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20世纪70年代,我也被深深烙上时代的烙印,喜欢集邮。那时老师、爸妈也鼓励,据说可以陶冶情操,却不曾想这个从小被浇灌的情操,20年后却成为我人生路上巨大的绊脚石。
1980年发行的金猴邮票,面值8分钱,1988年就变成30元,翻了近40 000%,又过了8年变成1 600元,翻了整整2万倍,惊人啊!在那个无股可炒的年代(股市始于1990年后),邮票可算是最好的投资市场了。我至今还记得电视上报道:“又一个新春佳节,爸爸妈妈把小朋友的压岁钱,都换成邮票收藏起来,既保值,又陶冶情操。”
这么一版猴年邮票,当年6.4元的成本,现价最少也得在100万左右。
金猴的传奇太多了,数都数不过来。据说有个老汉,以前是邮局推销邮票的,结果1980年不景气,人家都嫌猴子邮票太俗气,很多卖不出去,老汉人老实,卖不掉就自己买下来,后来就和一捆报纸一直垫在凳子上,等到后来发现,一共有三版,于是老汉买房子时卖掉一版,儿子娶媳妇时卖掉一版,后来老伴过世,续弦又用了最后一版。
这话可不是乱说的,邮票在当时确实演绎着只涨不跌的神话(是不是和现在某些东西很相似)。由于经常买不到,我幼小的心灵充满渴望:“小小的花纸片啊,你怎么那么珍贵?国家能多发一点多好啊!”
也许是听到我幼小的呼声,或者是他们发现一个生财之道,邮局开始了惊人的滥发:1985年发行的熊猫小型张,面值高达3元(当时工资水平在几十元),居然一发就是1 000多万枚(过去最多也就200万枚)。他们对小朋友的情操与消费力做出了超前的估计,于是,泼墨挥洒的小熊猫很快跌破面值。
本文发表于博锐管理在线| http://www.boraid.com/darticle3/list.asp?id=142226|14
对比熊猫小型张与猴子邮票,一个美丽廉价,一个笨拙高贵,我心中的情操渐渐开始发生变化,什么是美——能赚钱才最美。
邮市的癫狂
大众的热情是真挚的、难以扑灭的,在几年沉寂与国家少量的利好政策下,即减少发行量(控制IPO规模和再融资规模),提高邮票的官方牌价(纯粹的纸面游戏),中国邮票市场在1997年迎来井喷行情,邮票、钱币、电话卡市场集体爆发,当时人气之热烈,盛况空前。
由于实物交易,所有人都涌到北京、上海两地的交易市场,用一捆捆的钱换一捆捆的邮票、卡片。当时我去上海卢工邮票交换市场,短短50米的进场通道,硬是挤了20分钟。据说,你拿着一条磁卡(1 000枚)从这头挤到那头,立马成交就可以赚2万。外地的邮贩得知上海邮市涨了,带着一箱箱邮票送到上海,上海人民很好客,走的时候也都让钱把皮箱塞得满满的。
还记得,当时手机还叫大哥大,好多钱才捧回一个,但邮市里一下就冒出了好多部,来钱快啊!只要信息畅通,外地到上海做个差价交易,大哥大就够本了。
飞机不如火车,走路更好
当年许多真实的事情,现在听起来像谎言。
电话磁卡飞涨,即便新发行不久的,也涨到面值的数倍甚至十几倍。于是一群大户就决定去偏远的西藏找货。当拿着巨大的钱袋抵藏后,找到电信局长,一顿黄汤灌肚,局长打开库房,里面全是摞得整整齐齐的磁卡:“加点价,随便拿。”天上会掉馅饼这句话的原创者一定也参与了这次长途大贩卖。
更有意思的还在回来的路上,大伙都买机票拼命往回赶。只有一位仁兄,实在是太有情操了,居然用买机票的钱,也买了百余张散卡。最后钱不够,只能坐火车回上海。西藏到上海,那时可没青藏铁路,坐火车足足慢了六七天。后来据这位仁兄说,一坐上火车,他就开始后悔了,万一这趟回去晚了,大伙都把货一抛,价格大跌下来,自己为了贪几百张卡的小便宜,误了大钱,那还不把肠子都悔青了。据说当时是心急如焚,恨不得下去推着火车走。
他猜对了开头:同伴回去都把货抛了,但没有猜对结果:巨大的抛盘非但没有把市场价格砸下去,在抛盘结束后,甚至上涨得更高(参见股市加息后的表现)。等仁兄回来后,大喜过望,居然比别人多赚了十几万元。真所谓牛市——炒家不如捂家,飞机不如火车。
后话是,当一个月后那些更瞠目结舌的价格出现后,仁兄一拍大腿,悔啊!早知道就该从西藏走路回来了。
宏远志向
说上面这些无非是想告诉你我当年经历的投资环境。谁也无法超越历史,我们都只能从当下与过往中吸取经验。于是当年那个酷爱京剧脸谱、《西游记》,陶冶于中国古典情操的我消失了,而对于如何疯狂地炒买,把这纸头(邮票)变成那纸头(钞票),我是狠狠地上了一回。“等下一次机会,我也要狠狠地炒上一把。”我暗暗对自己说。
这个志向有多宏远,看看我坚持等待的时间你就明白了,1997年转眼间来到2001年,跨世纪的等待啊!当这四年多的等待即将化为出手的时候,我豪情满志,认为历史还将简单地重复,而这一次,我已做好准备。作者:扁虫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