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集邮报
关于原地集邮,现在得到了越来越多集邮者的追捧。只要有邮票发行,办理原地封的集邮者就会展开一场厮杀,扑向各自认定的原地。但是对于邮票原地的看法,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邮票原地,基本是按邮票内容和图案反映的地方来确定,凡是相吻合的,就认为是原地。但是,现在的泛原地现象已经很普遍,而且原地争夺硝烟弥漫。这样,就产生了一种所谓的相关原地。就连无法界定原地的生肖邮票,也能搞出所谓的原地。其实,只要确有其物,与邮票贴切,就可谓原地。当然,这样就会出现大原地与小原地,或者说宏观原地与微观原地的区分了。
拿《唐诗三百首》邮票来说,有人说原地是《唐诗三百首》成书地;有人说是诗歌创作地;有人说是诗歌反映的事物所在地;有人说是诗歌作者的出生地、活动地;有人说是诗歌反映的时代的中心地区,然后就去收集资料进行佐证。一套唐诗邮票,引出了无数的原地,也引起了激烈的原地之争。笔者以为,《唐诗三百首》是一个大概念,是用诗歌对一个时代的反映,脱离这个时代,就不存在这类作品。所以,它反映的应该是大唐时代的社会人文,所以大唐京都所在地,即今天的西安,就是贴切原地。西安在大唐芙蓉园举办了隆重的邮票首发式,启用了大唐芙蓉园邮戳。至于每首诗歌是谁写的,作者是哪里出生的,反映的是哪里的事情,这些都应该是相关原地,应该是次要的。到最后,似乎一切都不重要,只有一种潜在的乐趣吸引大家不断探讨。
其实,无论是宏观原地还是微观原地,都有集邮的趣味,并不能说谁对谁错。而真正的乐趣在于,大家在原地之争中,明辨了许多是非,研究了许多平时无暇顾及的东西。比如《昆曲》邮票,普遍认为大原地是昆曲发源地江苏,但是针对昆曲所反映的三个故事,当然最佳原地是故事的发生地。大家就昆曲到底起源于哪里,这三出戏当时首场在哪里演出,他们的创作者又是谁,三个故事的发生地在哪里,甚至对邮票画面上的北京戏台都进行辨析。如此等等,集邮者查阅资料,寻访故地。为了盖一枚准确的邮戳,不惜研究邮政历史,甚至丈量距离,确定最近的邮局。一套邮票,能引出这么多的讨论,的确是难得的学习研究过程,不只是对邮票的研究,而且是对文化、历史的探讨。在原地争夺中,大家互相切磋,互相学习,受益匪浅。甚至在集邮过程中,还帮助邮政人员提高了业务技能。这些难道不是集邮的乐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