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集邮报
英国政治家约翰·伯恩斯曾说过,泰晤士河是世界上最优美的河流。谁不说母亲河好,但站在大本钟下放眼望去,河水流经之处,确实都是伦敦的精华景点。别的不说,光是大本钟边上的国会大厦就足以让人流连忘返,而纳尔逊海军统帅雕像、葬有众多伟人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具有文艺复兴风格的圣保罗大教堂、曾经见证过英国历史上黑暗时期的伦敦塔、可以起降开关的伦敦塔桥等。可叹笔者行色匆匆,要想纵览两岸,要么自投罗网让游轮所囚,要么“欲穷千里目”随大流人瓮。这个“瓮”形同眼珠,大名“伦敦眼”,一大圈永不眨眼的大眼球。
第一次见识“伦敦眼”是在邮票上,北京奥运会期间中国和英国联合发行了《奥运会从北京到伦敦》纪念邮票一套4枚,图案分别为鸟巢、故宫角楼、伦敦眼和伦敦塔。故宫角楼和伦敦塔遥遥相望,双双“满脸皱纹”,饱含着历史沧?而“鸟巢”与“伦敦眼”似乎不大般配,铁巢力擒天眼,还是鹰目觊觎鸟蛋?我的第一印象是:邮票上的“伦敦眼”活似一个长着颗颗青春痘的呼啦圈。
到了现场,才不得不感叹,这个超级“呼啦圈”在气势上完全可以和鸟巢相媲美,而颗颗“青春痘”也是“痘”大如屋,爬天降地的,稳健异常。邮票太小,有些委屈了人家的“呼啦圈”,即便是眼下我手中的照相机,没有广角镜照样干瞪眼,很难把圈头圈尾全景纳人镜头。这才感叹,英国人搞现代设施,要么不动,让泰晤士河两岸的老建筑稳坐钓鱼台,要么出奇制胜,好一个“伦敦眼”摩天大转轮,上天可撩开云雨,下地可纵览全城,全透明的玻璃钢外罩,上下左右都是风景,就是“左眼”看“右眼”,或“右眼”看“左眼”,相看两不厌,没有任何大小眼;你在你的“伦敦眼球”里观四方景观,“伦敦眼球”里的你也成了别人的景观。我在“左眼”里用照相机拍“右眼”里的你,而你也在“右眼”里用照相机拍“左眼”里的我,眼眼相随……
坐在“伦敦眼”里,当转轮转到古老的市政厅头上时,轻按快门:弧形的楼建如臂,挽住点点过街之“蚁”,不由得倒抽一口凉气,小腿竟双双发软……
急忙把目光从脚下抽回,鸟瞰泰晤士河水面上穿梭的游轮,艘艘如水上漂浮的叶片,笔者俯首一叹:“伦敦眼”至少是从视角上对千百年一贯制的水上游作一次惊天的反拨:你踏你的泰河浪,我踩我的伦敦云,人类总不能老让流水牵着鼻子走!
从邮票到现场,如梦幻,感慨万端。 (郑启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