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离开学校当兵去了,与家人远隔千山万水,那时写信是与家人、同学、朋友联系的唯一途径,因为集邮,贴邮票是最讲究的,记得那张邮票寄给了谁,每封信都得嘱咐对方回信时把邮票剪下寄回。慢慢的中国邮票发展到有了年票的**册,为了把历年每个邮票的空缺填满,每到星期天就忙着跑集邮公司和邮票市场去淘邮票,经常为几分、几毛在那里与商贩讨价还价。经过了多年的积累,目睹了寄平信从8分到1.2元的全过程。功夫不负有心人,新中国的所有邮票,除了梅兰芳的那张“贵妃醉酒”和“文革”的那张“全国山河一片红”等少数几张的天价邮票外,基本上也就算集全了。然后就忙着去开拓邮品的新种类,如极限明信片、首日封、小本票、四方连等等。
改革开放后有机会到国外去旅游,看到各国那些花花绿绿精美无比的明信片,于是增添了一个集项,集各国明信片的实寄封。英文基础只有26个字母多一点的我,学会的第一个英文单词就是“STAMP”,每次出国,为了买邮票找邮筒费去了我不少的时间。记得那次去柬埔寨为了得到一张吴哥的实寄封,中午时分冒着烈日,坐着导游弟弟的摩托车,穿越了整个城市找到了唯一的邮局,另外给了10美元小费才发回一张明信片。到以色列的伯利恒为了那个巴列斯坦的邮戳,跑遍全城才知道星期五邮局的人要去做礼拜不开门,只好赔着笑脸请导游帮忙。这种例子太多了。在我的影响下,家人和朋友、同事也成了我集邮的重要帮手,每当他们出游,尽管麻烦多多也得给我寄回当地的明信片,看着那几百上千张,来自世界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图文并茂的精美实寄封,那种快乐和满足是很难用语言来形容的。
可近年来由于手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邮票有些岌岌可危了。首先是基本没人写信了,要寄印刷品也不需要贴邮票,盖上“邮资已付”的章子,邮件就能收到,邮票因为没有消耗,也就失去了收藏的价值。其次是邮票被那些商家就像股票一样在市场上炒来炒去,发行量小的,又有题材的,就像小盘绩优股被炒成天价,发行量大的,实在炒不上去的,就像戴帽的ST股,又被他们打入地狱,打折出售。再有近来又发展到各地区、各单位、各企业,把自个的领导指点江山、开会、视察的那点事印成精美的册子,加上广告,然后也放上几张相关的邮票,变成宣传各地区、企业、单位形象的礼品,广而送之,国家的名片居然变成了他们形象宣传加分的陪衬。许多不集邮的朋友收到这类的邮品就往我这里送,对于他们的好意我除了感谢,还真发愁把这些像银行金融衍生品一样的精美的邮票衍生品放在哪里。看到这些泛滥成灾,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本末倒置的邮票衍生品,我真是不知道该如何再珍藏下去。
张小敏