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市场不够规范 "热贡艺术"危机警报如何解除(图)

1楼
我是超级邮迷 发表于:2010/8/30 10:52:00

2010年08月30日 08:10   来源:人民日报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博览会上展出热贡唐卡作品。本报记者  陈沸宇摄


    第三届青海国际唐卡艺术与文化遗产博览会暨热贡唐卡博览会,近日在有着“热贡艺术之乡”称号的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举行。

    前几年,同仁县的热贡艺术在蓬勃发展的同时,整体艺术水平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质量参差不齐。不少专家学者对此十分担忧,将其称为“繁荣背后的严重危机”。现如今,危机警报是否得到解除,热贡艺术这朵“民族文化艺术奇葩”还有哪些难题待解……日前,记者再一次走近了热贡艺术。

    规范市场

    鉴定技能,发布标准

    唐卡是热贡艺术的集中代表,是黄南州的“名片”。唐卡系藏文音译,是指绘制或刺绣在布、绸或纸上的彩色卷轴画。

    由于名气大,热贡唐卡持续畅销。但由于这些唐卡大多由农户自主创作、销售,市场不太规范,影响了热贡艺术的声誉。

    为保证质量,同仁县成立了热贡艺术职业技能鉴定站,拉开从业人员的技术等级,管理部门可根据级别不同对其作品进行评价。

    2007年下半年,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了热贡唐卡的地方标准。这是我国首个唐卡制作地方标准,不仅规定了热贡唐卡制作的原材料、画布处理、绘制工艺技法等,还规定了制作唐卡所需要的颜料及配制,唐卡的分类、分级以及内在质量要求、外观质量要求等。2008年,同仁县还成立了热贡唐卡鉴定中心,至今该中心鉴定的作品已近3000幅。

    人才承续

    “艺术生命力在于艺人的水平”

    目前,同仁县有3000多人从事热贡艺术,他们大多是传统“师徒制”的产物。据调查,在过去的师徒制下,新人学成一般需要10至12年,甚至更长时间,但现在时间已大为缩短,从而导致基本功有所欠缺。

    目前,这种状况正得到改变。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西合道的家里,有十几名学习画唐卡的孩子。西合道先后带出了40多名徒弟,他说,学得最长的已超过10年,还有几个在七八年以上。学习时间短的话,基本功不扎实不说,更难以掌握给佛像开眼等具体技艺。

    除了师徒制,学院、培训班的形式也迅速扩展。黄南州职业技术学校开办于2005年,如今已培养了450名学生。副校长马成喜介绍,学习热贡艺术的学生逐步增多,分别来自西藏、甘肃、云南、四川等地的各个藏区。学生们除学习热贡艺术外,还要学习藏语、佛教历史、英语等基础课程。

    “更多的人已经意识到,热贡艺术的旺盛生命力在于艺人的高超水平。”黄南州文体局副局长卡泽加对此深有感触。

    产业发展

    要保护传统生产方式

    去年,同仁县热贡艺术品销售额近3000万元,占全县旅游总收入的一半左右。在全县农牧民年收入中,热贡艺术收入超过20%。目前,黄南州各类文化企业发展到90余家。

    前不久,国家级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项目的正式启动,使热贡艺术的发展保护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据了解,此次启动的项目包括黄南州非物质文化博物馆及其文化广场、热贡文化园区、同仁历史文化名城传统街区维修保护等12大项目,总投资84亿多元。根据规划,到2015年,实验区从事热贡文化产业的人员将达到5万人以上,文化产业收入达到10亿元。

    在发展中该如何保护?最近召开的“热贡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论坛上,文化部非遗司副司长马盛德建议,对热贡文化应重点保护其传统的生产方式。他说,对于文化资源不能一味地开发,应该坚持整体性保护的理念,注意热贡文化生态保护,通过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方式实现保护性的传承发展。

    专家表示,热贡文化产业一定要处理好生产与消费、创新与传统的关系。她建议,可以在建立生态博物馆保护原汁原味传统技艺的同时,通过不断的创新使热贡文化发展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07813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