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的目光聚集在一个个新成立的古玩市场时,不知有没有注意到,还有一些曾经熟悉的市场已经不见了踪影。
位于北京南三环分钟寺附近的古玩城古典家具市场,对于不少喜欢逛收藏品市场的人来说并不陌生,人们常常称其为分钟寺古玩市场。四层商场式的楼房,2500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以经营古典家具为主,兼及古玩艺术品,从2004年一开业,这个市场便吸引了全国各地古玩商和收藏者的目光,一些行里人甚至把这里视为“淘宝”好去处。而如今,这个当时号称国内最大的室内古典家具市场,在走过六个寒暑之后,却悄然消失了。
人去楼空
日前,中国商报记者到分钟寺古玩市场进行走访,不成想吃了个闭门羹。停车场零星停着几辆车,市场门口的台阶上布满了灰尘,几个工人进进出出搬运着杂物,玻璃门上则贴着“内部装修,暂停营业”的告示,而市场里的一家家店面,除了招牌还在,就只剩下空空的四壁。
“古玩市场已经撤了,不干了。”从现场的保安人员那里了解到,今年1月份,市场里的商户就已经都搬走了,这座大楼也将改头换面另作他用。记者马上联系到曾在这里安营扎寨多年的刘先生,据他讲,这两年分钟寺古玩市场的经营状况一直不好,一些商户陆陆续续撤出,门店大量闲置,市场已经维持不下去了。目前管理方在东四环外又找到了一块地方,虽然一部分商户已经撤了,但还有几十家商户一起搬到了那里。
记者随后赶到了位于东四环窑洼湖附近的新市场,虽然还是“古玩城古典家具市场”那块招牌,但从规模、硬件设施等条件看,已经没有了过去的风光。过去的市场,一层、二层主营古典家具,三层经营古玩杂项,四层则是拍卖公司和用于交流活动的大展厅,能容纳几百家商户;而如今这个古玩市场,只是占用了一个“海鲜城”的一层,一半经营古典家具,另一半经营古玩杂项,只有百余家店面,而地下一层全部是经营海鲜的,二层则是吃海鲜的,这样的经营环境与古玩市场的文化氛围总显得格格不入。
在市场里记者看到,差不多一半的商户都锁着门,而开着门的不是闲聊、打牌,就是玩电脑,更有的人干脆睡起觉来,过道里只有两三个人走马观花地闲逛。“入驻1个多月了,每天差不多都是这样冷清,有的商户靠着老客户可能还卖点东西,大部分人基本没什么生意。”不少经营者表示,对于这个新市场的未来心里实在没底,虽然市场管理方在租金上给出了很大的优惠,但一直这样下去的话,最后也只能是关门。
何止一家
较大的规模、多年的经营,这样一个市场在古玩艺术品收藏持续火热的当今却陷入了窘境,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但是,遍观全国大大小小的城市,与分钟寺古玩市场类似者又何止一家。
在武汉,随着收藏热的兴起,一个个收藏市场拔地而起,铁机古玩艺术品市场、九万方艺术品市场,武博壹城艺术品市场、泰宁古玩城……很快,武汉市的收藏市场从过去仅有的两家发展壮大到了十几家。然而,在一阵喧嚣热闹之后,不少市场的经营便陷入了困境,或经营不善冷冷清清,或因为没有人气而只能闲置,或悄然退出另作他用。如今,武汉只剩下崇仁路的武汉收藏品市场、香港路的文物监管品市场和武昌的徐东古玩城这三家较具规模和影响力的市场。
而在河南商丘这个并不算大的城市,曾经有凯旋商城、通讯商城、文化大观园三个规模较大的收藏市场,不过几年下来,各自为政、经营单一的状况始终得不到改观,对收藏者来说已经谈不上吸引力了。如今,文化大观园早已变成了图书市场,位于通讯商城的古玩城,寥寥几家经营古玩的店铺已被铺天盖地的通讯产品门店所淹没。而位于凯旋商城的古玩店和古玩收藏一条街情况也不容乐观,“生意一天不如一天”。据这里的老商户谢先生介绍,管理松散、经营不规范、缺少宣传和交流活动,让这个市场显得死气沉沉,有 些商户已经准备转投他处了。
不仅如此,从近来各地媒体的报道中不难发现,福建、广东、西安、四川……全国许多地区,收藏市场冷冷清清、濒临歇业的消息时有出现。不禁有人纳闷,火热的古玩艺术品收藏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将这些市场推向了尴尬的境地?
过犹不及
据了解,目前国内的收藏品市场大约有上千家,而其中绝大部分都是趁着古玩艺术品收藏的火热势头在近几年建成的。如今,在一些中小城市里,七八家收藏市场同时存在已不鲜见,民间收藏的发展之快由此可见一斑,但在收藏市场高速发展之下,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了出来。
以南京为例,南京的古玩市场最初只有夫子庙,非常红火,慢慢地,古玩市场越开越多,一时间内便出现了五六家规模相等的古玩市场。“古玩艺术品的资源是有限的,在这几年迅速增长的收藏需求下,货源问题越来越突出。”经常逛收藏品市场的南京收藏者苏谭认为,虽然收藏市场的数量和规模确实有了很大发展,但也分散了客源和货源,一下多了几千个商户,本就不多的资源难以填补市场,只能以次充好,几乎每个市场都是鱼龙混杂,整体质量反不如从前了。
“一些新开张的收藏市场,后台老板可以说五花八门,有做房地产的,有的是对旧市场进行了改造,还有的只是跟风入场。”在业内人士周先生看来,收藏市场的过于集中、过快发展,必然降低了准入门槛,一些市场的专业化程度并不高,只是对其他市场经营模式进行简单套用,却没有规范的管理措施。“为了盈利,谁都不愿让店面闲置,于是为了实现高出租率,只要交纳租金就能入驻,经营品类良莠不齐,到头来高不成低不就,实质内容往往偏离了收藏。”
“收藏市场的建立,对于推动一方文化产业的发展大有裨益,但定位不清的过度开发必然造成资源的浪费,过犹不及。”武汉收藏品市场总经理阎春亚认为,收藏品市场不是一个无限的市场,不可能像开连锁超市那样百花齐放,在已经基本处于饱和的状态下,收藏市场需要的不再是数量,而是质量。
立足之本
有人认为,收藏品市场向来就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从繁荣到规范再到繁荣,必然要经历优胜劣汰的过程。而就在一些收藏市场举步维艰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全国各地也有很多收藏市场在激烈的竞争中积极寻找立足之本。
上海市收藏家协会会长吴少华,一直以来都十分关注上海收藏市场的发展。据他介绍,上海目前有几家收藏品市场可以说做出了自己的特色,比如,有的市场以经营范围之广著称,除了古玩、字画和邮币卡外,红木家具、西洋古董、当代艺术品等都有各自的经营区域,几乎包括了古今中外所有收藏品大类;有的市场通过精品展览、专场拍卖、专家讲座、交流大会等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聚集了不少人气,也扩大了影响;有的市场则在硬件设施、服务管理上下足了功夫,获得了不少高端商户和收藏者的青睐。
吴少华还认为,上海的收藏品市场能够保持稳定发展还得益于对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各种新兴的收藏门类在这里都能及时得到体现,满足了不同收藏者的需求,也就获得了广泛而稳定的藏家群体。
“能够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对于收藏市场的长远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阎春亚看来,武汉在这一点上比较突出,比如徐东古玩城以古典家具的经营为特色,香港路的文物监管品市场以瓷器等古玩著称,而武汉收藏品市场则以书画和近现代藏品立足,不仅经营书画的商户云集于此,装裱业在这里更是相当火热。“只要是差异化经营,避免雷同之下的不正当竞争,每个收藏市场都能立住脚。”
此外,或者依托于周边的博物馆、文化古迹形成独特的文化氛围,或者与收藏协会、拍卖机构联手搭建平台,或者设立俱乐部、私人工作室等个性化专区……不同的城市、不同的收藏市场,各具特色的经营业态层出不穷。
值得注意的是,从目前全国各地新设立的收藏市场看,不少都打出了“规模最大”、“国际化”等诱人的字眼。有人认为,收藏市场的更新换代、资源整合将是未来的趋势,但也有人指出,要想真正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光有超级规模、先进设施是不够的,只有配上规范的管理、诚信的经营、开拓的视野,才能走出一条新路。 (记者 王雪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