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国旗明信片》上的烫金文化
(老田)
每当拿起沉甸甸的国庆60周年的《国旗升起的地方》明信片,看到那雄伟壮丽的天安门、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金光闪闪的《国旗升起的地方》烫金字时,都爱不释手,同时也联想到邮票上的烫金文化。
邮票烫金,不仅美观,更增加了其高雅华贵。80猴之所以称“金猴”,不只因价格昂贵,更有局部质量较好的烫金的衬托。相比之下,我国第一次发行全部烫金工艺的建国40周年小型张,却因烫金面全部氧化、脱落,失去了亮丽的风采,遮掩了56个民族喜庆场面,那污里巴涂的画面,严重的打击了收藏者的情趣,从此,也把烫金邮品当成了包袱。当发行《港归》金箔小型张时,邮政和总邮司还算自知之明,面临政治任务花高价在法国制作。一年多后的《澳归》,攻克了技术难关,我国第一次自己印制了高质量的金箔小型张,同时,也为国家节省数百万美元的外汇。
邮票烫金因有背胶,要比明信片烫金工艺复杂,两者虽不能相提并论,但同样具有“烫金文化”和邮票文化的有机结合,可以说凡是接触和收藏到烫金《国旗明信片》者,尽管对其身份、属性有争议(有称边缘“垃圾”品),但说不喜欢一定不是现实。尽管那写实场景组合的错误,但点缀《国旗升起的地方》的烫金字,夺目耀眼,整个画面形神兼备、动静合一,以及非凡的意义,让众多邮品望尘莫及。
我在收集《国旗》片系列的过程中,由于喜欢时常欣赏,发现一些并非莫须有的问题和奥妙。重点是金字“变体”和烫金“窑变” 。请君不要责怪我“无聊” ,因它存在、我爱好,所以特意查询、学习、探讨了“烫金”文化和“窑变”文化,也从中增长了一点知识。
金字“变体” : 有罕见的金字倒印(从网得知),有金字漏印(全部和局部漏印),金字重影等,这些属于工艺流程上的失误和特因出现的残品,因此,形成少,流出也极少。见图:1(借图)、
图3 。
还有疑是版膜变体形成的字迹变体,应该有小批量流出。如《国旗升起的地方》中的“的”字,“白”字旁右竖中间“缺块肉” ,而“勺”字旁的竖弯钩又相对细、尖,两旁变笔在同一字,呈现“勺”挖金之趣。见图:4。
更有趣的是挖走的金有地方存放,填在了“白”下口中。 “口” 中有满金和半金之分,如是满金,“的” 仅有其字形而不能读“的” 。“起” 字中的“己” 和“地”中的“也”字,其不同空间也有存留物。这主要是金属压模板工作不协调,温度稍高或压力稍大,使金纸元素压融于纸板中较深,受压面也接触较大,形成金字间隙多余的部分,看似没有“剔”出来,实际也已融于图案版面中。仔细观察,烫金较重的字边,有立体感、还挂金丝。发现的凸凹版之因,也可断定同上。 见图:5、6。
巧合的是,这一少一多的趣变,是一对一对的出现,分别在小号对、竖白对中产生(估计其它版也有)。见图:7。
当时,对这几种烫金字小变体,针对各字和部位总结了几句顺口溜:
白勺“的”上勾挖金,
挖块黄金填“日”中;
走己“起”字腰包鼓,
黑土地上“也”藏金。
后来,又偶然遇到“白”中的“日”字两个口里都堆满了金,该读什么字?于是我无语。见图:8。
按观察到的情况,对烫金字初步总结出 五种 类型的变体,从探讨情趣、防伪功能、收藏价值归结如下:
1.漏印奇胎多,障碍自然作。(可能一次障碍仅一枚,形状多不一样。)
2.多金添光彩,再贴难圆说。(有防伪性,仿造如不能破镜重圆。)
3.版变有规律,名正收藏界。(版膜变体的东西,位置和形状基本一致。)
4.字叠如大癫,金身已成佛。(烫金重影,两压又不同位,罕见不可仿。)
5.倒印闯天关,成功自由国。(烫金工序方向颠倒,特残品,身价自由。)
金字“窑变” :
对于不解和特变事物均可谓“窑变” 。邮票上的烫金“窑变”和烧瓷的“窑变”肯定不一样。从温度上看,纸质烫金工艺有冷热之分,热烫温度基本在 200---300 度。而烧瓷窑的温度高达1000---2000度左右。纸、瓷质质不同,变化外因也不一,可以说牛马不相及,但欣赏的意境确有共同之处。
上乘瓷器因“窑变无双”和“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而颇受青睐,身价不菲。其釉质乳光晶莹、肥厚玉润,达到了“类翠似玉赛玛瑙”的美丽程度,形成了钧釉无可比拟的独有特色和巧夺天工之美,在我国陶瓷文化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国旗》片烫金“窑变” ,在不同光线和不同视角下,观看正常烫金面,不是光线刺眼,就是无光、发污、发黑;有“窑变”的烫金,在同等条件、同一字面的比照下,出现了多以蔚绿、淡青等深浅不一的“幻彩”, 光彩夺目而不刺眼,十分美妙。见图:9、10。
“窑变”处有大小、多少、轻重之分,还出现一种纯金黄的变色。见图:11。
通过对烫金文化的初步学习、咨询、观察、试验,感觉《国旗》烫金片的工艺很复杂,首先选用了上好的铜板亮光纸,选用了超快干亮光油墨印制,成本高,也为烫金、压膜、喷盲点等工序打下了基础。烫金质量与烫金机的型号和操作都有关,尽管是机器,也必须调控好温度、压力、烫印速度等的配合。从“国旗”片产品质量不一的情况看,不是一个厂家、不是一种型号机器所为,烫金材料也不统一,甚至不排除有部分半制动制作,这些可能和当时的任务重、时间急有关。正是种种原因,才出现了少部分纸上“窑变”的奇迹(包含漏金、多金、凸凹版等)。
古代对“窑变”一词没有统一的定义,因不明原因又不能复制,而增加了迷信色彩的传说。如《文房肆考》卷三。古窑器考说:“明诏景德征烧屏风,变其二为床、船。”又如《格古要论》说:“相传宋文丞相过此(指吉州窖),窑变为玉,逐不烧。” 再如《清波杂志》说:“饶州景德镇,大观间有窑变,色红如朱砂。物反常为妖,窑户亟碎之。”当时的陶工觉得不可思议,于是就从迷信的角度来理解。从现代科学角度讲,这种所谓“红色如朱砂”,其实就是窑中含有多种呈色元素,经氧化或还原作用,出窑后呈现意想不到的釉色效果。现代烧造工艺,还能通过配方设计和控制烧造各种窑变釉。
今天,《国旗》明信片“纸质”上的“窑变”,以前还没有闻说,我们现在不迷信,虽暂时不明就理,但在那《国旗升起的地方》金光闪闪的烫金字上,又增添了珣丽的光彩(绝对不同亮光纸彩),着实难遇、难得,这一天意或许是“烫金窑变”新文化的诞生。尽管出现在“纸质”上,但有相对高质量的材质和工艺,加之200---300度高温和压力的打造,把金纸成分融入邮品纸质之中,一般情况下不会走样。
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收藏、欣赏能力的提高,邮品烫金“窑变”文化会得到认可,特别是纸上“窑变”能经得起各种考验后,一定会形成“邮品烫金窑变”文化,并会发扬光大!
(外行自创,可能有误,仅供交流探讨和参考)
2010.3.12 于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