是偶然!
坦率讲,对邮票品中的精品,自己也曾经以为既使再好的品种,强劲的购买力固然能推升其价值,但也离不了炒作的推动。但这种观点经过市场的印证已经改变。邮票品中的精品的发行量与同期邮票品的发行量基本持平,既使有差额也不是很大,市场价格却比不是精品的品种价格高出很多。经典品的价格更悬殊。要说消耗,在同期集邮者增长中,邮票品艺术性高一些的品种,消耗比次一些的品种的消耗大不了多少。这也是邮市上的一种悖象。却决定了艺术性等级高一些的品种的价格,始终比艺术等级低一些的品种的价格高出许多。在持续增值上的差距也越拉越大。其中,自有不以个人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内因起主导。
若干年以来——主要是97行情后的邮市萧条以来,邮市形成了一个反英雄的现象,以消灭能人或让能人现原形为能事。一开始,当一个能人现身时,有如太阳喷薄而出,其周围很快就能聚集起一种能量。按理讲,设局或造局之人经过深思熟虑,也占先机,事实上却并非如此。心想事不成,难道不值得反思?执迷不悟下去,市场规律真就是任人蹂躏的玩偶吗?看到的钱拿不到还在其次、进了腰包里的钱也得而复失,一次二次是偶然?屡屡如此也是偶然!
虽然邮市一度走了一段弯路,却夯实了更大发展的扎实路基。 (陈秀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