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同纸不同价,第三套人民币的传奇――三版壹角券

1楼
我是超级邮迷 发表于:2010/8/17 19:27:00

本稿刊载于《钱币》报2010年8月下旬,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于《钱币》报,转载于中国集币在线(http://www.jibi.net/),谢谢!

第三套人民币系列漫谈之一

第三套人民币是中国独立自主研制出来的第一套货币,也是发行和流通时间最长的一套人民币,1962年4月20日开始发行,2000年7月1日停止流通,前后发行了7种面额9种版别(不含纸分币和硬分币)。时间长达38年之久,作为一种历史见证,其史料价值和文物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第三套人民币券别结构合理,品种齐全,票面设计明快活泼,打破了以往边框式设计风格,呈现开阔深远的画面。制版、印刷、色彩、防伪等工艺都较第二套人民币有很大提高和变化,其中“壹角券”是最富传奇色彩的券种,前后有三个版别面世,也造就了人民币发行历史上一段颇具谈资的花絮。

第一版是1962年发行的1960年版“红壹角”(也有称“枣红壹角”),这个版别的图案和颜色与后面两版完全不同,因其主色调为枣红色,故被称为“红壹角”(或“枣红壹角”)。 它的正面图案为“教育与生产相结合图”,票幅比后面两版的纸币大。因为这个版别着色稳定性差,以及其票面结构、颜色配比,冠字号码等方面,都与其他票券不够协调,从1971年11月20日起银行便只收不付。这枚券退出市场还有一个很有政治色彩的原因,就是票面图案中人们的走向,我们稍加注意便会发现,“红壹角”中人们的走向朝“右”,这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是很不合拍的,有右倾之嫌,后来发行的版别中人们的走向就改成了向“左”。因此在鉴赏或收藏过程中,我们对于那段特殊的政治时期也会有直观地了解与感受。这个版别自1971年开始被央行回收销毁,存世量很少,目前的市场价格仅次于后面的“水印背绿壹角”。

枣红壹角券正面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背绿水印壹角券背面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第二版是 1962年版的“背绿壹角”,票面的背面颜色为墨绿色,也有俗称为“背绿券”。 由于背面菊花图案中间为棕色,两边为墨绿色,有点像蝴蝶展翅,因此又被称为“蝴蝶版”。该券于1966年发行,发行后不久,发现它与1964年发行的1962年版墨绿色贰角券的颜色相似,不易辨认,流通使用过程中经常发生混淆,因此自1967年11月起银行只收不付。这个券别前后流通不过一年多,即宣告退出历史舞台。而且由于分次印制该券时采用的钞纸不同,其中少量使用空心五星水印钞票纸印刷,因此又出现有带五角星水印和无水印两种,这两个版别之间由于发行量大有不同,因此市场价格也是天差地别,无水印版目前市价基本在2000元左右,而有水印的“背绿壹角”市价则高达2万以上,且市面上流通量极为稀少。

背绿壹角券背面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背绿壹角券正面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第三版就是最普通的1962年版“红壹角”(也有称为“棕壹角”),由于“绿壹角”的色彩问题,人民银行于1967年12月调整了该券背面的颜色,改墨绿色为深棕色后重新发行,这便是我们最常见的第三套人民币普通的壹角券,由于市场存量庞大,不属于珍品,因此市场价格并不高。1962年版“红壹角”经过近30年的不断印制发行,因其印制方法、纸张、冠号位数和颜色等不同,又派生出多种差别票券,不同券别的收藏价值因流通量和观赏性也略有差异,但远远无法与1960年版“红壹角”及“水印背绿壹角”相媲美。

第3套人民币1角券正面(红二罗马)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第3套人民币1角券正面(篮三罗马)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第3套人民币1角券正面(篮二罗马)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三个版本中,最风光的当属“背绿水印壹角”(也称“水印蝴蝶版”),它被誉为第三套人民币的币王。自2005年末,得益于收藏市场的火暴,市场价格一路飙涨。究其原因,存世量实在太少,名声在外,社会需求量又越来越大,再加上有心人士的炒作。何况由于发行年代久远,全品相的“背绿水印壹角”非常难得,恐怕今后只能在钱币拍卖会上才能看见币王的踪影了。

由于政治、设计等多方面因素,造就了第三套人民币壹角券的传奇色彩,恐怕在人民币发行史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也为我们的收藏生活带来了更多的谈资和收藏目标吧。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09473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