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锦林:
秋日,我心目中的集邮文化城市风情(2)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jpg
李锦林在通湖路上的北海假日酒店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jpg
诸多集邮师友在李锦林的《第五届中国邮文化节纪念》封上签名留念
秋天是会友的季节
秋高气爽。秋风、秋雨、秋月、秋花,无一不令人赏心悦目,心欢意畅。
我们下榻于通湖路上的北海假日酒店。傍晚,我刚刚步入宾馆的大门,一双热情的手便主动向我伸来。他是我神交不久的博友王光珉,也是文献会安徽淮南的新会员。巧的是,他的会员号是499号,我的会员号则是400号。于是,我跟他便成为文献会员数第四个里程碑的“虎头蛇尾”。
站在王光珉身后的那位先生,有点面熟。哦,想起来了,他就是网上很活跃的安徽文献集邮研究会秘书长汪时东。他说,他的文献集邮爱好,是受我1993年办藏馆的影响。那年,正是他的而立之年。他还告诉我,整整十年前,拙文《〈庐阳邮刊〉暖我心》也是他选入由合肥市集邮协会编辑出版的《〈庐阳邮报(刊)〉集邮文章精选》一书中的。他的话语不多,但透露着正直的人品。这,也是他在集邮论坛里留帖给我的印象。
文献集邮研究会会长葛建亚,手下有秘书处的“张龙”、“赵虎”、“王朝”、“马汉”四位得力干将。在大厅,我只见到其中的两位。那位“少壮派”郑秘,忙得没有一分一秒的空闲。他跟我打了声招呼,便没有了踪影。倒是许秘忙里偷闲,跟我聊了一会儿。许秘现是扬州花城村村委会副主任,我也曾担任上海泰和新城第一居委会治保主任。因此,我们知道政府部门有个“创建”条块。于是,我们从扬州村委会聊到上海居委会,又从两地政府聊到高邮政府目前正在开展的创建“集邮文化城市”活动。我们为高邮政府如此大张旗鼓地搞集邮创建而惊叹不已。
向高邮市集邮协会交纳的200元会务费,绝对物超所值。且不论每位代表吃宴会菜、宿标准房、坐大轿车,三天三夜食住行全包,就是人手一张的大型民歌专场晚会入场券的票价也已380元了。值得一提的是,在人手一袋集邮文献中,还有一套被戏称为“交通信号灯”的第五届中国邮文化节集邮文献。即:红色《接待手册》、黄色《展品目录》和绿色《活动指南》。从这些细节看邮都,就知道高邮市委、市政府是如何真诚为集邮者服务,让集邮者满意的。
那边,甲戌邮票会会长程兵向上海代表团打听我来了没有。这是继’06太原全国邮展后我跟他的第二次握手。很后悔,事先因故没提前报名,以致红色《接待手册》里没有我的名字和房间号。也正巧,上海分会赵顺昌没来。于是,我便“冒名顶替”跟张效众一起,被分配在403房间。
晚上,高邮市委、市政府在北海酒店四楼举行盛大的“第五届中国邮文化节招待会”,市长夏正祥致祝酒辞。我坐的这桌,左侧是文献会秘书长乌伟,右侧则是《江苏集邮》编辑朱遵筏。出席这次招待会,使我有机会会晤诸多老朋友,又结识许多新朋友。我的《第五届中国邮文化节纪念》封上,还留下了诸多集邮师友的签名。他们是:全国集邮联常务副会长谭小为、文献集邮研究会名誉会长刘佳维,以及文献会顾问王新中、马佑璋、赖景耀、林轩、会长葛建亚、荣誉会员马驎、孙少颖、李毅民、张雄、林衡夫、周治华、鲍军禾等。
(1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