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10-8-11 8:53:00 新疆日报网
在新疆钱币收藏界,新疆军区某预备役师少校军官李常宝赫赫有名。经过多年苦心寻觅、铢积寸累,他收藏了1万多枚新疆古钱币。这1万多枚古币,上自汉唐,下迄明清、民国,琳琅满目。
锈迹斑斑的古币背后,蕴藏的是新疆的历史。若用李常宝自己的话来说,则更富诗意:这些古钱币会说话,它们诉说着新疆千年的历史沧桑。这些古钱币会唱歌,它们传唱着新疆各族人民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一
生长于齐鲁大地的李常宝,从小就酷爱历史。
1994年的寒冬时节,18岁的李常宝如愿以偿穿上军装,从黄海之滨入伍来到天山脚下。新疆的今天摇曳多姿、风采动人,新疆的历史更是悠久厚重、引人入胜。“我要把新疆的历史搞清楚!”对历史本就情有独钟的李常宝暗下决心,给自己找到了一个努力的方向。
从此,李常宝有空就跑书店、图书馆,每当遇到不懂的难点、疑点,他就虚心向身边战友请教,甚至想方设法登门拜访专家学者,请求指点迷津。几年下来,上百册厚厚的历史书籍硬是被他一口口啃完、一点点嚼烂,几十万字的读书笔记摞起来有半米高。
一个偶然的机会,李常宝从《新疆日报》上读到一篇关于考古发现唐代在新疆铸造古币的文章。掩卷沉思,李常宝想:古钱币是历史实物,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建设新疆、保卫新疆的很好见证,何不沿着新疆古钱币这条脉络,去追寻新疆的历史文化发展渊源?
于是,研究古钱币背后的历史几乎占据了李常宝所有业余时间,而收藏新疆古钱币更是花掉了他绝大部分积蓄。
他先后收藏了新疆各个历史时期铸造、流通的古钱币逾万枚,其中包括珍贵的“和田马钱”“龟兹五铢钱”“高昌吉利钱”“回鹘钱”和“桃花石可汗钱”等。新疆大学钱币学家穆渊教授评价李常宝和他的藏品:“他收藏的不仅是钱币,更是新疆的历史。如果按发行时间顺序把这些古币穿起来,几乎就是一部完整的新疆史。”
二
2000年,李常宝被派到天山深处某牧区执勤。一天,他与一个外国旅游团不期而遇。李常宝滔滔不绝地向他们讲起新疆的历史。他从有史记载以来,历代新疆地区都称作西域(意为我国西部的疆域),讲到清朝末年阿古柏叛乱,左宗棠抬着棺材收复新疆后,清政府在新疆正式建省,取意“故土新归”改西域为新疆,当时迪化铸钱局所铸钱币上,都标刻着“新”字。
李常宝的讲解有理有据,外国游客都向这位博学的中国军官竖起了大拇指,这件事给李常宝触动很深。他萌生了通过自己收藏的新疆古钱币,让更多的人了解新疆历史的念头。
为了读懂钱币上的古老文字,每逢节假日,李常宝不是去拜访专家教授,就是泡在博物馆里研究那些“天书”般的古文字。有一次,一个南疆商人慕名找到李常宝,送来的一枚据称是在喀什铸造的古钱币。李常宝发现,这枚钱币上隐约可见“***”字样。他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后,判断这是一枚民国时期民族分裂势力盗用***在新疆发行的铜圆直接改铸的“伪币”。
三
为了讲好新疆历史,李常宝按照新疆古币发行的历史脉络,编写了以新疆古币为主体、介绍历史的教案和课件,还精心制作了精彩的动漫。把跨越几千年的新疆历史在一堂课一个小时内讲完,还要讲清新疆民族、宗教等重大问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李常宝把原来63页的教案,压缩成21页,把课堂上展示授课的80余枚古币精简为11枚。一次,他用9枚钱币,从西汉在新疆设置西域都护府开始,讲到新疆和平解放纵跨2000余年的历史,博得了战友们的热烈掌声,被评为最受官兵欢迎的一堂课。李常宝的课越讲越好,在部队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他把课从军营讲到了驻地企业、学校、社区、乡村。
四
今年5月,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28个民族团结教育月。李常宝走进乌鲁木齐社区、街道、学校、企业,用自己收藏的古钱币,向各族群众宣讲新疆历史。
“古钱是打开历史之门的一把钥匙。大家看我手上这块展板,上面都是新疆不同时期流通的钱币,使用过汉文、佉卢文、龟兹文、回鹘文、满文等13种文字,有的同时使用汉文、满文、老维文3种文字。这些实物见证了新疆的一部分,说明新疆自古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历史,各民族共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共同开发建设了新疆……”李常宝旁征博引的讲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听众。
“真让人大开眼界。虽说祖辈一直生活在新疆,但口口相传的历史毕竟不是历史的全部,而这一枚枚不起眼的古钱币告诉我们很多新疆的过去。”65岁的乌鲁木齐赛马场社区居民比尔西克大妈听完李常宝的讲座,感觉十分过瘾。
在新疆做了十几年生意的李玮深有感触地说:“我对新疆的历史了解不多。”听了这场通俗易懂的宣讲,我不仅从古钱币上学到了历史知识,还接受了一场爱国、爱疆和民族团结教育。”
李常宝还精心挑选部分钱币,制作了100余块钱币展板和图片展板,向群众宣讲新疆历史和民族团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一有时间,他就带着这些“装备”,义务为部队官兵、驻地群众进行展览宣讲。2004年,在石河子某民族学校,李常宝的“装备”一亮相,立刻吸引住了众多师生。原计划举办3场展览,最终展出了21场。
展览期间,李常宝用新疆出土的“五铢”钱,讲到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新疆纳入中国版图;用东汉“五铢”钱,讲到班超凭借个人的胆识和才智,独撑塞外,经营西域三十余年;用新疆出土的唐朝“开元通宝”钱,讲到唐太宗治理新疆,被西域各族尊为“天可汗”;用新疆铸造的“乾隆红钱”,讲述乾隆年间,清政府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新疆政通人和社会繁荣的盛世景象;用新疆库车铸造的“光绪通宝”背面镌刻“九年”纪年,使用汉、维吾尔、满三种文字的建省纪念币,讲到左宗堂以65岁高龄“白首赴边”,一口黑漆棺材带身边,最终打败阿古柏……
李常宝一讲就是16年。16年来,他的足迹,遍布10多个县市(区)。他说:“正因为坚持长年研读新疆史、宣讲新疆史,我更能理解维护好新疆稳定的重大意义,更能理解驻疆部队官兵肩负的神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