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天津市;钱币制造业;货币金融史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所汇集清末明初天津钱币铸造的历史资料研究,论述天津市近代铸币和纸币制造业在历史上的地位,提出天津近代造币业是中国北方乃至全国币制现代化发展的摇篮的观点。
几年来,我们通过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和研究,认为天津近代钱币制造业对中国北方乃至全国币制现代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主要反映在以下几方面:
一、清末民初:天津钱币制造业是中国钱币制造业的龙头
清入关以后,为了军事上的需要,户部于顺治2年(1645年)在直隶蓟州(今天津市蓟县)设立“宝蓟局”,铸造“顺治通宝”方孔圆钱,这是见诸史志记载的天津境内铸钱的开端。其后,咸丰七年(1857年)宝直局在天津设立分局;光绪十三年(1887年)建立了天津机器铸钱局(亦称宝津局);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设立了大沽造币局(即宝沽局);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设立了北洋铸造银元总局(简称北洋银元局);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8月,创办了北洋官报局,兼营纸币印刷;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建立户部铸造银钱总局(后更名为户部造币总厂),天津近代钱币制造业逐渐兴旺发达。
在这一时期,天津有户部(造币总厂)和地方(北洋银元局)两个造币厂,又有纸币印刷厂(北洋官报局),成为当时中国钱币制造业的核心城市,这是历史上罕见的,形成了清末民初天津钱币制造业鼎盛的局面。
二、中国最早的近代机制制钱技术在天津机器局应用
清朝时期的洋务运动,使不少原有的手工业部门出现了机器生产,这种技术上的进步也促使中国货币制造由模铸法向机器制造的转变。光绪12年(1886年)7月,醇亲王奕等人欲想在有机器局的直隶等省以机器铸造制钱,于是上奏:“于机器局内添机器,制造制钱”1“借资轮机以省人力,”2这样,可以迅速恢复制钱制度,同时能有铸息,也可根除私铸。次年,慈禧在上谕中责令户部一年内将开铸制钱的有关事宜办理就绪。李鸿章按照慈禧的上谕的旨意,利用天津机器局雄厚的基础和先进的军工设备,在天津率先实践了这一主张,机器制钱才在中国产生。光绪13年(1887年)创建了附属于天津机器局的天津机器铸钱局(宝津局),开始对我国传统钱币铸造技术尝试一次新的变革。他“将中国制造的制钱(即样钱)寄往英国格林冶铁厂询购机器”,3不久,英国制造的机器在该局投入使用。机器铸钱与我国传统手工范铸钱币相比是一大进步,试铸的机制样钱得到了清政府的赏识。随后该局大量进口铸钱机器和原料,用新法铸钱,拉开了机铸制钱的序幕。铸行机铸制钱首先打破了传统造币技术的禁锢,是“洋为中用”在造币行业的具体实践。在李鸿章《中法铸钱运京摺》、《铸钱机器工费片》等奏章中都说明了天津铸造近代机制铜钱的历史。
三、北洋机器局铸造我国第一套以圆为单位的计值流通银币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北洋机器局开始试铸银元,面值为:一圆、五角、二角、一角和半角。银币正面:周边为“大清·光绪二十二年·北洋机器局”,中环满文,从“清”字下满文旋读译为:大清国光绪二十二年北洋机器局造,内环“壹元”二字;背面:周边是英文“TWENTY SECOND YEAR OF KUANG HSU★PEl YANG ARSENAL”,译为“光绪22年,北洋兵工厂”,中为播龙。辅币图案与主币相同。该银币虽然成色不佳,铸造量甚少。但这是我国第一套以圆计值的流通银币,开启了以圆为货币单位的先河。
[四、北洋银元局铜币在版式等方面进行的革新和探索,对各省铜圆模式的统一产生重大影响
北洋银元局作为地方铸币机构,成为北方币制改革的发祥地。该局铸造的铜币在版式等方面进行的革新和探索,所铸铜元具有独特风格,北洋造的光绪元宝一改纪地的风格,在币面的上缘左右两边铭“北洋”,上缘中间铭满文“光绪年造”,为以后各省(包括户部在内)制造铜元奠定了一个统一模式。当时北洋银元局制造的铜元生产精良,管理严密,钱币样式新颖,使用方便,铸造量大,满足了市场需求,受到社会各界欢迎,铜元很快取代了旧式方孔铜钱。
此外,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北洋银元局发行了印有当十铜元票,分别为:五十枚、一百杖、五百杖三种,直型,字、号均用手写,由北洋官报局承印,印量不大,所见皆无使用痕迹,似乎没有投入流通。这是最早由官方发行的铜元票,在中国历史上是比较少见的。
五、造币总厂制造祖模为全国统一制造货币,对促进币制改革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清政府为了收回铸造权,统一货币形式,统一铸币制度,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在天津建立户部铸造银钱总局(后更名为户部造币总厂),统一铸造金、银、铜三种货币。该厂属大清户部直接管辖,取代了原北京户部宝泉局、工部宝源局的地位。其他各省的造币局或厂作为分厂。总厂试铸币呈清政府审定,铸币的祖模由总厂批量生产制造,并分发全国各造币分厂或局依式铸造。
民国初期,1914年2月,根据颁布的《***国币条例》规定,袁世凯头像银币(俗称袁大头)为国币。根据该条例第五条:“一元银币,总重七钱二分,银九铜一”的规定,造币总厂于当年12月率先铸造壹圆银币。同时该厂将新银币的祖模颁发给各分厂,分厂则从次年起陆续铸造。该厂自1914年开铸至1917年共铸有1亿8千余万元,同比占全国发行量的三成左右。该币在中国辽阔的疆域内普遍流通,长达数十年之久,虽穷乡僻壤也见其踪迹,可称为近代中国钱币史上唯一成功的银币,在当时流通银币中起着唯一主币作用。同时袁像银币是以圆为单位计值流通的国币,它为废两改元夯实了基础。
“造币总厂”具有控制和指导全国造币行业生产形制、产品材质、重量等方面的作用,为当时的币制改革奠定了基础,也为当时货币的稳定流通作出了积极贡献。在20多年时间里,该厂铸造的银币版式有多种流向全国。户部“造币总厂”铸造的铜币和银币在版式、重量等方面进行的创新和尝试,为全国统一制造铜币和银币创造了条件,推动了货币改革,成为中国近代货币史的新开端。
另外,造币总厂在20多年时间里,试铸过多种金、银、铜质的样币,同时还为当时一些政要人物铸造纪念币章,反映出该厂的特殊地位,以及雕刻和铸造技术在全国居领先地位。
六、清末:北洋官报局成为印制钞票的大本营
光绪27年(1901年)光绪帝变法维新,采纳了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袁世凯在奏折中提出了“开民智之法,各国重在报馆”的主张,于光绪28年(1902年)3月创办了北洋官报局,是年8月该局迁到天津,天津为北洋官报局总局,北京、保定设分局。当时,天津银元匮乏影响到市场,进而其影响渐渐地弥漫到各地。袁世凯意欲努力加以救济,从户部及外国银行进行借款设立天津平市银号,以该借款的兑换作为基金,命官报局印刷部印刷钞票,以救燃眉之急。光绪29年(1903年)2月下旬,开始印刷天津平市银号的钞票。3月,袁世凯的救济借款计划未果,天津平市银号的设立也就中途作罢,已印出的钞票也全部作废。同年4月,开始接受委托为本省和全国各地印刷钞票。当时天津官办的天津银号及私营的志成银行、新泰银行、瑞祥林银行、中裕厚银行、义丰德钱铺等钞票都由该局印制。遍及全国很多地区的银票、钱票也都是由该局承印,北洋官报局成了印制钞票的大本营,是清末我国实力雄厚、首屈一指的印钞大厂。
北洋官报局为“天津银号”和“湖南官钱局”开始印钞是光绪29年(1903年),其印钞的下限是在民国元年。元年以后在票面上已不再是“北洋官报局印”,而是“北洋印刷局印”,也就是说北洋官报局印钞从光绪29年(1903年)始,经宣统到民国初年,在近十年当中究竟印过多少个品种的钞票,尚无一完整的资料。据我们掌握的资料统计,北洋官报局十余年间分别为各省公私营30多家银行、官银号、官钱局、银号承印银圆票、银两票、铜圆票、制钱票等约 140种票面(或版别),种类繁多。今天,天津北洋官报局所印钞票实物已很少见,我们将初步考查的钞票的名称、发行时间、面值作过统计,从中看出天津北洋官报局印制钞票在百年前曾有过的一度辉煌。
参考书目:
[1]《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清政府统治时期》第一辑,下册:《醇亲王等摺一请以三年为期限规复制钱并拟定办理章程》
[2]《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七〉:《光绪12年7月12日闽浙总督杨昌奏》,
[3]《李文中公全书·奏稿》:《中法铸钱运京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