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稀 世 藏 品 的 奇 特 经 历

1楼
cjiyou 发表于:2010/1/1 3:22:00
来源: 烟台日报  
一座博物馆的建立和发展,首先是从搜集藏品开始的。烟台市博物馆因其藏品丰富,成为全国地市级博物馆中的佼佼者,有些稀世藏品的流传经历非常奇特,从而使这些藏品的价值和知名度更加提高,有的还被作为爱国主义教材,编入初中课本《中国历史》中。
  八国联军侵北京

  乾隆玉瓶遭劫难

  烟台市博物馆收藏的乾隆骊龙护珠玉瓶,在全国名气很大,玉瓶是用和田玉雕成,和田玉产自新疆南部的玉龙喀什河中,河中美玉虽多,但如此硕大而晶莹无瑕的玉,极为罕见。饱识各种玉料的玉匠,深知此玉来自不易,故把道家经典《庄子》中,“骊龙护珠”的故事,精心雕琢在修长的玉瓶颈上。瓶高34.4厘米,腹径18厘米。骊龙护珠玉瓶,修颈鼓腹,秀拔端庄,深受乾隆皇帝珍爱,他特题诗一首,命玉工雕刻在瓶身上,诗曰:“捞取和阗盈尺玉,他山石错玉人为。一珠径寸骊龙护,守口如瓶意寓此”。此瓶一直珍藏在北京紫禁城乾清宫。

  199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奸淫烧杀,无恶不作,期间我国的珍贵文物遭到了空前大洗劫,玉瓶就是在这时被侵略者抢走。

  抢走玉瓶的是沙俄兵,他跑到黑龙江双城子“长发福”杂货店销赃,店主人名叫杨鉴堂,烟台人氏,杨先生对八国联军暴行早就恨得切齿,一见玉瓶,心中已明白其来历,他不忍祖国文物流落异邦,在生意不佳,手中匮乏的情况下,不惜重金买下玉瓶,后杨先生将玉瓶带回烟台。

  杨鉴堂老先生故去后,其子杨景韩深知父亲珍藏玉瓶的苦心,恐有不测,就把玉瓶深埋地下。果然,军阀、日伪闻讯,接二连三来杨家进行威胁,强行索取。杨景韩却比护珠的骊龙倍加警觉,守口如瓶,一丝未露。玉瓶在地下安然无恙。新中国成立后,年己八旬的杨景韩老先生,率儿孙从地下挖出玉瓶献给国家,以表达他们祖祖孙孙的一片爱国之心。

  乾隆骊龙护珠玉瓶,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同中国人民相同的遭遇和经历,故而被作为爱国主义的典型教材,编入初中课本《中国历史》中。

  俄国人当街卖刀

  烟台人买回国宝

  20世纪初,有一个叫纪丰泰的烟台人,在海参崴当通事(翻译),一日,见街上有一沙俄军官,手持两把腰刀,步履踉跄,酒气逼人,扬言要卖刀换酒喝。纪丰泰一看腰刀,便知是祖国珍宝,他基于爱国深情,不忍心让祖国珍宝继续流失海外,毅然以高价将两把腰刀买下带回祖国。

  纪丰泰带回祖国的两把腰刀,如出一模,做工考究、造型优美,装饰华丽,刀身刻有名称,一曰“宝腾”、一曰“振远”,是清宫武库中的珍品,至今刀身仍银光闪闪,无一锈斑。两刀均长87厘米,宽5.2厘米,《宫廷什件》中有关于腰刀的详细记录,分别为“天字三十号”,“地字三十号”,乾隆皇帝先后两次御批,历时四年才打造成功。

  乾隆腰刀的遭遇,与骊龙护珠玉瓶的遭遇一样,也是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被沙俄军官抢走。这位沙俄军官在海参崴当街叫卖时,正巧被烟台人纪丰泰碰到,才使流落异国的祖国珍宝得以回归。

  后来,纪丰泰之孙纪树柏,将两把腰刀卖给了“胶东王”刘珍年的军医、文物收藏家彭紫符。彭紫符解放后在烟台第一联合医院行医,系政协委员,1961年,他把自己珍爱的两把腰刀捐献给政协,政协移交给博物馆收藏。由于乾隆腰刀与乾隆玉瓶有相同的流传经历,因此,初中《中国历史》课本中,印有它们的彩色照片,配合课文《第二次鸦片战争》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赵进士南京为官

  唐寅画带回故乡

  烟台市博物馆藏有一幅明代唐寅的绘画作品——《灌木丛篁图》被全国书画鉴定组的专家认定为国画精品,该画纵长116厘米、横宽175厘米,画面宏伟雄健,布局层次分明,行笔秀润流畅,是唐寅成熟期具有独创风格的作品。

  唐寅这幅传世佳作的流传经历,莱州市博物馆75岁的老馆长张国铨最清楚,他说:“1953年秋,掖县(今莱州市)公安局移交给县文化馆一批流散文物,我负责接收,在清点、登记时,发现了这幅画。以后经山东省文物管理处专家鉴定,为唐寅真迹,而这幅画是怎样流传到掖县的,一直是个谜。20世纪60年代初,文化馆举办了一次‘藏文物展览’,展品中就有这幅画。有一天,来了一位老人,一直驻足在此画前,上午来了下午又来,引起我的注意,与老人交谈后竟然解开了名画来历之谜。原来老人是一位书画爱好者,他在赵家看到那幅唐寅的画,与这幅丝毫不差,肯定是从赵家传出来的”。

  老人所指“赵家”,其先人即莱州历史上被誉为“东莱三凤”的赵耀、赵焕、赵灿三兄弟。老二赵焕,字文光,明嘉靖44年进士,万历14年在南京任右都御史,此时距唐寅谢世只有60多年,为他收集唐寅遗迹提供了方便条件。

  唐寅这幅稀世佳作,在赵家代代相传,直到进入掖县文化馆。20世纪60年代初,烟台地区博物馆创建,1963年,地委分管领导点名要将此画调进地区博物馆收藏,掖县的同志为支持地区博物馆建设,办理了移交手续。此后,唐寅的《灌木丛篁图》,一直收藏在烟台地区(今烟台市)博物馆。

  老长工无意得宝

  《佛像轴》重现惊世

  20世纪60年代初,著名文物鉴赏家张伯驹先生到烟台。当他见到金农的《佛像轴》时,大为震惊,连呼:“世界第一!世界第一!”张老感慨地说:“这幅画我寻找了它40多年,认为它早已流失海外,没想到竟完好地收藏在烟台,万幸!万幸!”

  金农(1687-1764),被誉为扬州“八怪”之首,其代表作——《佛像轴》为绢本,高117厘米,宽47.2厘米,该画以“游丝描”、“金错刀”为技法,突出装饰性,仪态雍容,法相庄严。两侧用金农独创的漆书题跋,与画面相得益彰,堪称稀世珍宝。

  此画原本藏在潍坊十芴园丁善宝家,后传入黄城丁百万家。1946年,土改复查,丁家浮财被分,百姓们各取所需,将有用的东西纷纷拿走,丁家的一名长工系城西松岚村的林某,什么也没拿就回家了。妻子见他空手而回,言道:“别人都拿东西,你为何不拿?”林某说:“平日东家厚待自己,不好意思拿东家的东西”。妻子嚷道: “别人拿,你不拿,不拿白不拿!”

  林某回到丁家一看,有用的东西已被拿光,只剩下两捆字画没人要,便琢磨着带回家让老伴当柴烧,以免空手而回再受埋怨。但老伴还是埋怨他,净捡些没用的东西回来。随手将两捆字画丢在厢房的阁梁上,再也没去理会。

  20世纪60年代初,博物馆到黄县松岚村收购一国民党军官收藏的古画,林某想起家中放在阁梁上的两捆字画,连忙找到博物馆的人说:“这东西我家中有两捆,原准备当柴烧,因放在阁梁上,早就忘了,国家有用,你们就拿去吧。”博物馆的同志从阁梁上取下覆着厚厚尘土的两捆字画,一数共有70余幅。他们带回烟台后,经逐件拣选鉴定,从中发现了金农的《佛像轴》等50余幅有价值的字画。财政部门拨出l800元专款,将这50余幅字画全部收购。在当时,1800元可不是少数目。当博物馆的同志专程到黄县林家,登门付给重金时,林某激动地说:“真没想到,两捆柴禾值这么多钱”。

  鼻烟壶乱中出土

  老书记慧眼识宝

  李焕一是烟台市福山区古现镇(今属开发区)李家村党支部书记,雕花翡翠鼻烟壶是收藏在烟台市物馆的国家一级文物,一人一物,本来风马牛不相及,但在“十年浩劫”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一人一物却结下了不解之缘,如果不是李焕一慧眼识宝,雕花翡翠鼻烟壶这件前人留下的珍贵文物早己“粉身碎骨”化为乌有了,博物馆也就没有这件藏品了。雕花翡翠鼻烟壶高5.3厘米,最大直径4.7厘米,重50.5克,周身雕有花纹,精美无比,这一稀世珍宝,原系烟台历史名人、清末国子监祭酒王懿荣所有,光绪26年(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8月15日,王懿荣在锡拉胡同11号自家院内投井殉国,继室谢夫人、大儿媳张氏紧随其后投井殉国。时任直隶候补府知府的次子王崇烈赴京料理后事。为还债,他把父亲收藏的青铜器等文物,卖给了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和等人,把父亲收藏、研究的一千余片甲骨文,半卖半送给刘鹗。王崇烈深知,精美无比的雕花翡翠鼻烟壶,是父亲心爱之物,他舍不得买,准备带回家中收藏。光绪27年(1901年)春,王崇烈扶父亲王懿荣、继母谢氏、寡嫂张氏的灵柩,经天津海运烟台,安葬于离古现王氏住宅很近的西北顶。

  1919年,王崇烈去世,享年49岁,王崇烈入殓时,他的家人将王懿荣、王崇烈父子两代爱不释手的鼻烟壶,用布裹着放在王崇烈手中陪葬。

  “文化大革命”中,王氏墓地被毁,王崇烈墓被掘开,众多随葬品被在场群众当成“四旧”砸毁,李家村党支部书记刘焕一同志闻悉后,急忙跑到现场,见状十分心痛,制止了群众的盲目行为,经对现场仔细查找,发现了这只鼻烟壶,在场群众说:“这是个小玻璃瓶,快砸了吧”。李焕一认定这是一只非同寻常的鼻烟壶,出于对文物的热爱,他说服了群众,亲自洗唬卮宓持Р堪旃冶4嫫鹄础?br />
  后来,李焕一代表李家村人民把雕花翡翠鼻烟壶郑重地献给了国家。

  老太监卖象牙席

  “丁百万”重金收购

  象牙凉席,被称为最奢侈的卧具。我国现仅存三件,一件藏故宫博物院,一件藏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一件藏烟台市博物馆。

  象牙席的编制最早出现在汉代,到了清代,已成为历代皇帝所喜爱的生活用品。雍正皇帝在位时,清宫内务府造办处,共制作了5件象牙席供其享用。由于象牙席用料讲究,制作艰难,耗资巨大,雍正皇帝谕令禁止再造。但是乾隆皇帝即位后,广东地方官员仍向清廷进贡象牙席,所用象牙多来自越南、缅甸等东南亚国家。

  烟台市博物馆收藏的象牙席,长2.03米,宽1.23米,重2.2公斤。席的四周用二寸宽的黑色素缎镶边。象牙条宽3毫米,厚0.5毫米,按“人”字形纹理编制而成,制作工艺精湛,纹理细密均匀,席面平整光滑,颜色洁白,展卷自如,富有弹性,系国家一级文物。   

  如此稀世珍宝,宫廷珍品,怎会流传到烟台,被一座市级博物馆收藏呢?究其原因,就是黄县(今龙口市)“丁百万”所为。“丁百万”是个浑号,并非指某一个人,而是泛指丁氏家族。丁家以经营当铺为业,丁家当铺不仅数量多,达几百座,而且覆盖面广,遍布我国东部11个省市,北至黑龙江,南至浙江,均有丁家当铺,北京更是丁家当铺集中地。清朝末年,宫内一老太监将象牙席偷出宫外,被丁家“西悦来”当铺重金收购。民国初年,黄县伪税务局局长孙某,强行从丁家将此席买走,后传给女儿孙秀英。   

  1972年,烟台市(今芝罘区)博物馆的迟乃邦,获得一个重要信息,牟平有人要卖象牙席,报价700元,当时正处于文革时期,烟台市博物馆由军代表接管,迟乃邦建议军代表作主收购,军代表不敢作主。迟乃邦担心象牙席流失,连忙把这一信息告诉了烟台地区博物馆馆长史征夫,史征夫立即请示“地革委”分管文教的老专员,他当即批示:“按价收购”。随后史征夫带人到牟平,从孙秀英家买下象牙席。从此,全国仅存三件的象牙席,烟台藏有一件。

  王焕理 /撰文

  王桂芳 许盟刚 /供片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07813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