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在邮政部门是“邮资凭证”, 贴在邮件上,随邮件传递送达收件人;在集邮界是“百科全书”, 邮票画面五彩缤纷,如名山大川、名胜古迹、亭台楼阁、珍禽异兽、名贵花卉、古代文物、体育运动、文化艺术、工矿桥车和历史名人等等,都是一幅幅瑰丽的画面,集中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深受人们喜爱和收藏。邮票诞生于1840年5月1日(正式发行日)的英国,与一个名叫罗兰·希尔的英国人有着难以割舍的关系。
170年前的一天,主管邮政的罗兰·希尔在乡间散步,看到一个邮递员正在把一封信交给一个年轻姑娘,那姑娘接过信只在信封上看了一下就把信塞回给邮递员,执意不肯收下。希尔走到跟前,问她为何不收下这封信,姑娘凄然地告诉他,这是她远方的未婚夫的来信,因邮资昂贵,她付不出这笔钱,只好原信退回。当时的邮政制度规定由收件人支付邮费,原信退回邮递员则劳而无功,收不到资费。这一偶然的事件,使希尔下决心要改革邮政制度,于是他向英国政府建议:今后凡寄信,须由寄信人购买邮票,贴在信封上,作为邮资已付的凭证。1840年1月10日英国政府决定采取希尔的建议,实施新邮政法。信函基价规定为每半盎司(相当于14克)收费1便士。所谓“1便士邮政”就此开始。
1840年5月1日,世界上第一枚邮票正式发行,5月6日开始使用,这在世界邮政史上树起了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邮票的图案为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侧面浮雕像,黑色,面值1便士,人们称为“黑便士邮票”。这枚邮票,除不具齿孔外,已经大体上具有今天邮票的特征,选用带水印的纸张印刷,涂有背胶,并标有“邮政”字样。由于邮票使用方便,邮资低廉,深受欢迎,在发行不到1年的时间里,竟重印11版,售出6800万枚。之后,或改变印色,或增添齿孔,但图案和印刷方法基本不变,一直沿用了40年之久。可喜的是,有了邮票就有了集邮,而今全球有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发行40多万种邮票,这是一个内容丰富而又十分珍贵的历史资料。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凡是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和军事的重大事件,在邮票上都有反映。所以人们把邮票形象地称为“连绵不断的历史记录”和“微型博物馆”,集邮收藏和活动在心目中早已扎根。
由于希尔一生为改革和发展邮政事业作出重大贡献,被誉为“近代邮政之父”。1850年被任命为英国邮政大臣,1860年获爵士称号,1879年被授于伦敦市名誉市民称号,同年在伦敦逝世,享年85岁。
有人评论说:如果没有邮票的发明,一部邮政史势必改写。朋友,让我们铭记罗兰·希尔,这个已与“黑便士邮票”紧密相联的人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