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是由女真族建立的政权,在立国初期,先灭辽,后亡北宋,成为与南宋相互对峙并存的国家。在货币制度上,金初用宋、辽和伪齐铸币,后在中都(今北京)和南京(今开封)设“交钞库”,管理和发行纸币,金代行钞早于铸币,直到海陵王正隆三年(1158年)才开始设监铸钱。由于金人已掌握了北宋先进的铸币工艺,加上不惜工本,精益求精,所以铸钱大多轮廓深峻,文字秀美,范型规整,制作精湛。
金章宗在位时所铸的“泰和通宝”钱,分五等币值,以折十型楷书大钱最为珍罕,相传此乃章宗御书,章宗以善写宋徽宗瘦金体闻名,其所铸泰和钱,无论是制作工艺,还是钱文书法都颇具徽庙遗风。《金史·食货志》载:“四年(1204年)八月,定从便钱法。后铸大钱,一值十,文曰‘泰和重宝’,与钞并行”。铸行的泰和重宝当十钱,玉箸篆书,顺读,素背。“宝”字为长冠书,有大样、小样之别。泉家郑家相曾说过,“小样狭缘细字,流传甚多。大样阔缘肥字,则不易得。”另有折三钱一种,极珍罕。据传说泰和重宝四字钱文是当时的大书法家党怀英书写。同时钱文经精工铸就,分毫毕肖,锋颖逼人。
史料中所载的折十大钱是“重宝”,而“通宝”大钱则未见记述,仅能推定铸于泰和年间。谱录中所载有宽缘、细缘两种版式,细缘类又有大字、小字之别,有小平、折二、折三、折十等四种。形制和币值上整体效法宋徽宗大观通宝。同时铸量稀少,均比泰和重宝珍贵,折十钱更是极为罕见,民国时藏泉家有之,如获拱璧。据说民国时期,折十钱仅有陶心如和一个赵姓泉家各藏一枚。陶心如曾用原钱做范两次仿作,据说首次所仿仅五六枚。因为以原钱为范,化金朝钱币为铜,加之制作精细,竟作得和原钱不差毫厘。郑家相先生也不禁感叹:“予恐将来泉家,或有受其欺者。”
这品“泰和通宝”楷书大钱,属细缘类,与谱载之物小有区别,应为新版。其民国时流入海外,被名藏家归于箧中数十年,后因故出让而使之得归。据资料统计目前楷书折十大钱存世数量已有八枚之数,但仍不失为古泉名珍之一。中国商报·收藏拍卖导报 作者:嘉 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