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本稿刊载于《钱币》报2010年9月上旬,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于《钱币》报,转载于中国集币在线(http://www.jibi.net/),谢谢!
在古代丝绸之路上,中国有两大法宝,除丝绸之外,还有一件便是瓷器。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英文中“瓷器”与“中国”同为“China”一词。
1995年发行的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发现金银纪念币第4组,其中“瓷器”一款金银币,描绘了古代手工制瓷工艺的成形、上釉、彩绘和烧成等过程。应当指出,币面所标注的时间为公元九世纪,即中唐时期。这是中国瓷器的兴盛时期,而非发明发现之始。
中国的“原始瓷”,大约出现在公元前16世纪的殷商中期。至隋唐时期,越窑秘色青瓷独领风骚,为“供奉之物,不得臣下用,故曰‘秘色’”。唐代诗人陆龟蒙(?-881年)作《秘色越器》诗赞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唐代诗人杜甫,亦曾赋诗盛赞蜀瓷:“大邑烧瓷轻且坚,叩如哀玉锦官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
1995年发行的银币“交易图”(中国丝绸之路金银纪念币第2组) 定格了一个历史的瞬间:唐代长安街头,一位大胡子的西方商人,正在推销用马匹运来的毛织品;另一位肌肤丰腴的中国女子,十分仔细地捡查着产品的工艺和质量。值得注意的是,面额“5元”下的几个花瓶之类,表明瓷器已是当时交易的重要对象,西方人对它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瓷器属于易碎物品,出口运输是一大难题。用骆驼或马匹驮载,爬山涉水,很难安全到达目的地。据说,人们为确保瓷器的完好无损,便在包装物内用砂土充填空隙,浇水湿润,并播上植物种子;等到种子发芽、生根后,密布的根系将瓷器与砂土结成一个牢固的整体,这才开始起运。
宋元时期,瓷器生产达到了一个无限风光的高峰,花式品种琳琅满目,烧瓷名窑遍布神州,北方有耀州窑、磁州窑,南方有景德镇窑、龙泉窑、越窑、建窑等,北宋的汝、官、哥、钧、定五大官窑,烧造的都是冠绝古今的宫廷用瓷。在出口上,陆上丝绸之路的地位开始削弱,海上丝绸之路以其运输便捷、成本低廉等优势,大行其道。一本成书于北宋宣和年间的《萍州可谈》,详细描述了当时远洋运输陶瓷的情况:船舶“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储货,人得数尺,下以储物,夜卧其上。货多陶器,大小相套,无少隙地……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或以十丈绳钩取海底泥嗅之,便知所至”。
中国瓷器在世界各地受到狂热的追捧,人们将它与高贵和声誉联系在一起。“洁白、明亮、半透明和釉彩精致的中国瓷器,使欧洲倾倒”,“它被人们认为具有卓越的力量”等颂词在西方俯拾即是。据说,普鲁士皇帝结婚时,用600名近卫军与邻邦换了一批中国瓷器,其中18只大型花瓶至今陈列在德国德累斯顿博物院。法国国王路易斯十四夫妇十分喜爱中国瓷器,不惜重金派人定制瓷像和瓷灯笼,把它们视为旷世奇珍,并在凡尔赛宫珍藏了大量的青花瓷。令人惊奇的是,中国瓷器的“魔力”,还对一些民族的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产生了影响:伊斯兰民族喜欢用中国特大的青花瓷盘盛放饭菜,然后一家人围着一圈“有福同享”;非洲人喜欢将中国瓷器装饰宫殿和清真寺;菲律宾人甚至把中国瓷器作为神物顶礼膜拜。
“瓷”来运转,中国瓷器象阿里巴巴的“芝麻开门”那样,给西方收藏家带来了的巨大财富。2005年7月,在伦敦佳士得举行的拍卖会上,一件高27.5cm,径宽33cm元代青花瓷“鬼谷子下山图罐”,以1400万英镑的天价落槌,加上佣金,折合人民币约2.3亿,创下了中国艺术品拍卖的世界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