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何金钢:严正辨别邮史文献资料,去伪存真才会赢

1楼
我是超级邮迷 发表于:2010/8/12 11:45:00

关于“片蓝”的探讨,其实,问题的焦点有四,即:1.邮电部(1991)46号文件;2.1999年赵复兴在《中国集邮》杂志发表的《JP22“片蓝”收藏价值的论证与研究》;3.2000年9月刘文格古《中国集邮》杂志发表的《走进片蓝》;4.徐国忠在2000年第11期《集邮》杂志上发表的《片蓝种种》。

在上述四个文字资料(即文献的载体)中:

1.只有邮电部的(1991)46号文件才是名副其实的“一次文献”,这是无可厚非的事实;

2.徐国忠在2000年第11期《集邮》杂志上发表的《片蓝种种》,是对邮电部的(1991)46号文件的“文献评论”,应属“三次文献”;

3.而赵复兴的文章是一个无法考证的“谈话录”,谈话录中也无对邮电部的(1991)46号文件等一次文献或二次文献做任何的“文献评论”,只是“把多年来调查研究的结果通过甲、乙对话的方式奉献给广大集邮爱好者”,相反,却说了(即肯定了)一个没有任何“文献证据”的并似乎非常精确的重要数据,即“片蓝”的流出量为9780片左右,并谈了大量的另类问题和对“片蓝”的“宣传广告”,所以,1999年赵复兴在《中国集邮》杂志发表的《JP22“片蓝”收藏价值的论证与研究》,根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次文献或三次文献,而从专业的角度来看,是一篇文不对题(真不敢相信这类文怎么可发表)的很不专业的议论性杂文;

4.对于2000年9月刘文格在《中国集邮》杂志发表的《走进片蓝》,也因没有引经据典的对相关的一次文献或二次文献做任何的“文献评论”,相反,弃文献不顾,却听信了9年后退休人员的道听途说,其文也称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一次文献或三次文献,但,鉴于他的名家地位,我们可暂时把他先归入“一次文献”;

对于这四个文字资料,鉴于赵复兴是“片蓝”失之东隅的庄家主力,其文章有很大的杜撰嫌疑,再因赵复兴的文章不属此事的任何文献,可以完全排除它的“史料价值”,即:不具“参考价值”,在本之中的主题评议中,我们可完全排除的存在意义,可叧写专文对其评议;而徐国忠的文章,因是对一次文献的解读,属“三次文献”范畴,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和“参考价值”,而在本之中的主题评议中,我们也可完全忽略它的存在意义,也可叧写专文对其评议;

所以,在这四个文字资料中,只剩46号文件和刘文格的文章才是我们要客观分析的主题。

46号文件和刘文格文章的史料和参考价值比较

46号文件是政!府行为的不置可否的一次文献,居有无可比拟的顶级“史料价值”和“参考价值”,可说是比天大!对于此,我们无须过多的去解释。

而刘文格的文章,我们前面尽管已先将它划归于“一次文献”或“二次文献”,说它是“一次文献”,仅是对他询问了两位主管当事人这一事件,以文字的形势在《中国集邮》杂志上发表,予以了记载,在这意义上,应属“一次文献”,说它是“二次文献”,当然不是,因为他与两位主管当事人交谈,无任何的文字、录音、录像、照片等一线文献记录,其文根本未提供他一次文献与两位主管当事人交谈的任何证据,当然不是“二次文献”了。再退而求其次,说该文是属“三次文献”范畴,而他连46号文件和有关的收徼统计报表及其它“一次文献”等都未看过,何来“三次文献”之说?

刘文格的文章,既然提及了他询问两位主管当事人这一事件,因他与两位主管当事人的交谈没有任何的一手原始证据,而在《中国集邮》杂志上发表的其文,也因是第一次的文字记载,对这个询问事件来讲,应属“一次文献”,然而,又因缺乏他与两位主管当事人交谈的任何原始一手证据,这个“他询问两位主管当事人这一事件”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缺乏有力的证据,很值得怀疑:

1.他们的询问无官方的正式授权;

2.他对两位主管当事人的询问是在《中国集邮》杂志委托其撰写稿件之前;

3.两位主管当事人的口径不一;

4.两位主管当事人已退休多年,非正式交谈的随意性很大;

5.刘格文是《解放军报》评论部的主任,对邮史的研究并非其专业;

6.刘格文参与撰写了《中国集邮史》,其仅仅是对某些军邮或革命史等方面的撰写,而不是对“片蓝”的撰写;

更重要的是:

7.他根本未看过46号文件和有关的收徼统计报表及其它“一次文献”等;

8.他明知有三种说法,而不去一一证实,缺乏一位学者应有的严谨客观的态度;

9.对于“流出76399片”,一个已精确到个位数的数据,莫不求证,也缺乏一位学者应有的严谨客观的态度;

10.“没有找到可靠的官方文字资料”,46号文件和有关的收徼统计报表及其它“一次文献”等,应在不下100个地方查阅到,可他却没找到,他的社会地位和人缘关系及处事能力,很值得怀疑,更缺乏一位学者应有的严谨客观的态度;

11.“不如相信官方权威人士的口头证实”,然而,他相信只是两位早已退休多年的'平民百姓',并非“官方权威人士”;

12.两位早已退休多年的'平民百姓'的话,为了彰显功名和粉饰太平,在非正式场合交流,完全可信口雌黄,糊言了事,可信度极差;

13.他自己也说‘回收工作不太理想’,足证明程咬金的“三斧头”过后,一切都将不了了之!

所以,从刘文格完全忽视邮史一钱文献的非严谨客观的态度来看,他对两位已退休多年的前主管当事人的非非正式场合交流事的真实性及其数据的准确性,不具太大的史料和参考价值!更为重要的是,他弃文献而不顾,却轻易听信了多年的退休人员的道听途说,基于这些,从史学研究的角度来看,2000年9月刘文格在《中国集邮》杂志发表的《走进片蓝》一文,基本不具“文献”特征,也不具太大的史料和参考价值,与邮电部的(1991)46号文件《00000》相比较,一在平地一在天!

华的误区和盲点

华写的文章美其名曰“文献评价”,华要写的,其实他是很想写一篇类似于“文献综述”这样的“三次文献”类的文章。然而,华对文献的概念和分类是一窍不通,他的所谓“文献评价”,写得牛头不对马嘴,更似拉大旗作虎皮,挂羊头卖狗肉,这是不学无术的具体表现。

华把至少四个不同层面和关系的文字记载资料,混为一谈,让母、子、外戚等乱伦一番,左拥右抱,混淆视听,缺乏应有的史学常识和逻辑分析,这是很可怕而更可悲的(建议某君去学一下怎么写“文献综述”)!

而对于华写的文章“文献评价”的参观价值,评价是:"我们不理踩它,人民委员会斯大林"!

其它的文章

其它的文章,因性质多与赵复兴、徐国忠两个典型代表的文章相似,评价是:一是凡有文献史料为依据的和对有关文献史料进行评论或注解的文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二是凡无正规文献史料为依据的或不是对相关文献史料进行评论或分析的文章,不太具有参考价值!

综合上述,在此我没有表明究竟7万与1万这两个数据,事实明摆到桌面上来了,谁是谁非,读者可自主审定和辨别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12500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