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约翰·特雷恩的著作,又有所感。
沃伦·巴菲特通常不会去碰许多他不了解的领域,更不会去碰那些不好的企业或理解不了的企业。但是假如他做了反常的举动,那一定是因为宏观经济或经济生活的某些调整可资利用。他的老师本杰明·格雷厄姆也有这种习惯,著名财经作家兼投资家约翰·特雷恩曾经很形象地把他们的这种惯用方法比喻成纽约的古董商。纽约的古董商来到波尔图路,一边佯装漫不经心地漫步,一边用犀利的眼光审视货品。他知道任何一件货品在纽约的售价,如果在伦敦能以半价买下来他就会出手。但是他不会只买同一类产品:路易十六的家具、梅森瓷器、哈萨克地毯等都有可能成为他的猎物。他一件一件地买进,直到发现特别上眼的古董,无论标价多少,他都会立刻报出自己的出价。因为他知道,只要这个出价被接受,自己将有巨大的盈利空间。万一卖家不接受固然糟糕,不过海里的鱼那么多,失掉一条又有什么呢?
相反,外行经常会搜集很多过于花哨的东西,比如陶瓷碗。插图图书等等,他们会像发现珍宝一样爱上这些玩意儿,并且毫不犹豫以市场通行的价格买进。但是他们却常常没法靠它赚钱。很多人就属于这一类外行,他们对某个投资理念着迷,心甘情愿地付出高价。其实对于一般人而言,买进自己了解的企业坚定持有可能比像小鸟那样在枝头跳来跳去要好得多。聪明的投资者一般不会像小鸟一样跳来跳去,除非有更好的理由。巴菲特和他的同类们通常都会坚持自己的常用手法,比如以最便宜的价格买进自己熟知的企业并长期持有。
我经常回忆起20年前邮票市场的美好时光。20年前唯一的投资渠道也就是邮票。改革开放后的10年,正是中国邮票制作最精美,艺术手法最高超的黄金时期。并且,那时候邮票的印数也往往很少,因此不管是收藏价值还是投资价值都极高。当我进入这一行时,朋友便告诉我,要买就要买那些题材良好,设计精美,制作精良,存世量少的邮票和小型张。至于其他的邮票,虽然琳琅满目,但却可以大致跳过。我牢记了他们的教导。于是极力寻找这种类型的邮票以及小型张。1990年代左右我曾以400元一枚买过《长城》邮票小型张,以350元一枚买过《荷花》邮票小型张,以200元一枚买过《红楼梦》邮票小型张,以3000元一册买过“文革”期间的编号邮票.....今天,我曾经收藏的这些邮票以及小型张都涨幅惊人。
只是,当我后来进入股票市场时,我却竟然愚蠢到偏偏忘了把做邮票的方法带进来——以为做股票与做邮票不一样:竟然不去理会股票的质地,竟然没有像邮票那样长时间地收藏,竟然总是一厢情愿地梦想着一夜暴富......最终失败当然不可避免。实际上,买卖股票与买卖邮票并无什么显著的区别——本质上都是在做生意:都要低买高卖,都要做自己熟悉的,还有,都要学会坚守......。但是,我那时却鬼迷心窍地轻易放弃原来就能够赚钱的方法,焉有不败之理?来源: 作者:一只花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